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曾密立一碑,發誓善待前朝遺孤,「仁慈」背後卻是因果報應

歷史裡的女人 發佈 2020-05-10T03:35:12+00:00

傳言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基業後,曾在太廟的密室中,立了一塊誓碑。每每太子誦讀,都虔誠無比,一拜再拜才能出來,滿朝文武,沒一個知道碑上寫的啥。

傳言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基業後,曾在太廟的密室中,立了一塊誓碑。

此碑來歷頗為神秘,它不僅用黃幔遮蓋,門上還有一把大鎖,鑰匙也被嚴加看管。

趙匡胤還定下規矩,後代皇帝自他當上太子,就要前去恭讀誓詞。

為了不泄密碑文,同去侍奉的小黃門專挑不識字的,而且還要遠遠站著,以防泄露天機。

每每太子誦讀,都虔誠無比,一拜再拜才能出來,滿朝文武,沒一個知道碑上寫的啥。

直到靖康之變後,外敵入侵,碑上的「天機」才泄露,上面只寫了三句話,大意為:

一是,要善待柴氏後人,不論多大罪行,都不能處以死刑;

二是,優待文人士大夫,不能對其殺戮;

三是,強調必須遵守前兩條,否則遭報應。

趙匡胤如此仁慈對待後周遺孤,這是為何呢?

最被被低估的皇帝

很多人都知道「陳橋兵變」的故事,但很少人知道如果不是後周的柴榮死得過早,或許中國歷史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里最有實力的皇帝,也是歷來最被低估的皇帝。

他虛心納諫、有勇有謀,「英武之材可謂雄傑」,而趙匡胤的北宋發家史,靠得就是這位先驅者的貢獻。

北宋建立前,柴榮已經整飭好了軍隊,他力挽狂瀾,擺平了混亂半世紀的局面,而且制定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途偉略。

說起來趙匡胤的膽量比柴榮差了些,柴榮的目標是「先難後易」,打下燕雲十六州,恢復統一便容易了。

但趙匡胤上位後,卻要「先易後難」,對燕雲十六州望而生卻,使得北宋遭受「靖康之變」的禍亂。

膽量趙匡胤學不來,但他卻在柴榮身上卻學到了一個缺點,猜忌心。

柴榮為何「怕」妹夫?

柴榮猜忌的可不是趙匡胤,而是他的妹夫張永德。

柴榮其實並不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兒子,而是他的侄子。

郭威建國前,漢隱帝不信任他,想要除掉在外征戰郭威,郭威無奈,只好起兵造反。

而漢隱帝做了一招絕的,他把郭威留在京師的家屬全部殺光,只有一個女兒逃了出來,她的夫君就是張永德。

郭威建都後,很多人都以為立女婿為太子。除了身份原因,張永德聰明仁義,有英君之相。

當初郭威起事時,漢隱帝曾下密旨給潞州統帥,讓他殺了張永德。

張永德卻反客為主,主動拜見潞州統帥,告訴他:不能殺掉自己,而是把他先關起來,如果郭威輸了,再殺不遲,如果贏了,女兒女婿被殺,豈能饒過他?

潞州統帥果然被震懾住了,連忙安排人將他藏匿起來,還好吃好喝的供著。

這件事不難看出,張永德的膽識謀略。

但是,郭威卻沒有選張永德做太子,而是選的內侄柴榮。

柴榮的憂愁

為何選擇柴榮,主要因為妻子柴氏的關係。

雖然柴氏在郭威登基時已經去世,但郭威為了感念她,仍追封她為皇后,而柴榮從小在姑姑眼下長大,幾乎就是郭威的親兒子一般。

但柴榮卻依然非常忌憚張永德,雖然張永德表現的很「顧家」,柴榮登基後他處處謹慎,對權力幾乎沒有貪戀之心,但越是這樣,柴榮就越覺得有問題。

尤其高平之戰,讓柴榮高興之餘深深為此憂慮。

當時柴榮剛剛登基,北漢皇帝趁機向遼借兵打了過來。當時柴榮的兩個先鋒軍見敵軍來勢洶洶,姜然潰敗而散,甚至有轉身投降的。

幸虧,柴榮親自帶兵以身試險,壯大士氣,而張永德和麾下的趙匡胤也帶著精銳部隊衝鋒殺敵,這才轉敗為勝。

北漢經此一戰,再也不敢進攻後周,而柴榮也因此獲得了霸主的地位,進而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而這場仗張永德和趙匡胤功不可沒。

高平之戰讓柴榮意識到精兵的作用,但他又猜忌張永德,於是將挑選精兵的任務交給了趙匡胤。

於是趙匡胤挑出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而士兵們都由趙匡胤挑選,自然與他感情好,但張永德才是他們的統帥,將帥不一心,柴榮覺得甚好。

只可惜,柴榮防得住張永德,卻沒防住趙匡胤。

趙匡胤「巧取豪奪」成心病

挑選禁軍讓趙匡胤野心暴漲,他開始惦記張永德殿前都檢點這個位子,進而夠得著皇位。

趙匡胤也發現了柴榮十分忌憚張永德,於是他趁機激化二人矛盾,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但張永德歷來中規中矩,想要挑毛病實在是困難。

直到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再次御駕親征,帶著精銳進攻遼國,趙匡胤的機會來了。

當時的後周軍隊已經連續拿下17縣,就在準備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時,柴榮突然因勞累過度,病得很重。

無奈軍隊只好班師回朝,在回來的途中,柴榮拖著帶病的身子看奏摺,突然發現其中夾帶一款木牌,上面寫著五個大字:「點檢做天子。」

這是誰這麼大膽子?

不管事何人所為,但柴榮一口咬定是張永德幹得。

回到京師後,柴榮立即帶病上朝,罷了張永德的殿前都檢點,給了他一個宰相的虛職,而趙匡胤如願以償,當上了殿前都檢點。

後面的事,大家就知道了,柴榮很快去世,留下個小娃娃「被禪讓」皇位。

至於那塊木牌,後代史學家幾乎清一色的認為是趙匡胤所放。

柴榮對趙匡胤不薄,但趙匡胤卻從中挑撥搶了柴榮的基業,為此他總是內心不安。

於是,趙匡胤才在開國後立下了一塊誓碑,而柴氏子孫確實在兩宋得以安身立命,實乃歷史之罕見。

但儘管誓碑暫時安撫了趙匡胤的良心,但深入骨子裡的猜忌心卻一日更勝一日。

他開始整天忌憚武將,使得宋朝一直採取虛外實內的政策,結果對外戰爭一直沒打出骨氣,覆滅也是必然。

或許這就是因果報應,雖然趙匡胤用誓碑「聊以慰藉」,但內心的不安卻註定了大宋王朝的沒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