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發明的普洱茶?你想都想不到

茗芯茶緣 發佈 2020-01-19T03:53:52+00:00

雲南的很多茶葉專家願意將這一功勞推到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身上,認為他曾經帶兵到過雲南,教會了雲南先人種茶與制茶。


  是誰發明的普洱茶?   雲南的很多茶葉專家願意將這一功勞推到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身上,認為他曾經帶兵到過雲南,教會了雲南先人種茶與制茶。

  羅貫中寫成的《三國演義》中,就有「七擒孟獲」的故事。孟獲是雲南少數民族的首領,諸葛亮在與孟獲的較量中,沒有採取血腥的鎮壓手段,而是遊戲般對孟獲七抓七放,直到臣服。


  這段故事表達了諸葛亮對雲南少數民族的尊重,也表達了以孟獲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對諸葛亮的佩服與敬仰,是一個優美的大漢民族與邊疆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的故事。由此,人們將這個故事拓展,又描繪諸多諸葛亮在雲南的故事,包括耕種,包括織布,也包括種茶與制茶。

  所以,我們至今在雲南很多地方仍能看到諸葛亮的塑像,雲南很多茶區每年一次的祭祀茶祖,諸葛亮的牌位與塑像經常被列為最顯著的地方。


  但諸葛亮不是雲南種茶與種茶的祖先。因為他一生沒到過雲南。至於「七擒孟獲」,是小說編纂的故事,是杜撰,而非歷史。

  我們分析,雲南的先人之所以將大量的農耕之事推崇到諸葛亮身上,都與中原文化有關。雲南最早的人群集居,包括一部分少數民族的起源,大量來自中原地區人們的遷徙,他們中有躲避戰亂的,有被發配的,也有駐軍屯田的。這是一股逐漸壯大的人群。他們不僅將中原的生產、生活經驗帶進了雲南,同時也將中原文化一併帶入。諸葛亮作為中原人民的一個智慧偶像,也被納入。


  其實,普洱茶的工藝起源來自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是中原人帶到雲南的。如果說非得追溯一個鼻祖的話,比較貼近的只能是唐代的陸羽——《茶經》的作者。

  我們從現今的史料中,能夠發現大量的少數民族種茶的歷史,但鮮有制茶的記錄,流傳至今的「烤茶」飲法,在少數民族中盛行,但那不是普洱茶,也沒形成一個茶類。「烤茶」的製法相對簡單,更接近於刀耕火種的原始形態,與普洱茶相去甚遠。


  普洱茶屬於精製茶,有自身一套較完整的制茶體系。是從唐宋「龍團鳳餅」延續下來並不斷加以改進與完善的一種制茶方法。它不是某個聖人的獨創,而是積聚群體智慧的結晶。它側重於最原始的生物發酵技術,是中國最古老的發酵技術起源之一。這與明朝之後興起散形茶(綠茶、烏龍茶的雛形)是兩種制茶思路。

  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是中國最早的精製茶的典範。其重點在「製作之美」。它是將茶葉蒸熟之後搗成茶泥,然後拍在模具上成型,再加以烘箱焙火乾燥與定型。最初的茶葉外形與結構全被破壞。而明朝之後的散形茶,其工藝特點重在表現「茶葉之美」上。無論經過多少道工序,都不破壞茶葉的組織結構,經水沖泡,又能復原茶葉最初的原始形態。


  普洱茶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制茶思路。它先將茶葉製成散形茶,但又與綠茶的散形茶製法有很大區別。然後將散形茶經過緊壓,成了團茶、餅茶、磚茶、沱茶,與唐宋的龍團鳳餅非常相近。所不同的,它沒有蒸茶的過程,也沒有將茶葉搗成茶泥後再成型。經水沖泡之後,茶葉依然存在,但大部分茶葉會出現破碎現象,顏色表達也與最初鮮葉相去甚遠。


  普洱茶的這種制茶思路,既不強調「製作之美」,也不表達「茶葉之美」,而是側重「發酵功能」上。更關注發酵後對人體產生的直接作用,如解油膩、消食等作用。古人所處的時代,科技相對落後,沒有化學檢驗的條件。因此,只知道它的功能,也知道通過發酵的手段獲取它,但它是什麼?古人不知道。現代科學證明,發酵過程中出現大量衍生物及次級化合物含有諸多藥用成分,對人體產生非常明顯的保健功能。

歡迎關注@茗芯茶緣 帶您走進有滋有味的茶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