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恐怕是哲學上最有意思、最有爭議而又最沒有答案的問題

靜夜思學 發佈 2020-01-19T00:06:17+00:00

在柏格森之前,已經有很多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有種答案是這樣的:人的心靈決定一切,這個世界上除了心靈之外不存在其他事物,人所感知的萬事萬物不過是心靈製造的幻象而已,心亮了,整個世界都是白的,心暗了,整個世界都是灰的,簡言之,心外無物。

上文說到柏格森論記憶的目的是要解決哲學上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這個難題恐怕是哲學上最有意思、最有爭議而又最沒有答案的了:人的心靈和身體究竟是什麼關係?它們是怎麼交互作用的?當我想抬腳時,我的腳自然而然就抬了起來,這是怎麼做到的?究竟是心靈產生了身體還是身體決定了心靈?人到底有沒有心靈?或者叫靈魂?

這個問題在哲學中的術語叫做心身問題。在柏格森之前,已經有很多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有種答案是這樣的:人的心靈決定一切,這個世界上除了心靈之外不存在其他事物,人所感知的萬事萬物不過是心靈製造的幻象而已,心亮了,整個世界都是白的,心暗了,整個世界都是灰的,簡言之,心外無物。這種答案被稱為唯心論。

另外一種答案是這樣的:人的身體是一種客觀實在,它可以感知同樣作為客觀實在的外物並把感知的結果進行處理分析,然後針對具體情況做出應對措施,整個過程是一種符合客觀規律的機械運動,而至於心靈的動作,則是整個機械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副現象。這種答案被稱為唯物論。

還有第三種答案:心靈是一種客觀實在,身體也是一種客觀實在,但它們屬於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實在。心靈可以思考但不占據空間,身體占據空間但不能思考,二者互相獨立,不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這種答案被稱為二元論。

除了這三種答案以外當然還有其他答案,這裡不去一一列舉,只說一件事,每一種答案都不能完全解答人們的疑惑,按照唯物論的說法,人好像是一台毫無感情的機器,按照給定的信號照章辦事,這無疑讓人們無法接受,而按唯心論的說法,若說世間一切都存在於人的大腦也太過離奇,二元論似乎中和了唯心論和唯物論,但仍然無法回答心靈和身體到底是怎麼交互作用的。面對這些問題,柏格森說:假如我們對哲學術語以及哲學家們之間的爭論一無所知,讓我們以直覺來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答案呢?

我們假定自己對哲學家之間的爭論一無所知……我們忘掉唯心論和唯物論之間的分歧……我們不抱任何成見去考察事實……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得不討論的不是別的,而是記憶。


上文說到柏格森認為大腦不是存儲器,無法存儲記憶,而且在柏格森的理論中,記憶又分為純粹記憶和一般記憶。為了便於理解,這裡再對純粹記憶做一解釋。

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舉了一個背課文的例子,一個學生反覆朗讀一篇課文直至熟讀成誦,在這裡談到他的記憶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他每一次朗讀課文的過程是他的記憶,第二層意思是他能把整篇課文背下來也是他的記憶。一般人理解的記憶是第二層意思,而柏格森關注的則是第一層意思。

柏格森認為記憶是一個隨時間流逝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叫做綿延,它時刻在發生變化且無法重現,而能背誦課文這種能力與其說是一種記憶,不如說是一種機制,當一個人把一篇課文反覆朗讀多次以後,它形成了肌肉記憶,一旦提起這篇課文,或者第一句話,這個人就自然地把它背了出來,這種背誦完全忘記了之前朗讀課文時的種種細節,它只記得課文本身,所以它算不上柏格森理論中的記憶。

在柏格森的理論中,除了純粹記憶外,還要另一個重要概念——純粹知覺。柏格森認為當一個人知覺外物時,夾雜了太多的情感、認知等個人因素,這是造成人在心身問題上混亂的原因之一。為了正本溯源,有必要引入純粹知覺的概念。一朵花開在山間,人看到它,知道那是一朵花,形狀很漂亮,顏色很鮮艷,味道很濃郁,讓人感到神清氣爽。但是且打住,你的知覺夾雜了太多個人因素,請把它去掉。讓我們暫且把自己當作是毫無感情的機器人,以機器人的角度去看這朵花,機器人會怎麼想呢?機器人掃描花的形狀,獲得它的幾何尺寸,但對漂亮與否卻不會做任何評價;機器人掃描花的色彩,獲得它的顏色索引,但對鮮艷與否卻不會做任何評價。以這樣的方式去感知外物叫做純粹知覺。

柏格森又假定,外物是存在的,並不是像極端唯心論者認為的那樣存在於心靈之中(畢竟那種說法太違反常識),並且以純粹知覺的方式感知到的正是外物本身(並不像一些不可知論者認為的那樣人永遠無法認識外物本身)。柏格森認為從一個正常人的直覺出發,他的假定是合情合理的。

到了這裡可以發現,純粹記憶存在於心靈之中,純粹知覺存在於外物之中,柏格森已經搭建好了心身關係這條大河的兩頭,而這條大河卻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可逾越,柏格森又當如何跨過這條大河,為心身牽線呢?下回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