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還沒有結婚,該不該屈服父母口中的「差不多就行了」?

三冬暖心理諮詢平台 發佈 2019-12-31T17:51:46+00:00

​30歲沒有對象,父母勸我差不多就行了,別挑了。催婚這件事,我沒啥感覺,因為催婚顯然是那一代父母的一種工作,我也理解他們的難處,所以不想在這一點上有過多的爭吵。

​30歲沒有對象,父母勸我差不多就行了,別挑了。

催婚這件事,我沒啥感覺,因為催婚顯然是那一代父母的一種工作,我也理解他們的難處,所以不想在這一點上有過多的爭吵。

但是我卻對「差不多」這三個字非常的牴觸。



差不多找個對象,差不多結個婚,差不多生個孩子,差不多過個日子,一輩子差不多就過完了。

鄧紫棋也寫過一首歌《差不多姑娘》,裡面寫到:差不多的姑娘,追逐差不多的漂亮,她們差不多的願望,牽著她們鼻子方向,在差不多的街頭,擺著差不多的Pose,跟差不多的潮流,整了差不多的Nose交差不多的男友,走得差不多的Close。

寥寥幾句歌詞,卻道出了現在社會的現狀。

不知何時,差不多成了社會各種事情默認的一條標準線,我們開始抗拒特殊的存在,努力讓自己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要合群,這樣我們才能和所有人和平相處,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所以,上學時候的我們,在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出的「對還是不對」問題時,哪怕一開始堅持的說「不對」,但都會在全班震耳欲聾「對」的聲音中,改變原來的主意,屈從大家的答案,因為覺得跟著大家走最安全。

買東西時,我們會非常注意一個店鋪的月銷量和好評率,認為哪家商店銷量高,好評率多,那商品肯定好。殊不知,這些數據的背後有一條完整的造假業務鏈。

以上這些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樂隊花車效應」。

很早以前,在西方國家的花車大遊行中,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樂隊花車效應。



樂隊花車效應主要指為了不讓自己在社會中孤立,人類經常會有一種傾向,社會個體常常不經思考就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的選擇,去從事或相信其他多數人從事或相信的東西的現象。

其實,不瞞你們說,我的初戀就是這樣開始的,而且我相信,不僅是我,很多女生、男生的初戀都是這樣開始的。

剛上初中時,男生和女生都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對戀愛充滿了好奇。然後這時候看班裡已經有幾位大膽地同學開始嘗試戀愛,於是自己也開始蠢蠢欲動。

有一天吃中午飯的時候,和同事聊天談起了初戀,在很多人眼中初戀都是美好的,但是卻沒有到好幾個同事說,那雖然是我第一次談戀愛,但我總覺得那不是我的初戀,因為對方不是我很喜歡的人,只是看到周圍的人都在談戀愛,自己也就找了個人談戀愛了。



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工作上,甚至在愛情里我們都非常容易受到樂隊花車效應的影響,那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種效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伴侶和生活呢?

1、選擇正確的環境。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圍的環境會對我們的行為處事和思維方式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比如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歷史記載,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就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再比如,我們再找伴侶的時候,我們不僅會了解伴侶的脾氣習性,我們也會下意識地看他朋友的生活習慣,因為如果周圍的都喜歡吸菸酗酒,那麼他吸菸酗酒的幾率就非常大。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但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不可能離開這個社會環境獨立存在。因此,擇優而居,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你提高自己的認知力。

2、培養獨立個性。

小時候的我們,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因為這樣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買自己喜歡的玩具,不用再受父母的管束了。

長大後的我們有了這些自由,可是我們卻想回到小時候,因為每項自由的背後都是選擇的結果。

看似沒人管我們,但是每次還是屈從於很多的人和事情,越長大越開始害怕孤獨,使勁地讓自己融入一個圈子,選擇越來越不遵從自己的內心。



卻不知道,這樣的結果換來的不僅是自己的不快樂,還是其他的人的嘲笑,一個只會跟隨別人的人永遠不可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賞識。

因此,我們要有說"不"的勇氣,我們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不要為了符合大多數人的想法而委屈了自己。

只有讓自己快樂,我們才有能力去讓別人快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