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扈特人:守護成吉思汗聖燈近800年未熄滅

哈騰浩日媧 發佈 2020-01-24T01:17:21+00:00

萬人祭拜成吉思汗陵 祭祀者祭拜成吉思汗的轉世神馬 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祭奠他的聖燈就從未熄滅。從那時起,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這天,許多蒙古人會從四面八方湧向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甘德爾山上的成吉思汗陵,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萬人祭拜成吉思汗陵


祭祀者祭拜成吉思汗的轉世神馬

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祭奠他的聖燈就從未熄滅。忽必烈還把灑奶祭天的日子欽定為「春季查干蘇魯克」(蒙語:潔白的畜群)。從那時起,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這天,許多蒙古人會從四面八方湧向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甘德爾山上的成吉思汗陵,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達爾扈特」,譯成漢語就是「擔負神聖使命者」,就是這一群達爾扈特人,將13世紀古老的祭祀文化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帝王能像成吉思汗這樣擁有屬於自己的守陵部落,形成屬於自己的祭祀文化。達爾扈特人所做的這一切,可以追溯到13世紀。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的途中病逝。在遺體秘葬的同時,遵其遺言,將他的衣冠、帳篷等遺物留在了鄂爾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並從宮廷守衛者中挑出500戶專門守陵,這些守陵人被稱為達爾扈特人。相傳這些守衛者是成吉思汗8位功臣的後裔。

「四時大典」組成了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強大陣容

成吉思汗作為偉大的政治領袖和軍事統帥的歷史地位已被世界所公認,1998年,美國《華盛頓郵報》把成吉思汗評為「千年風雲第一人」。

成吉思汗生前所創造的輝煌堪稱前無古人,他身後形成的祭祀文化同樣是後無來者。

13世紀以來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以其不可替代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在祭祀過程中所使用的祭文、祭詞、祭歌至今仍保持著最初的原貌,其內容涵蓋了蒙古民族古老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觀念、風俗、語言、文字、法律等許多元素,成為蒙古民族原生態文化最具權威性、代表性、概括性的經典,記載祭祀日期、祭祀程序、祭祀內容、祭祀制度的《金書》和《十福經典白史》是《蒙古秘史》一樣的「天書」,最近,剛剛以蒙文版面世,只限於小範圍發行,所睹「真容」者甚少。 

在成吉思汗林林總總的祭祀活動中,最為隆重、最具規模的當屬忽必烈欽定的春祭查干蘇魯克大典。大典雖為欽定,但非創新而是繼承。據史料記載,早在1211年春季,成吉思汗50大壽時在克魯倫河畔的大「斡耳朵」(即宮帳),就親自主持過一次查干蘇魯克大典。《十福經典白史》載文:「成吉思汗系母馬99匹,灑祭鮮奶……」《水晶珠》又道:「成吉思汗50歲之辛未年,屬於克魯倫河畔之時,用寶馬初乳,向長生天獻祭,並將此好事定為法令,降旨蒙古全國而行之。」忽必烈在以法律形式規定「四時大典」時,便把灑奶祭天的日子定為「春季查干蘇魯克」,如遇閏月,仍以春季後81天為祭祀日期,其餘三季的祭祀日期分別為農曆五月十五(夏季淖爾大典)、農曆九月十二(秋季斯日格大典)和農曆十月初三(冬季達斯瑪大典)。

成千上萬的蒙古人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隆重的春季「金殿」大祭 

雖然離春季查干蘇魯克大典還有幾日,但成陵殿內仍遊客不斷。一名來自蒙古國的遊客恭敬地在成吉思汗塑像前焚香祭拜。他告訴記者:「成吉思汗是所有蒙古人心目中的英雄。在蒙古國,幾乎家家都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牛皮畫像,每逢年節,舉國上下都要祭拜他!」

記者在成陵了解到,現在,負責成吉思汗陵寢管理和祭祀的,是當地政府專門設立的成吉思汗陵管理局。管理局中有50多名達爾扈特人,身為成吉思汗陵寢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那楚格就是其中之一。 

達爾扈特人所掌握的有關祭祀的知識和規矩,都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他對記者說:「成陵平日殿內聖燈長明,祭祀不斷,蒙古族人視其為聖地。農曆三月二十一,為春季查干蘇魯克大典的主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金殿』大祭,成千上萬的蒙古人會從四面八方趕來。」

那天,由祭祀首領「太師亞門特」揭開祭灑鮮奶的序幕後,從世界各地前來祭祀的蒙古人相繼走進大殿,殿內人聲鼎沸,場面宏大壯觀。

牲羊祭、香火祭過後,在負責祭祀儀式和誦讀祭詞的「格赫慶亞門特」高聲吟誦中,所有人開始向聖主成吉思汗敬獻哈達、神燈和全羊。那楚格告訴記者:「『格赫慶亞門特』念的是《哈達祝禱詞》、《神燈祝禱詞》和《全羊祝禱詞》。『亞門特』們還要集體朗誦《成吉思汗大祭文》。來這兒參加祭祀的每一個人都能喝上一口聖酒,吃上一塊羊肉。」

每當此時,站在巴音昌霍格草原上放眼望去,帳篷林立,萬人相集,那歡快、繁榮的場面,就像那達慕大會一樣充滿活力。晚間,祭祀者和旅遊者們還能在的貿易市場買到很有蒙古族特色的工藝品。 

「繼烏蘭夫之後,在成吉思汗逝世700多年裡第二次打開銀棺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紅衛兵,那綹吸納成吉思汗靈魂的駝毛也在這場災難中隨風飄去」

1227年夏,成吉思汗病逝於六盤山後,根據他「不發喪,勿令敵知」的遺囑,監國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個兒子)在嚴格封鎖消息的情況下,親率蒙古大軍護送成吉思汗靈柩秘密前往位於斡難河畔的大禁地起輦谷,葬地「以萬騎蹂之使平,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據傳說,靈車途經現在的陵園所在地時,車輪深陷沼澤至輻軸而不能前行,隨行的大薩滿突然想起成吉思汗在西征的路上對這處水草豐美之地的讚美之詞,於是進行祈禱,靈車便緩緩啟動。隨後,大臣們在這兒搭起一座白色氈帳,將成吉思汗穿過的一件汗衫和一隻襪子葬在其中,這就是最早出現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的祭祀所在,被稱為「全體蒙古的總神祗」。

成吉思汗一生戒馬倥傯,雖然鐵蹄踏遍大半個世界,但卻沒有建立一個首都。這樣,在土拉河、斡難河和克魯倫河畔建立的四大「斡耳朵」(即宮帳)實際上就發揮著指揮中心的重要作用。成吉思汗的遺體秘葬後,拖雷又在克魯倫河畔的大斡耳朵處建起了一座祭祀其父的白色宮帳,內置棺木及一些遺物,命大將博斡兒出負責守護。

曾有學者認為,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的白色宮帳中有「成吉思汗畫像、靈匣以及一些遺物」,但大多數蒙古族學者認為,那個時代沒有成吉思汗畫像,成吉思汗最早的畫像出自忽必烈時期,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而銀棺所藏也不是所謂的成吉思汗遺骨。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去世時,拿白公駝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口鼻之上,如果一旦停止呼吸,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片白色駝毛上,遺體可以處理掉,而這團駝毛就保存在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的銀棺內,供後人祭奠。也因此,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英靈所在地,是祭奠先祖靈魂的權威陵地。

1956年新陵落成時,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的烏蘭夫徵得達爾扈特人同意後曾打開過銀棺,至於棺里所藏是什麼,直到烏蘭夫逝世也沒向外界透露。成陵管委會文物處處長王已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繼烏蘭夫之後,在成吉思汗逝世700多年裡第二次打開銀棺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紅衛兵,那綹吸納成吉思汗靈魂的駝毛也在這場災難中隨風飄去」。 

蒙古族崇尚自然,熱愛自然,死後也大都回歸自然。所以,成吉思汗逝世後,蒙古族所祭奠的是他的靈魂。1227年相繼出現在漠南、漠北的兩座白色宮帳,就是「全體蒙古的總神祗」和「奉祀之神」,也就是現在「八白室」的最初原型。

「我們祭奠的是成吉思汗的偉大靈魂」

年逾七旬的諾日布·沙日勒岱是達爾扈特的一位資深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是這樣表述的:你不能用現代的觀點和眼光看待700多年前的歷史。信奉薩滿教的蒙古人來自大自然,也必將回到大自然,所以人死後並不在乎怎樣處理遺體,就連成吉思汗這樣的偉人也只不過是秘葬、深埋而已,沒有陵墓,沒有墓碑。但蒙古人崇尚的是靈魂,我們祭奠的也是成吉思汗的偉大靈魂。所以,從元朝以來,在文獻中都稱成吉思汗「八白室」,在民間一般稱為「成吉思汗靈包」,是靈魂的「靈」而不是陵墓的「陵」。

清康熙年間,在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現「伊克昭盟境內有青(成)吉思汗陵寢」,1956年,新址落成後,烏蘭夫親筆提寫「成吉思汗陵」。

「無論『陵寢』、『陵園』都不是原意。成吉思汗八白室是成吉思汗靈魂所在,是祭祀成吉思汗靈魂的所在。」諾日布·沙日勒岱如是說,「成吉思汗陵之所以在蒙古民族和世人眼中顯得至高無上,就因為有了達爾扈特人長達780年的堅持,才得以把這一特殊的祭祀文化完完整整地保持到現在。」 

他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找到同樣的例子,是達爾扈特人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人類祭祀文化的奇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