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怎麼瓦解的?西方通過三個步驟,多管齊下,動搖蘇聯的根基

你家大彤哥 發佈 2020-01-27T21:51:19+00:00

蘇聯解體,是由體制僵化、發展停滯、盲目軍備擴張、經濟結構失調等多種原因共同導致的。勃列日涅夫之後,繼任的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兩人,雖然都對蘇聯體制進行了小範圍改革,但由於時間過短,故成效有限。

蘇聯解體,是由體制僵化、發展停滯、盲目軍備擴張、經濟結構失調等多種原因共同導致的。早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晚期,蘇聯就已經出現了衰落的跡象。勃列日涅夫之後,繼任的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兩人,雖然都對蘇聯體制進行了小範圍改革,但由於時間過短,故成效有限。1985年,戈巴契夫成為蘇聯國家元首,他有感於蘇聯積弊已久,故試圖進行大範圍的改革。

戈巴契夫自1985年執政之日起,便推行名為「新思維」的改革。「新思維」改革最早從經濟入手,隨後擴大到政治、軍事領域。客觀的講,「新思維」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無奈彼時蘇聯已經進入衰落期,加之戈巴契夫大方向存在偏差,故而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西方國家的滲透。因此,在80年代末期,西方利用蘇聯改革的歧途,通過三個步驟,令蘇聯走向了瓦解。第一個步驟,誘導蘇聯進行權力機構改組80年代末期,蘇聯國內的一些親西方人士,在諸多西方國家的默許下,開始向蘇聯領導層發難,主張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因此,從1988年開始,蘇聯在經濟改革的同時,在政治制度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1989年,蘇聯從上到下進行了新的權力機構——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參加選舉的人,除了蘇共黨員,還有大量非黨派人士。儘管參加選舉的2250人中,蘇共黨員占87.6%,但結果卻是大批蘇共黨員落選,諸多黨外人員進入了機關。一步失誤,步步失誤。1988~1989年,戈巴契夫又對最高蘇維埃體制進行了大幅度更改,允許其他黨派的人士參加最高蘇維埃,並對蘇維埃的運作方式進行了修改。在此情況下,蘇聯的權力重心,由蘇共轉移到了最高蘇維埃。而最高蘇維埃內部,又混入了大量反蘇的、親西方的異見人士。由此一來,越來越多的非蘇共人員(其中有不少是西方代理人)進入了黨政機關。蘇共的權力漸漸被稀釋,繼而失去了對國家政權的支配能力。

第二個步驟,誘導蘇聯承認「西式多元化」「新思維」改革,過度倡導民主化與公開性。於是,在蘇聯體制發生變動的同時,蘇聯國內的非官方組織,也如同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1988年,蘇聯結束了書報檢查制,社會輿論逐漸趨於多元化。1990年8月,蘇聯國內出現了9萬個非正式組織,其中有20多個自稱「全國性政黨」。我們常說,任何的民主自由,都要在規則之內行使。而當蘇聯國內出現民主化、多元化浪潮時,執掌大權的戈巴契夫,卻未能對此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機制,從而釀成了惡果。80年代末期,許多西方國家,趁機對蘇聯進行了更大範圍的文化輸出。與此同時,由西方安插在蘇聯境內的代理人,也開始「協助」西方的行動。1989~1990年,許多親西方人士,藉助蘇聯政權改組的有利世紀,進入了蘇聯的國家機關,把持了蘇聯的輿論媒體。此時,蘇聯「多元化」的趨勢已然不可阻擋,大量非官方團體的出現也已是既成事實。在此情況下,戈巴契夫縱然有心遏制,卻也無力回天,只能根據局勢行事,承認了「多元化」。

第三個步驟,誘導蘇聯實施「多黨制」、「三權分立」1990年春季,蘇聯國內已呈現出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上有權力重心發生轉移;下有各種組織不斷湧現;近有立陶宛宣布獨立;遠有高加索地區的民族爭端與各種事件。此時,西方看準了蘇聯面臨的困境,抓住了蘇聯的「軟肋」,進而加大了對蘇聯的「和平演變」力度。在西方的影響下,蘇聯於1990年3月修改了憲法,導致蘇共的領導地位被否定。而與此同時,蘇共以外的勢力,卻越來越深入到蘇聯的最高機關之中。1990年上旬,戈巴契夫又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國內設立了總統制,開始按西方「三權分立」的原則進行改革。蘇聯的制度,越來越向趨近於西方。1990年7月的蘇共二十八大上,戈巴契夫宣布蘇聯實施「三權分立」,完善「多黨制」,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此後,蘇聯的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蘇聯的改革幾乎完全變了方向。蘇聯賴以維持政權的根基,也就此被徹底動搖。最終,蘇聯在1991年12月25日走向解體。

總的來說,民主固然是好東西,但缺乏規則約束的「民主」,對於國家而言就是一場災難。蘇聯解體時期,蘇聯高層在面臨西方「和平演變」、國內出現重大變化時,既未能及時拿出有效的方針與對策,也沒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應對機制,從而讓西方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機。在此情況下,蘇聯的根基被動搖,自然會走向瓦解。參考資料:《蘇聯軍隊的瓦解》、《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