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強勢破億,獲奧斯卡提名,《寄生蟲》成亞洲電影「名片」?

數影洞察 發佈 2020-01-19T15:26:09+00:00

《寄生蟲》正式海報與此同時,《寄生蟲》在北美院線也捷報頻傳,創下歷年來外語片的最佳成績之一,可謂榮譽和商業的雙豐收。

1月第二周,奧斯卡公布提名名單。最引人矚目當屬韓國電影《寄生蟲》:在提名最佳國際影片(原名最佳外語片)之外,《寄生蟲》還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核心獎項上斬獲提名,在斬獲坎城「金棕櫚」獎後迎來又一高光時刻。

與此同時,《寄生蟲》在北美院線也捷報頻傳,創下歷年來外語片的最佳成績之一,可謂榮譽和商業的雙豐收。以《寄生蟲》為代表的亞洲電影斬獲高票房,成為國際市場不容忽視的參與者。


一、《寄生蟲》閃耀「頒獎季」,韓影竟成提名大戶


即便在《小丑》、《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等種子選手的「光環」中,《寄生蟲》在今年的奧斯卡入圍名單中也尤為引人注目。

首先,《寄生蟲》同時入圍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國際電影,成為歷史上第6部同時提名的外語片。此前的5部分別是1969年法語片《焦點新聞》、1998年義大利語片《美麗人生》、2000年華語片《臥虎藏龍》、 2012年法語片《愛》以及2018年西班牙語片《羅馬》。

事實上,在提名最佳國際影片的5部作品中,《寄生蟲》的聲勢和口碑也持續領跑,在「頒獎季」中可謂所向披靡。而西班牙名導佩德羅·阿莫多瓦的新作《痛苦與榮耀》,截至12月底已進帳385萬美元,同樣收穫評論圈的交口稱讚,是唯一足以構成挑戰的對手。此外,來自馬其頓的《蜂蜜之地》還同時獲得「最佳紀錄長片」的提名,雖然和《寄生蟲》均為Neon操盤發行,但71萬美元的累計數字與前兩者相距較遠。餘下的《悲慘世界》(法國)、《基督聖體》(波蘭)都安排在2020年於北美公映,在此按下不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部提名最佳外語片的國產電影,還是由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在第75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英雄》負於由德國選送的《情陷非洲》,未能復刻《臥虎藏龍》奪獎的「神跡」;到次年暑期《英雄》正式登陸北美大銀幕,最終以5371萬美元沖至北美外語片排行榜次席,僅次於《臥虎藏龍》的1.28億美元。

其次,自10月在北美院線開啟點映以來,《寄生蟲》憑藉「平台模式」持續擴大放映規模,從3家影院到最多時進入620家影院,截至12月底已累計至2263萬美元(約合1.55億元人民幣),成為繼《龍珠超:布羅利》(3071萬美元)後年內第二部破千萬美元的亞洲電影。相比之下,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的成績為369萬美元,僅相當於《寄生蟲》當下收成的1/6強。

除在韓國本土突破千萬人次外,《寄生蟲》在法國(1194萬美元)、德國(388萬美元)、越南(287萬美元)、義大利(218萬美元)、西班牙(216萬美元)、日本(205萬美元)和墨西哥(201萬美元)等市場也表現亮眼。隨著《寄生蟲》在「頒獎季」中漸入佳境,後續仍有望在海外市場長線續航。

另外,《寄生蟲》的風評依然維持「逆天」級別:在爛番茄上《寄生蟲》的新鮮度飈高至99%,表征觀眾喜好的爆米花指數則維持在93%,與豆瓣的8.7分(54.5萬人評價)遙相呼應,顯示《寄生蟲》得到中外影迷的一致認可。由於《寄生蟲》對社會現實過於直白的描摹,因而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R級。

除了對最佳國際影片的小金人勢在必得,《寄生蟲》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上也頗有競爭力。而《寄生蟲》的投資和主創完全來自韓國,屬於好萊塢體系的「外來者」,這更加體現了《寄生蟲》的不俗實力。


二、印日韓領跑外語片,國產電影占據兩席


整體來看,2019年對於外語片也堪稱「大年」:據統計,外語片票房前10強都跨過百萬美元門檻,分別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和西班牙等國家,尤以亞洲電影的表現更為強勢。

其中,《龍珠超:布羅利》以3071萬美元強勢領跑,在年初就鎖定了年度外語片冠軍的位置。緊隨其後的便是後勢穩健的《寄生蟲》,有望趁「頒獎季」熱度進一步展開擴映。在同一年中有兩部外語片突破千萬美元,這在北美市場並不常見。另外,《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雙雙闖進榜單,分列第3名和第8名。除前文提及的《痛苦與榮耀》,餘下5個席次都歸屬印度出品,《印度有嘻哈》(556萬美元)、《寶萊塢雙雄之戰》(465萬美元)和《烏里:外科手術式打擊》(419萬美元)排名前列,足見寶萊塢的集團優勢。

從國家來看,位居榜首的印度電影共有61部,合計票房產出為6946萬美元。與「一枝獨秀」的日本或「雙核驅動」的中國不同,印度仍維持了「多點出擊」的優勢,多達24部作品的北美收益超過百萬美元。今年共有8部日本電影在北美公映(含重映),合計票房收入達到3851萬美元。事實上,《龍珠超:布羅利》是有統計以來票房第三高的日本動畫,僅次於90年代末的前兩部《寵物小精靈》劇場版。

與此同時,《龍珠超:布羅利》實現了覆蓋上千家影院的「准全美」放映,凸顯了「七龍珠」IP在歐美等市場的號召力;作為對比,《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多分別達到129家和135家影院,而餘下的國產電影都沒有超過60家,可見現下的發行策略仍集中在華人聚居的市場。

餘下統計在冊的6部日本電影也同樣是動畫作品,包括《普羅米亞》(229萬美元)、《航海王:狂熱行動》(129萬美元)、《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紅傳說》(113萬美元)和《代號基亞斯:復活的魯路修》(52萬美元)等劇場版,而在本土大熱的《天氣之子》則於今年1月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動畫歷經多年發展已形成獨特的競爭壁壘,不論是在英文中Anime的專屬稱呼,抑或在北美超過100部的公映數量,都是日本動畫海外影響力的表征;另一邊廂,《哪吒之魔童降世》則是第一部登陸北美並有票房產出的國產動畫,未來國漫的發展無疑應向先進者取經。

韓國則以12部電影和2572萬美元的總票房排在中國之後,前述《寄生蟲》獨占88%的份額並將持續擴大優勢,本土突破千萬人次的《極限職業》以156萬美元位列次席,但其餘各片都在50萬美元以下。

與此同時,今年共有創紀錄的33部國產電影在北美大銀幕上映,合計產出2113萬美元位列第4名。具體而言,《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無懸念分列前兩名,是今年僅有的兩部超300萬美元的作品,可見國內逾40億的成績在華人圈有著較高的「轉化率」。

總體來看,國產電影的公映數量在亞洲各國中僅次於印度,但票房產出與特色鮮明的日本和印度差距較為明顯,也不敵由《寄生蟲》強勢領銜的韓國電影。

在將目光拓寬到亞洲國家的範圍後,可以看到中國電影距離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先行者仍有差距。對於肩負「文化走出去」重任的國產片而言,海外市場「破局」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課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