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結義是真假?張飛當陽勇無敵?了解三國真相,成為槓界精英

人世繪 發佈 2020-01-19T05:08:18+00:00

茶餘飯後,嘮嗑抬槓侃大山一向是人類的優良傳統,既能促進友誼,又能增長知識,俗話說抬槓長能耐就是這個道理,我國自然也不例外。

茶餘飯後,嘮嗑抬槓侃大山一向是人類的優良傳統,既能促進友誼,又能增長知識,俗話說抬槓長能耐就是這個道理,我國自然也不例外。說到抬槓,知識儲備自然是必不可少,女性朋友們一般都喜歡侃家長里短電視劇,男性則好遊戲體育歷史學。說到歷史,三國自不能少,而且還是重中之重。但是我們經常把諸如《三國演義》等小說內容當成歷史來侃,雖然是紅火熱鬧,但如果碰到個箇中高手知識淵博點的主,多少就顯得有些露怯了。所以本文就為大夥介紹一些三國方面的抬槓專用利器,爭取讓各位成為槓中魁首,享受一把「真相只有一個!」的快感。

問題一:桃園三結義是真是假?

答案:假的。

論據: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是整個《三國演義》的開篇。甚至作為忠義的象徵影響了後世若干年,以至於後世兄弟結拜都要拜劉關張,奉劉關張為楷模。但就是這麼一個關鍵性歷史事件卻只出現在了《三國演義》里,而史書包括陳壽版《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三國志》、《九州春秋》等史書都沒有關於桃園三結義的記載。《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張飛傳》記載:「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了關羽與張飛可能是結拜兄弟,而劉備是他們的領導而非兄長。《關羽傳》記載:「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在這裡,關羽稱呼劉備為劉將軍,未以兄長稱之。而且《劉備傳》中記載的是劉備待關張二將如同手足,注意,說的是關張二將,而不是兩位兄弟,而且還是如同手足。種種跡象表明根本就沒有桃園三結義,那是小說家言,是為了烘托劉關張忠義而營造的噱頭,而並非真相。


問題二:呂布真是壞人嗎?

答案:不見得是。

論據:《三國演義》描寫呂布的所有情節只有兩件事是真的,第一就是轅門射戟,第二就是臨死前罵劉備大耳賊。其他事件除了的發生地點與名稱之外,具體情節全是虛構,可以說黑呂布黑的不輕。其實不光《三國演義》,包括三國時期的官方正式文獻《三國志》也沒說實話,證據就在王允臨死前對呂布的囑託。當時王允對呂布說:「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呂布日後的行動路線與王允的囑託完全一致,仔細觀看他的行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呂布是想要借一支軍隊西迎獻帝還都洛陽,並非《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上所寫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所為。而且酸棗之盟的實際盟主臧洪曾經在《答陳琳書》中寫道:「呂奉先討卓來奔,請兵不獲,告云何罪?復見斫刺,濱於死亡。」意思是說呂布為討伐董卓(餘黨)來借兵,結果沒借著,便告辭走了,這有什麼罪嗎?卻遭圍攻(袁紹見呂布忠誠怕以後壞了他的事),險些喪命。從這一點上也可以佐證呂並不是奸臣。《三國志》之所以黑呂布,是因為《三國志》是尊曹魏為正統,而且作者陳壽又是蜀人。歷史上最恨呂布的是誰?一個叫曹操,一個叫劉備。那事情就很清楚了,正史需要一個強大的反派襯托曹操前期的英明神武,呂布正合適。而且呂布和劉備的仇也不小,於是這個背鍋俠只能是呂布了。


問題三:典韋之死是不是因為雙戟被盜?

答案:不是。

論據:《三國志》中雖然記載典韋好飲酒,但同時也記載典韋為人有志氣節操,斷不可能飲酒誤事。而且典韋真正的官職是都尉,專司曹操護衛工作,也就是曹操的貼身保鏢。史書記載典韋經常一整天在曹操身邊侍立,晚上在大帳附近歇息不敢遠離半步,宛城之戰曹操之所以能逃出生天,就是因為典韋從始至終寸步不離守護在曹操身邊。曹操逃入自家軍營之後典韋率領十幾名護衛守在營門口堵住了張繡叛軍,以身殉職為曹操逃脫爭取了時間曹操才僥倖逃過一死。要知道此戰中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被殺了,要不是典韋在身邊拚死護送,曹操估計也早死多時。所以典韋因為醉酒被胡車兒偷了雙戟才被殺害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有記載的只有《三國演義》。假如胡車兒真把典韋灌醉了,那還盜什麼雙戟?直接殺了得了。人終歸是人,不要把人說成神,隻身面對千軍萬馬慷慨就義已屬人中豪傑,不必過於強求。


問題四:關羽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是真是假?

答案:半真半假。

論據:《三國志》里確實記載了關羽掛印封金這事,但是過五關斬六將是假的。《三國志》里關於關羽投奔劉備就一句話:「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沒了,就這麼多,可謂惜字如金。《三國演義》根據這一句話就編出了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納周倉,收關平,古城遇張飛,等等等等。其實真實情況很可能就是關羽掛印封金之後在兩軍陣前打馬投奔了對面的劉備,完事了,就這麼簡單。至於劉備的兩位夫人,《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都沒記載這段,估計當時根本沒有被曹操俘虜,又是編的。不但如此,過五關的五個關口都是編的,被斬的六將也是編的,史書里根本沒有這幾個人。關羽的忠義自然沒有話說,堪稱千古楷模,作為小說,《三國演義》中如此描寫也並不過分。咱們平時如果聊《三國演義》,那千里走單騎自然是精彩,但如果侃的是歷史,還是要了解歷史真相比較好,以免被對手抓住辮子貽笑大方。


問題五: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了橋樑水倒流,可有此事?

答案:真有其事,但沒這麼誇張。不過現實情況比小說寫的要驚險萬分。

論據:《三國演義》中關於這一橋段的描寫是張飛在長板橋前為趙雲第殿後,並且粗中有細設下疑兵之計。此時文聘率部殺到,看見張飛手持蛇矛,立馬橋上,見遠處塵頭大起,懷疑諸葛亮設有伏兵未敢前進。之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頜等等等等,能打的都來了,結果都怕中了埋伏一個個的都不敢過去,只好派人向曹操匯報問怎麼整?曹操說:「我瞅瞅。」於是乎,曹操也來了,大夥一塊在橋西邊盯著張飛看。就在此時,張飛突然喊了三嗓子,第一句喊的是:「我乃燕人張翼德也! 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嚇得曹軍集體雙腿發抖,結果曹操這沒心沒肺的還幫著張飛一起嚇唬自己人。第二句喊的是:「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嚇得曹操想跑。張飛偷眼一瞧,有點意思,於是緊接著喊了第三句:「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這嗓子直接將曹操身邊的夏侯傑嚇得肝膽俱裂,當場去世。其餘人包括曹操和幾員大將在內呼啦一聲,全跑了。我是拿大白話翻譯了一下,可能有點走板,但意思一點沒變,原文寫的甚是精彩,真正的君子動口不動手不戰而屈人之兵。


正史上確實有這事,不過過程稍有不同,沒那麼精彩但卻驚險萬分。《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的是:「當時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就這麼多,沒了。字雖不多,卻可以發現與《三國演義》有些許不同,而且兇險的多。第一,史書上這一段沒提趙雲,《趙雲傳》以及《雲別傳》也沒提到張飛,所以張飛幫趙雲擋曹操這一段是假的。正史里張飛是給劉備殿後,而且劉備是聽說曹軍來了才跑的,曹軍當時可能正攆著劉備屁股追。第二,張飛只喊了一嗓子,沒那麼多廢話,可就這一嗓子,曹兵就停了沒追。為什麼沒追?曹軍確實是被嚇著了。史書記載的是:「敵皆無敢近者。」沒有敢靠近的,而且正史上沒提到有疑兵之計。由此可見張飛的威風有多大,比《三國演義》寫的還要生猛。第三,長板橋(水斷橋)現場曹軍沒來這麼多大將,但這也是最危險的一點,因為來的是虎豹騎。虎豹騎是誰?虎豹騎是曹操最強的騎兵部隊,也可以說是當時天下最強的騎兵部隊,每一個普通士兵都是百人將以上的將官擔任,精銳中的精銳。真正打仗,特別是騎兵部隊講究的或是機動包抄,或是集團衝鋒,不是雙方大將先單挑,贏的一方大一揮兵器,後面軍卒掩殺過去,敗的一方丟盔棄甲,那是評書。倘若如此還養那麼多兵幹嘛?多打點醬油?正史里記載在兗州之戰中,夏侯惇就曾經被呂布的幾個特種兵綁了票,所以論個人戰鬥力,大將不見得比那些衝殺在一線的精銳騎兵強。張飛敢直面天下最強騎兵軍團立而不退,且高聲挑戰,危險程度可想而知,這也是後來曹魏謀士們將張飛稱作萬人敵的原因。至於張飛怎麼脫的身,這裡只能靠估計,沒有任何記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雙方僵持了一會兒之後,張飛見劉備跑遠了,於是帶著這二十來名騎兵撤了。虎豹騎一看追不上劉備,也撤了。剛才都沒敢打現在更沒必要跟這位爺死磕,於是戰鬥就結束了。聽著好像很無聊,但是實際上卻兇險萬分,只要虎豹騎有一個衝動的或者張飛有一點心虛,三爺就有可能是第二個典韋。還有一點,《三國演義》里沒寫「喝斷了橋樑水倒流」,那是戲詞。


最後三爺這段寫的有點多,無奈,因為這一段不管是演義還是史實都著實的精彩。不這麼寫,沒法做對比,也沒法把事說清楚。

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三分假七分真,在下個人覺得其實是三分實七分虛。大體框架和史實相符,具體內容完全不同。當然這並不是貶低《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本身就是小說,而且是曠世名著,否則也不會從古至今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但小說畢竟是小說,不是史書,這裡並不是說誰高誰低,而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同領域。所以在日常娛樂比如抬槓的時候,如果侃的是小說,那雙方各執一詞無傷大雅,畢竟小說就是娛樂。但如果因為歷史爭的臉紅脖子粗,那最好還是做一些準備了解一些真正的史實,那麼勝算也就更大一些。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向三爺學習,君子動口,不動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