《葉問4》:從文戲和武戲兩個方面深度解讀該片的魅力與意義

桐半糖 發佈 2020-01-15T10:23:27+00:00

無論是《葉問1》中,葉問在日本軍營中高呼「我要挑戰十個」;還是《葉問2》中,與英國拳王龍捲風奮力一搏,亦是《葉問3》中,與張志天正宗詠春之爭。

關於這部影片的解讀已經有了很多,但是很多朋友都只看到了這是部「武打動作片」,其實不然,我覺得片中「文戲」也同樣精彩。@桐半糖


《葉問4》是葉問系列的終結篇,一晃十年已過。雖然英雄垂暮,但是民族的大義與不朽的精神卻在影片中酣暢淋漓的被表達。電影結束以後,觀影者心中的激動久久不能平復,是電影中葉問帶來的感動,更是中國人在外國挺起腰板的自豪。

葉問系列電影從2008年上映開始,就在熒幕上為觀眾留下了無數個動人的瞬間。無論是《葉問1》中,葉問在日本軍營中高呼「我要挑戰十個」;還是《葉問2》中,與英國拳王龍捲風奮力一搏,亦是《葉問3》中,與張志天正宗詠春之爭。十年的葉問傳奇,是一代宗師的精神傳承。

作為甄子丹最後一部功夫片,《葉問4》除了承接前三部電影中的中國武術之魂外,還將葉問對孩子的柔情貫穿到整部電影中。《葉問4》雖是葉問系列的告別之作,但卻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口碑及票房上的巨大成功,無疑是葉問系列的一個完美謝幕。

所以,我今天會結合《葉問4》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從文戲和武戲兩個方面,對這部電影的魅力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幾點思考。

01、文戲中兩個巴掌、兩段極其相似的父愛表達方式,不善言辭卻隱含深沉的愛,盡顯父愛如山

在《葉問4》中,葉問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後,為讓兒子有一個更好的前程,只身前往美國考察兒子去美國上學的事宜。但在為兒子申請美國上學的過程中,葉問卻遇到了重重困難。

每位父母都對孩子賦予了期待,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更好的前程。這更不用說,對兒子一直心存愧疚的葉問,妻子的逝世是葉問心中的傷。但這也是葉問與兒子葉正的衝突所在,葉正希望學武術,而葉問卻不同意。無獨有偶,身在美國的萬會長,女兒若男喜歡跳舞,但萬會長偏要她學習可以自保的武術。

那麼電影中面對孩子的叛逆,葉問和萬會長是如何進行處理的,而他們又是如何轉變自己固執的想法,接受孩子的想法?下面我將從電影中的兩個巴掌、兩段極其相同的父愛進行分析:

①電影中第一個巴掌,是葉問與兒子內在衝突的外顯,葉問為兒子的前程遠赴美國

《葉問4》中導演對葉問的形象塑造,變得更加有血有肉。葉問也有了世俗人的煩惱,他不知道自己兒子的所思所想。曾經處理問題的辦法,在兒子身上毫無作用,而且越來越糟。這樣的葉問,讓觀眾更容易親近。

在電影的開頭,葉問的兒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衝突,學校把葉問請了過來。而這時,葉問也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所以他希望為兒子提前做打算。但是兒子不喜歡上學,並告訴葉問,如果母親在,一定會同意。

葉問聽後,給了兒子一巴掌。這正是這部電影中,葉問與兒子葉正內在衝突的外顯。在葉正心中,父親不理解自己,而且沒有母親的關懷,也是他心中的憾事。而這也是葉問心中的遺憾,葉問雖然給了兒子一巴掌,但這一巴掌同樣是打在了他的心尖上。

兒子以為葉問不關心、不了解他,但其實葉問只是不善於表達。到美國後的葉問,每天晚上都要往家裡打一個電話,希望聽到兒子的聲音。在美國,葉問無意間救了正在被同學欺負的萬若男。葉問在與萬若男的相處中,開始思考自己與兒子間的關係。

在萬會長受傷後,葉問給兒子打電話,和兒子說對不起,知道兒子喜歡打拳,要回來親自教他。葉問對待兒子態度前後的轉變,豐滿了葉問作為」父親「這一角色。他的一句對不起,不僅讓他和兒子的關係進行了和解,同時使得他硬漢形象充滿柔情,觀影者為之落淚。

在我看來,《葉問4》在葉問系列中進行了主題的升華,既有中華之魂的精神,又有父愛如山的情感,在電影中形成了兩條情節線。在文戲中,父愛的呈現讓葉問的垂暮,引發觀影者更深的感慨,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是這世間最偉大的真情。

對國家有義,對孩子有情。電影的最後,葉問終於理解了孩子的夢想。這其實也是他與自己的和解,妻子的離世,讓他對孩子更加嚴格。他擔心自己離開,兒子在這個世界上就只剩一個人了,更加的無依無靠。但是他懂得了,尊重孩子的夢想,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成人禮。

②電影中第二個巴掌,是萬會長與女兒對待生活不同的處理方式,萬會長最終找到國人立足之本

《葉問4》中導演沒有單單只刻畫葉問單獨的感情線,而是同時塑造了萬會長的人物形象。同樣是作為父親,萬會長也沒有與女兒進行一個很好的溝通。雖然萬會長是為了讓女兒在國外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但是卻忽略了女兒的感受。

萬會長的女兒萬若男是一個很獨立很有想法的女孩,她沒有因為自己是華人而在洋人面前做出妥協。她努力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成為啦啦隊隊長。但是她的父親並不理解她的做法,因為他的父親已經把洋人對華人的偏見埋在心底。

這也正是葉問與萬會長意見產生分歧的地方。葉問希望萬會長可以走出去,因為只藏在自己的一方之地上,洋人永遠無法了解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萬若男雖然年紀小,但是她沒有如父親般,把自己隱藏起來,而是用平等的身份為自己爭取機會

若男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回家後萬會長看到她臉上的傷痕,只是淡漠的問了一句:」又打架了吧?「若男回答說沒有,萬會長就給了她一巴掌。葉問隨即為若男解釋,她只是為了自保,沒有錯。

這個巴掌是這部電影中第二個巴掌,萬會長覺得女兒應該進行退讓。但是在接下來的情節中,萬會長發現一味的退讓,更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萬會長在被帶到軍營前和女兒說了一聲」對不起」。

在我看來,在萬會長的心裡其實很愛他的女兒,但是作為中華總會的會長,他需要考慮到各個方面存在的隱患,保護華人的安全。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對女兒的要求就更加的嚴苛。但當他發現退讓不能解決困境,改變洋人對華人的看法時,他選擇正面一戰,真正的鐵漢柔情。

在《葉問4》中,兩個孩子都被父親因為不理解而打了一巴掌,而兩位父親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和都孩子說了一聲「對不起」。這一聲「對不起」尤為珍貴,因為這是作為父親真正開始理解孩子的想法,並接受自己思想上的轉變。兩段親情的呈現,使得這部電影的文戲更加的豐滿、更加的動人。

02、武戲中與洋人的兩場比武、兩段不得不戰的民族尊嚴,英雄垂暮卻無懼挑戰,彰顯中華武術之魂

在《葉文4》中,葉問已經不是當年身體健碩的年輕人,而是身體已經走向衰敗的老年人。在前幾部葉問系列中,葉問出拳總是「快、准、狠」。而在這部電影中,葉問在每次出拳前,都會捏拳活動自己的關節。雖然他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不適合再比武,但是為了國家的尊嚴,他不能退。

葉問本來可以在這兩場比武中置身事外,可他沒有,他心中的中華武術之魂在燃燒,作為中國人的尊嚴在澎湃。在葉問眼中自己的身體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他身後是在美華人的安危,更是華人在洋人面前挺起腰板的決定性時刻。

葉問與和洋人第一場比武,是和不服中國武術的空手道教官哥連。哥連不滿士官赫文對中國武術的推崇,便前來挑戰。葉問本來沒有打算出手,但看到一個個中華總會的師傅被哥連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終於站出來阻止哥連。

在葉問與哥連比武的這一情節中,告別了傳統電影中「英雄式」的設計。沒有華麗的出場、沒有過多的語言,葉問只是用自己的雙拳雙腳,阻止了哥連對中華武術的冒犯。

《葉問4》中,葉問的每一次出拳就讓觀影者的內心隨著一起起伏。每個人都在葉問的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這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觀影者已經不是在觀看一部影片,而是隨著影片一起感受中華武術之魂的偉大。在與哥連的比武中,葉問沒有刻意傷害哥連,更沒有重傷他。這與哥連之前對中華總會師傅的傷害形成了對比,更加彰顯了中國人的胸襟與氣度。

所以說,在這部電影的武戲中,想要向觀影者展現的不僅僅是拳拳到肉的武術魅力,更想要讓觀眾者看到什麼是真正的中國精神與氣度。習武之人,練的不僅是功夫,更練的是心。

在《葉問4》中沒有恢宏的比武場景,也沒有過多的人物衝突發生在葉問身上。所有的表達都很直白的進行了呈現,都是葉問在真實狀態下真實的情感與行為。如此真誠的作品,我想這是觀影者在觀看後口碑極高的原因之一。

再來說《葉問4》中葉問與洋人的第二場比武,是為了中華武術在美國的尊嚴,即使葉問知道自己可能會輸,但是他還是選擇一戰。

哥連的失敗,引起了巴頓的憤怒。為了發泄心中的怒火,巴頓重傷了中華總會的萬會長。在看到萬會長身負重任後,葉問決定單槍匹馬去到軍營,挑戰巴頓。葉問雖然不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但是他不能容忍洋人踐踏自己同胞的尊嚴。

在這場比武中,葉問的拳雖然沒有巴頓的有力,但是他可以快速的分析出,化解巴頓的招式。在觀影者為葉問捏了一把汗的時候,葉問給了大家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他每次的站起,每次的出拳,都讓觀影者的內心隨之震撼。

葉問最後贏了,贏得很艱難,但又很解氣。艱難的是,在巴頓的狠絕之下,葉問保住了性命。解氣的是,在眾多外國人的見證下,葉問贏得了勝利,在外國人的軍營中,為中華武術正了名。

軍營的訓練場上響起的掌聲,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士兵對葉問的尊重,這也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尊重。葉問與巴頓的比武,已經不僅僅關係到個人性命,更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尊嚴。

因不忍同胞受辱,葉問雖已垂暮,但是選擇用自己的生命為賭注,去贏得外國人對中華武術的尊重。葉問與巴頓的比武,牽連著每個觀影者的心。雖然知道葉問一定不會戰敗,但也擔心葉問在贏得比賽的同時再也站不起來。

讓觀影者鬆一口氣的是,葉問不僅贏得了比賽,還回到了家中和孩子團圓,完成了他對兒子的承諾,親自教他打拳,這樣的結局不禁使人淚目。

在武戲的結尾承接文戲中的父愛,使得整部電影充滿正義與溫情。

03、觀看這部電影後,我結合自身對電影的理解,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幾點思考

細品葉問系列的電影,葉問的故事總能帶給我們一些震撼與思考,並且在電影中會教給我們一些面對問題及困境的處理辦法。

而《葉問4》,作為葉問系列最後一部電影,導演將葉問的形象刻畫的更加的深刻,這也引發了觀影者更多的思考。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的心是熱的,是為葉問的精神所震撼,更是被他的大義所感動。

因此,我下面就會結合自身在觀影后對電影的理解,並結合《葉問4》中的情節,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幾點思考。

①用更開闊的眼光和胸襟,去接納別人

葉問初到美國時,中華總會的萬會長拒絕給葉問寫介紹信,因為葉問的徒弟李小龍教洋人武術。萬會長等人擔憂洋人會把中華武術帶走,並且忘恩負義。但葉問卻覺得李小龍想把中國功夫發揚光大,是一件好事。

與萬會長等人相比,葉問的眼光和胸襟更加開闊。在中華總會的師傅與哥連比武受傷後,葉問把他們送到了李小龍教功夫的地方,讓他們藏身療傷。而中華總會的師傅們也開始正視自己的偏見。

很多時候,我們不應該只關注自己的想法,閉門造車。在面對自己從未有見過的人或事時,我們要用更開闊的眼光和胸襟,去接納不同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一味的拒絕。

②在面對別人的刁難時,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萬會長的女兒被同學打了之後,父親責怪她不應該與洋人發生衝突。因為在小的時候,萬會長和父親曾經受到過洋人的不公平對待。所以他害怕女兒激怒了洋人,會為這裡的人帶來麻煩。

可後來貝奇的父親找上門來,並把萬會長進行了關押,萬會長看到女兒為自己求情時,心痛不已。終於明白,一味的退讓,並不能避開麻煩,反而讓洋人覺得華人好欺負,因此他毅然接受了巴頓的挑戰。

在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很害怕與別人起正面衝突。所以面對別人的刁難時,我們只能將自己縮回到自己認為的安全地帶。殊不知,越是退縮,有些人越是變本加厲,不如正面以對。正如葉問,用中國武術改變了洋人對華人的偏見。

③不管身處各種境地,人最重要的是有自信

在電影的最後,葉問回到家中和兒子說了一句話,讓我很觸動。他說:「人最重要的是有自信,到哪裡都一樣。」

我想葉問在與巴頓比武前,內心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來。所以他給兒子打電話,告訴兒子自己患了癌症。但在比武場上,葉問的內心沒有一絲的猶豫和退縮,他的自信幫助他贏得了勝利。

自信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無懼挑戰。雖然他們也會害怕擔憂,但是他們不會讓困難先行。因此,電影的最後葉問告訴兒子,自信的重要性。其實也是想透過螢幕,告訴觀影者,自信的人到哪裡都會無所畏懼。

總結一下:

在《葉問4》這部電影中,不僅文戲能引起觀影者的情感共鳴,武戲也激發起了觀影者心中的震撼。作為葉問系列的終結篇,《葉問4》為這十年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觀影后,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及情感觸動。因此,寫下了本文,並寫下了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幾點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