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為何不惜自毀長城也要殺了李牧

此乃殿前都點檢 發佈 2020-01-14T12:43:17+00:00

對此,《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李牧,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正是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秦國一直無法消滅奄奄一息的趙國。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

李牧對趙國這麼重要,為何趙王還要殺害他?除了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掌握兵權,二是代地的將領。

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歷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就趙國歷史上的兵變和內亂來說,三家分晉後,趙烈侯是趙國第一任君主。對此,《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

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趙武靈王晚年的沙丘宮變。趙惠文王為首的邯鄲勢力,通過發動兵變,除掉了代地的趙章等人,連帶著趙武靈王都被活活餓死。

因此,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而李牧,在戰國末期更是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

此外,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出自代地的武將。代地的歷史上,曾有一個代國。代國,商代、周代諸侯國之一,範圍在今山西大同與河北蔚縣一代。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在擊殺代王后,趙襄子出兵平定了代地。自此,代地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趙國的組成部分。

但是,代地遠離邯鄲一帶,在風俗習慣也和邯鄲存在一定的差異。基於此,趙武靈王在位後期,將長子趙章分封在代地,也即意思是讓趙章在代地建立代國,而趙惠文王則執掌邯鄲等地,這無疑是讓趙國一分為二。所以,在沙丘宮變中,趙章、趙武靈王走向敗亡。但是,這也加劇了代地和邯鄲的對立。

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繫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的。

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總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就在趙王遷不知如何決定的時候,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最終,本來就對李牧充滿疑慮的趙王遷,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奪取了李牧的兵權,然後下令殺害了這位名將。

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殺只有幾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攻下邯鄲,俘獲趙王遷。此外,邯鄲城破時,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也即再次建立了代國,以此作為趙國的延續。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