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考古顯示,周文王被囚羑里罪有應得,紂王生前上了大當

新野市場監管 發佈 2020-01-05T02:02:13+00:00

周朝的前身周侯國原本是殷商臣屬,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戰,周軍大獲全勝,實現了商周鼎革。自此,周國從方國晉升為天下共主,周國國君也成為天子。值得一提的是,商、周二族並非同源,商部落興起於北方燕山一帶,而周國地望則在西方(陝西)。

周朝的前身周侯國原本是殷商臣屬,公元前

1046年的牧野之戰,周軍大獲全勝,實現了商周鼎革。自此,周國從方國晉升為天下共主,周國國君也成為天子。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二族並非同源,商部落興起於北方燕山一帶,而周國地望則在西方(陝西)。商湯滅夏,雄踞中原時,周人還相當弱小,在戎狄部落間艱難求存。

直到古公亶父(周太王)率領族人遷徙周原(岐山),周部落才逐漸發展壯大。但是,周太王顯然不滿足於西岐一隅之地,據《詩經》記載:「(周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也就是說,早在周武王的曾祖在位時,周人就已經有了滅商的打算。

那麼商朝又是怎麼對待這個懷有異心的諸侯國的呢?

古公亶父死後,少子季歷繼位,據出土的《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商王武乙(紂王曾祖)除了賞賜給季歷

「地三十里,玉十珏,馬八匹」外,還以和親的方式將摯國之女大任嫁給他為妻,並全力支持周人對戎狄的作戰。

正是在強大的商朝支持下,季歷先後滅掉咸陽東北的程國,大敗西境的鬼戎、義渠,據有關中,武丁還封他為殷牧師。然而,野心膨脹的季歷卻公然向東方進兵,先後攻打位於晉冀一帶的「燕京之戎」、「余無之戎」,軍事勢力深入到了商朝眼皮子底下,這種僭越行徑引起了商王文丁(紂王祖父)的極大不滿,將季歷召至都城後殺死。

季歷的東進失敗,並未讓繼位的周文王姬昌放棄對商朝的軍事挑釁。據陝西周原考古出土的周人

1號卜甲記載,周文王曾向先祖盟誓,要走商湯正道(即取而代之)。

對於這場戰爭,《古本竹書紀年》只用了寥寥數字:「帝乙處殷,二年,周人伐商」,這也是周人第一次直接向商王朝發起軍事進攻。當然,由於實力懸殊,戰爭的結果依然是周人戰敗,繼位的商紂王「乃囚西伯於羑里」。

顯然,紂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並非如《周本紀》所說的那樣是因為周文王姬昌

「積善積德」而紂王「昏庸殘暴」,周文王被囚羑里完全是因為其不守臣道屢屢攻伐天子,從這一點來看,文王被囚其實罪有應得。

對於這位屢屢犯境的諸侯國首領,紂王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並未將其殺死,反而是軟禁在羑里城。紂王之所以這樣處理,主要是基於避免陷入雙線作戰的考慮。

在殷商統治後期,東夷各部(甲骨卜辭稱為「人方」)屢屢發動叛亂,牽制了商朝大量兵力,對此,紂王不得不集中兵力征伐東夷。

而對於西方的周國,則採取了懷柔拉攏政策。

一方面是將親妹妹嫁給周文王繼續建立姻親關係,另一方面則是最大限度的對周國的軍事威脅採取忍讓態度。

在陝西歧山鳳雛村11號灰坑出土的甲骨上,記載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衣王田,至於帛,王隹田」,甲骨形制和文字特徵均屬周人甲骨。衣王指殷王,而後面這個「王」則是指周王。

周人稱王(非追諡)始於文王,所以這裡的這段內容意思是商紂王與周文王一塊在帛地狩獵。這寥寥數字向我們表明,商紂王最大限度的想要緩和與周的矛盾。

而周文王被釋放歸國後,也表現出對商朝的極大

「恭順」。

《逸周書》記載:

「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勤於商」,同時佯裝腐化不再復仇,在周國境內築造靈台,紂王聽聞,大喜說道:「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

周文王的舉動贏得了紂王的信任,紂王不僅將駐紮在黎國一帶的商軍調往東夷,還賜周文王弓矢斧鉞,給予他征伐之權。然而,周文王卻利用紂王的信任,在滅掉周邊的密須、阮、共等國後,於四十四年伐耆國(即黎國),四十七年伐崇國(忠於商王室)。

在陝西周原出土的周人卜甲中,也印證了周文王晚年伐蜀、征巢、伐密、伐崇等軍事行動,實現了

「三分天下有其二」,並正式稱王。

周文王的陽奉陰違,為武王滅商奠定了基礎。陝西臨潼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利簋上對武王克商記功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又商」,即牧野之戰只打了一個早上,商朝就滅亡了。

這充分說明商紂王對於西周的軍事威脅並未採取有效應對,既未提前得知周軍的突然反叛,也沒有調回遠在東夷的商軍主力,顯然,紂王生前上了大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