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長期上網課倍感孤單,有大學生選擇退學!高校需注意這些問題

麥可思研究 發佈 2021-09-25T16:34:39+00:00

據@早報網消息,日本多個調查顯示,新冠疫情暴發後持續許久的線上學習,讓當地很多大學生感到孤單,有些人還因無法適應而退學。《朝日新聞》最近針對大學生發出調查問卷,結果發現,三成大學生因疫情放棄了學業。輟學的學生中,除了一部分是因為經濟問題,其餘都是「無法適應疫中的大學生活」。

據@早報網消息,日本多個調查顯示,新冠疫情暴發後持續許久的線上學習,讓當地很多大學生感到孤單,有些人還因無法適應而退學。



《朝日新聞》最近針對大學生發出調查問卷,結果發現,三成大學生因疫情放棄了學業。輟學的學生中,除了一部分是因為經濟問題,其餘都是「無法適應疫中的大學生活」。研究報告指出,政府頒布防疫緊急令後,校方規定學生在家上網課,禁止他們進入校園。時間長了,讓許多大學生對生活感到乏味。


九州大學也針對居家學習做了問卷調查,有四成大學生感到孤獨。名古屋大學的類似調查發現,47%的大一學生對長期上網課感到不安


朝日報導,日本政府非常關注疫情對大學生的心理衝擊,擔心最終會影響他們的就業意願,使國家人力短缺問題惡化。


此外,據共同社網站報導,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近期公布了向日本大學生詢問新冠疫情下生活狀況的問卷調查的結果。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稱「學生生活不充實」的占44.7%。此外,回答稱「對將來感到不安」的受訪者占66.7%


長期的不安、孤獨、焦慮等情緒,可能會讓負面情緒逐漸放大,從而影響到自身的心理健康。


除了日本,疫情之下,歐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2021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負責人漢斯·克魯格表示,在歐洲,伴隨嚴峻的新冠疫情形勢,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顯現。克魯格指出,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新冠疫情使得半數18~29歲年輕人出現抑鬱或焦慮的症狀


關注大學心理健康問題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大學校園生活的不適應、人際交往有障礙、學業壓力、戀愛問題、就業問題等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悲觀情緒。而近些年來,大學生因為感情或學業不順心等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這也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很多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面對突發事件的情緒反應較為激烈,大學生也不例外。在國內,疫情初期,很多大學生產生了焦慮恐慌的情緒。如今,國內局部疫情依然時有發生,社區風控、學校封閉管理、全員核酸檢測等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今年就業季,不少即將升入大四的學生就表示,疫情給他們的學業和就業帶來一定壓力。


此外,河南特大暴雨等突發災害以及產生的相關影響,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一定的情緒和心理壓力。而這些情緒和壓力,需要得到解決。


必修!大學心理健康課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中國青年報》2019年曾發文稱,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


對此,教育部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不少努力。比如,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整體教學計劃,規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服務。


今年7月,教育部還印發了《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強調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課高校按師生比不低於1:4000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且每校至少配備2名。


對於高校開設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課,不少人表示支持,認為這有利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


除了教育部,去年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明確提到,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在高校方面,不少學校早已開設了心理必修課。例如,石河子大學多年來一直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2011年,該校就面向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天津大學自2015年起就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納入必修課,隨著課程的推進,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意識顯著提升,求助意識也明顯上升。


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開設心理健康課只是相關舉措之一。如何更好的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還需要做更多。


《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裡提到,要做好心理健康測評工作。積極藉助專業工具和手段,加快研製更符合中國學生特點的心理測評量表,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健全篩查預警機制,及早實施精準干預。


在此方面,北京某市屬高校從1996年起對入學新生心理健康開始普查測評。「我們通過『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和『症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評,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的個人檔案。對普查數據分析後,我們對篩選後認為需要關注的學生逐一進行訪談,對需要緊急干預的學生會同家長、學院進行早期干預工作。」該校相關負責教師表示。


那麼,在進一步提升學生心理健康上,學校可以著重從哪些方面入手呢?致力於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提升校園心理健康保障水平的第三方機構Active Minds總結了三方面的挑戰和機遇。


第一,傾聽學生的聲音。學生有時更了解學生,他們在面臨困難、迷茫無助時常常會尋求同學的幫助甚至是模仿同輩人的做法。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應當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些學生主導的組織形式,例如學生支持小組、朋輩指導活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讓所有學生受益。為每位學生提供同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會和諮詢服務等是學校的一大挑戰。「同等」意味著學校不僅僅在規則上明確所有學生享有公平的權利,而且主動採取措施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例如家庭經濟背景、家庭第一代大學生、語言能力、性別等)提供合適的途徑,保障所有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例如杜克大學和南卡羅來納大學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和貧困生提供了相應的學術輔導和經濟援助。同時,教師會接受培訓,識別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特點,以提供相應的幫助。


第三,提供高質量且容易獲得的醫療服務。學校在心理問題的干預和治療上畢竟有不足之處,因此學校可以引進專業的醫療服務,並保障學生在方便的時間接受診療服務。對此,一些大學作出了嘗試。為了方便學生接受校園診療服務,南卡羅來納大學成立了關懷小組,專門負責推進患病學生的治療過程,同時維護醫生與學生的關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則利用技術手段建立在線心理健康診斷系統,並提供在線治療服務。



縱觀國內外的政策和實際做法,高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當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學校既需要從專業角度入手,由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服務,又需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普及到所有學生,切實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來源:麥可思研究綜合整理自聯合早報、映象網、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教育部網站、瀟湘晨報、參考網消息、麥可思研究等,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