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是怎樣對待留下的百萬蒙古女子的?做法很特別

歷史悠存 發佈 2020-01-01T23:56:42+00:00

當然沒有,這些蒙古女子其實在明朝生活得很幸福。不但是蒙古女子,即使是蒙古的漢子,只要忠於大明,同樣受到優待。

朱元璋滅掉元朝以後,留在明朝境內的蒙古女子很多,她們最後都去哪裡了?難道都被誅殺,或者罰沒為奴了?當然沒有,這些蒙古女子其實在明朝生活得很幸福。不但是蒙古女子,即使是蒙古的漢子,只要忠於大明,同樣受到優待。這一點是要給朱太祖點個大大的贊的。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純正的草根皇帝,他對於皇權的確謹慎了點。但是,朱元璋對待百姓是非常仁善的。同樣的,朱元璋對於留在明朝境內的少數民族,頒布的政策也非常人性化,都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的。

朱元璋在《皇明詔令》中非常明確的說:「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儀,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厲害吧,朱太祖在明初就已經有了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的人同樣生在天地之間,只要肯認同我大中華禮儀文化,我們就願意平等的對待、撫養他們。

當然,認同不認同,朱太祖也並不強迫。朱元璋同時指出,「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也就是說,只要認同歸附中華,那就入鄉隨俗,安心在此生活。不樂意呢,那也不強迫,不挽留,自己走就是了。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平等精神了。

在封建社會,僅憑這一點,相比元、清而言,大明雄渾自信的氣魄就已經出來了。

當然,不同的族群混居,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融合辦法,還是會有隔閡,甚至會鬧出大亂子。比如兩晉時期的五胡亂華,遷入中原地區的胡人,就趁晉朝衰微之時,大肆反叛作亂,導致生靈塗炭,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所以,朱元璋就想到了一個促進民族之間相互融合得更好的辦法。就當時而言,這項政策,絕對是非常人性化的政策。

朱元璋對於大量留在明朝境內的蒙古人、色目人,在《明會典·律令·婚姻》篇中,特別規定:「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即漢人)為婚姻,務要兩廂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

這條律令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蒙古、色目人,男人必須娶漢人為妻,女人也必須嫁給漢人為妻妾,不允許蒙古人嫁娶給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嫁娶給色目人。當然,蒙古人嫁娶給色目人也是不被允許的。反之,亦然。同時,還規定此類婚姻必須以自願為前提。凡是違反這條律令的蒙古人、色目人,都要被杖責八十,然後入官為奴。

這條規定有什麼好處呢?不言而喻。通過婚姻和血緣關係,加強了留在明朝境內的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之間的聯繫。不同族群之間,互相有了血緣親情關係,而且還都混居在一起,會促進互相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只會越來越親近。這種情況下,漢人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蒙古人、色目人,而蒙古人、色目人居住在漢地,也會跟在自己家鄉一樣沒有隔閡。

事實上也是如此,很多留下的蒙古人都開始忠心於大明,為了守護大明江山,以及大明境內的同胞,包括漢人,與邊塞之外的遊牧民族英勇作戰,甚至是不惜以身殉明。

《明史》記載,朱元璋曾下旨:「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許擢用。」同時,還給這些人賜漢姓,取漢名。眾多歸附明朝的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將領、大臣,因此在《明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傳記。其中很多有功者,還被明朝追封為公爵、侯爵,並以忠字為諡號。

比如永樂時期的大將吳允誠,歸附明朝之後,多次跟隨明軍征瓦剌,屢立戰功,頗受朱棣信任,死後賜諡號「忠壯」。其子吳克忠、吳克勤在土木堡之變中,拒守山崗,力戰而亡,分別被賜諡「忠勇」、「僖敏」,可謂是滿門忠烈。正是朱元璋的政策,才讓這些人得以留名青史。

蒙古的漢子們都已經忠於大明了,那些留下來的蒙古女子,自然也不會被虧待。她們只要願意嫁,都可以選擇漢人為夫君,徹底融入漢人的大家庭,與漢人女子一樣,生活在漢人的大家族之中。明朝皇室都毫無忌諱,大量納少數民族女子入宮為嬪妃。血脈相連了,心也自然就相通了。

正因為朱元璋奠定了不實行婚姻隔離的政策,甚至為了促進不同民族與漢人之間的融合,還出台相應的政策,促進交融,這才讓漢人有了強大的包容性與融合性,不同民族之間也相處融洽。

事實也已經證明,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少數民族同胞,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舉世看來,其他任何國家的少數民族,都沒有像在中國這麼優厚的待遇,不但不會被歧視,享受的待遇甚至都超過漢族呀。真的是幸福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