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年的中世日本,有著怎樣的政體、經濟、社會和文化?

好奇心日報 發佈 2020-01-02T05:37:24+00:00

《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內容簡介《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敘述了從 12 世紀末到 16 世紀中期、從鎌倉幕府的建立到內戰激烈爆發後室町幕府最終崩潰的日本歷史。

《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

內容簡介

《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敘述了從 12 世紀末到 16 世紀中期、從鎌倉幕府的建立到內戰激烈爆發後室町幕府最終崩潰的日本歷史。書中包括了 12 位特邀知名學者對這一時期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宗教的研究,並著重闡述了這段重要時期對當代日本的影響。

編者簡介

山村耕造(Kozo Yamamura)(1934-2017),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研究與經濟系退休教授,著作等身,出版了 30 多部關於亞洲和日本中世紀研究的著作,是研究日本史的權威人物之一。 1978 - 1992 年他開創以及主持日本研究項目並得到了同行的盛讚,此項目至今運作良好並且影響重大。

譯者簡介

嚴忠志,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1995 年任中國符號學學會常務理事,2003 年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英語教學》編審委員會成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譯有《我們應有的文化》《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羅素傳:孤獨的精神(1872-1921)》《蒙娜麗莎發現史》《回聲製造者》《地下世界》等。

書籍摘錄

導論(節選)

山村耕造

本卷的主題是中世日本,覆蓋的時段約三個半世紀,始於鎌倉幕府創立的 12 世紀最後幾十年,止於室町幕府滅亡後內戰爆發的 16 世紀中葉。其間 300 多年的歷史事件和發展豐富多彩。它們勾勒了中世日本的政體、經濟、社會和文化,展現了它與亞洲鄰國的關係。我們在此概述那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發展並不困難。

那是武士的時代。在那幾百年的時間裡,武士階層的力量繼續壯大。這一發展帶來的一個政治結果是,兩個武士政府或稱幕府相繼組建。第一個是鎌倉幕府, 12 世紀 80 年代成立。但是它無法憑藉一己之力,統管整個國家。在若干重要方面,它不得不與天皇[tenno 的英語對應詞通常為emperor(皇帝)]代表的文官政府分享權力。但是, 1336 年,第二個武士政府室町幕府成立,並且在 14 世紀末穩坐江山。在室町幕府的統治下,武士階層有能力侵蝕天皇的文官權威。在 15 世紀的前 50 年中,室町幕府的權力達到巔峰,武士階層在許多方面實質上統治整個國家。那時,文官政府並未失去全部權力,依然有助於室町幕府合法化。但是,室町幕府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幾乎隨心所欲地利用文官政府滿足自己的政治需要。

1333 年,鎌倉幕府滅亡。 15 世紀末,室町幕府的勢力開始減弱。其原因在於,在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幕府遇到了武士階層內部提出的挑戰。在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是德川幕府。 1600 年,德川幕府統一各派地方武士勢力,結束了曾讓室町幕府束手無策、持續時間長達百年的內戰,接管了國家政權。德川幕府政權穩固,統治了 267 年,與天皇代表的文官政府幾乎沒有什麼重大聯繫。至此,近 500 年之前建立鎌倉幕府的武士階層達到了權力之巔。

隨著武士權力的持續壯大,莊園和公地轉變為領地。日本的莊園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采邑,最早見於 8 世紀,是在私有化的公地上創建的。到了 12 世紀,莊園成為天皇本人、貴族和寺院的主要私有財富和收入來源。許多武士與文官政府的地方官員一起,也在私有化進程中發揮了作用。他們有的通過改造無人耕種的土地,開墾出新的稻田;有的設法侵占附近的公共稻田。接著,他們將那些稻田交給貴族和寺院託管。貴族和寺院可以獲得法律授權,免交那些稻田的租費。該過程逐漸減少了文官政府的收入,同時讓託管稻田的武士、貴族和寺院一起,共同分享收益。當然,武士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其方式一是不擇手段地霸占莊園的收益權,二是霸占作為文官政府的政治經濟基礎的公地的收益權。

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武士開始以更全面的方式侵占公地和莊園。該做法最初進展緩慢,但是在 13 世紀勢頭增強。其結果是,武士從莊園和公地獲得的收入越來越多,文官政府、天皇、貴族和寺院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對支持文官政府並且從中獲益的人來說,公地和莊園是其政治和經濟基礎。在室町時代,幕府對莊園和公地進行了更系統、更全面的改造,將這兩種形式的土地變為領地。與鎌倉幕府的做法截然不同,室町幕府採取措施,以地區為基礎,強征租稅,以更有力的方式,從整體上促進了武士階層的利益,犧牲了非武士精英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在 15 世紀後半期和 16 世紀,室町幕府的力量逐漸衰落,作為區域和地方力量的武士越來越咄咄逼人,從精英文職官員的手中奪走剩下的公地、莊園和其他收入來源。到 16 世紀中葉為止,莊園和公地已經所剩無幾。

隨著武士階層的力量的壯大,隨著莊園和公地被逐步變為領地,官僚階層日益壯大,制度性司法能力日益增強。對政體和社會而言,法律和司法機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其事務一是裁定涉及土地收益權的爭端,二是裁定涉及繼承權之類問題的其他形式的衝突。這種情況普遍見於室町時代,在鎌倉時代尤甚。隨著時間的推移,保證有效管轄所需的官僚階層和專業人員的數量有所增加。兩個幕府失去權力之後,司法管轄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但是,司法和管理這兩個方面的制度性能力在鎌倉時代培育起來,在室町時代繼續增強,這對日本中世史的走向和性質產生了深刻影響。

中世時期,日本農業生產率穩步提高,農業產量穩步增加,有助於商業發展,有助於經濟持續實現貨幣化。市場活動最初於 12 世紀後期在京都得到激發,從 13 世紀中葉開始提速。到了室町時代中期,全國所有村民都可進入市場。職業的專業化在鎌倉時代早期依舊有限,但到了室町時代中期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發展,商販和工匠的技能和效率有所提高。城市隨著商業的發展同步發展,運輸節點和經濟制度逐步改善。

到了 14 世紀,日本從中國進口的銅錢數量迅速增加,商業的發展和貨幣化進程加快。在一個市場導向越來越強的社會中,必然產生的政治衝突和經濟糾紛越來越頻繁。它們包括放貸者與借款人(其中許多為武士)之間的衝突、實物租費和現金租費的接受者與支付者之間的衝突、行會與可能的競爭者之間的衝突。諸如此類的許多衝突常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牽涉幕府、文職精英以及武士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自耕農的生活也經歷了幾個重大改變。他們的總體境遇有所改善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那時,肥料用量增加,雙季種植的面積增大。更重要的是,對稻田實施了精耕細作。這樣一來,自耕農在農田管理方面的自由度逐步增加,土地所有權也有所擴大。政局變化,戰爭頻繁,徵收特別關稅,人口臨時動遷,苛捐雜稅增加,自耕農的生活必然受到影響。但是,到了室町時代,自耕農有能力生產更多穀物,參與更多市場活動,在鄉村中逐步贏得政治自由和社會自由。這進而提高了他們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例如維持法律和秩序、對農田進行灌溉等等。自耕農互相幫助,採取更有效的集體行動,要求減少租稅,以便緩解威脅生活的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這樣一來,他們便能夠更好地應對天災和統治精英造成的艱難局面。

在鎌倉時代和室町時代,新的佛宗派別和禪宗成為日本社會和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日本中世史的重要進展。其他因素還包括在室町時代蓬勃發展的能劇、茶道、俳句、山水畫、書院風格建築以及許多別的文化追求和表現形式。兩個幕府政權經歷興衰巨變,引起了政治動盪和長期戰爭。不過,也許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就我們今天所說的日本文化而言,許多要素早在中世時期就已確立。

佛教教義重新從中國傳來,更為重要的是,新的佛宗派別和禪宗的領袖們調整了那些教義,採納了具有創意的傳教方式,從而改變了佛教的社會地位,改變了精英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在鎌倉時代,武士生活沉浸在禪宗的教義之中。佛教對武士和平民產生影響,改變了日本 15 世紀和 16 世紀的社會史和政治史。那些變化帶來的廣為人知的結果有三:第一,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寺院引導宗教機構實現了擴張;第二,寺院數量在全國範圍內增加;第三,在室町幕府的最後數年,一些宗派的信徒開展了持久且常常成功的反叛活動,將其延續到戰國時期。那些反叛行動主要針對武士領主,其動機並非局限於宗教方面。但是,如果不考慮農民和部分武士參與的那些政治起義涉及的宗教動機,我們就不可能解釋其性質和影響範圍。

室町時代的文化發展形式多種多樣,深受佛教的影響。在足利家族的將軍們,特別是足利義滿和足利義政的積極支持下,精英階層的文化生活達到了巔峰。那個時期的精英文化遺產豐富,涉及文學、表演藝術、繪畫和建築,現在依然是構成日本文化的重要核心。平民也對那幾百年的文化繁榮做出了貢獻。他們的舞蹈、音樂和歌謠—常常帶有鄉土氣息,也受到佛教世界觀的影響—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活力,為非常高雅的精英文化提供了發展基礎,其典型的表現形式包括深受精英階層青睞的能劇,以及村民喜愛的舞蹈和歌謠。

最後,在勾勒日本中世史的過程中,我們幾乎不可能忽視日本的東亞鄰國的影響,幾乎不可能忽視日本對中國和朝鮮的影響。在那一時期,日本海盜(日語稱「倭寇」)在中國和朝鮮海岸持續掠奪。從一定程度上說,倭寇受到貿易利益的驅動,帶來的明顯結果是持續不斷的外交摩擦。中國是日本佛教教義的來源,中世日本使用的所有銅錢實際上均來自中國。此外,中國也是日本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一點的明顯證據是,日本當時努力維持與中國明朝的勘合貿易(受到官方批准的有限貿易)。但是,在外交、政治和軍事三個方面,亞洲大陸也讓中世時期的日本經歷了最艱難的時期。在 13 世紀最後幾十年里,蒙古人入侵日本,給鎌倉時代的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政治經濟負擔,促成了幕府政權的垮台。中國的明朝政府常常要求室町幕府接受朝貢國地位,有時甚至到了公開威脅的地步。中國認為它在那個地區擁有無人能夠挑戰的霸權。這迫使幕府及其將軍們承認,中世時期的日本是中國主導的東亞的組成部分。

本卷各位作者們的共同目標是,更充分地描寫和更詳細地分析那段歷史的各個部分。在研究中世階段的過程中,日本和西方專家在方法層面上顯示出不同傾向,我在這段引言中將總結其中的要點。這一概述將幫助讀者了解日本史料編撰的根本特徵。對西方專家們來說,這些特徵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和研究資料。在本引言後面,附有日本作者的文獻精選。對打算閱讀那些文獻的譯本的非專業讀者來說,本章對日本史料編撰的總結或許有所幫助。本章列出的英語文獻目錄旨在幫助閱讀本卷的非專業讀者,儘管難免掛一漏萬。此外,就對日語和英語史料編撰的討論而言,誠請有興趣的讀者參閱本書第三章後列出的關於史料編撰的著作。

按照以上關於史料編撰的簡短論述,我將概述本卷各章在史料編撰方面的意義和主要內容。在簡要論述末尾的注釋中,我將列出研究該章論題參考的英文近作。在導論結尾處,我還就西方有關中世日本的史料編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導論後面的附錄是主要歷史事件和發展的年表,以及本卷所用部分日語術語的解釋。

題圖來自:ancient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