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崑崙奴,到底是非洲人,還是東南亞人?

煮酒君 發佈 2020-01-27T21:38:28+00:00

在當時,大唐的都城長安吸引了突厥人、回鶻人、吐蕃人、高麗人、于闐人和龜茲人、粟特人、迦濕彌羅人、波斯人、大食人、印度人、僧伽羅人等前來生活、經商。

唐朝的強盛,不僅僅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在文化、人種上的交流也是歷朝歷代所不能比擬的。

在當時,大唐的都城長安吸引了突厥人、回鶻人、吐蕃人、高麗人、于闐人和龜茲人、粟特人、迦濕彌羅人、波斯人、大食人、印度人、僧伽羅人等前來生活、經商。

在這些人種當中,以來自東南亞的崑崙兒最為神秘。

所謂的"崑崙兒"在現在看來最有可能是來自東南亞一帶。根據中唐時期張籍的《崑崙兒》一詩的描繪:"崑崙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游。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州。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崑崙兒是來自"海中州"。這裡的"海中州"指的是海島,在唐代,崑崙是對南海諸國人的泛稱。根據《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記載:"崑崙兒是"南海洲島中夷人。"由此可以得知,崑崙兒是來自南海東南亞一帶的居民。

關於他們為何來大唐,張籍在詩中同樣提到了"蠻客將來漢地游"。這裡的蠻客指的是"南方客商","將"指的是"帶領","漢地"則是中原大地。合起來的意思是南方的商人帶著這些崑崙兒來到了中原大地遊玩。

詩句的第二句則是交代了崑崙兒的語言文化。"言語解教秦吉了"這裡面的"解"是"能夠"的意思,"教"通"效",意為仿效。"秦吉了"指的是鳥名,也稱了哥、吉了,與八哥相似,體形似鸚鵡,嘴腳皆紅,腦後有肉冠,因產於秦中,所以被叫做"秦吉了"。根據《舊唐書·音樂志二》:"今案,嶺南有鳥,似鸜鵒而稍大,乍視之,不相分辨,籠養久,則能言,無不通,南人謂之吉了,亦云料"。由此可見,這種"秦吉了"是非常善於學習人類的語言。張籍將崑崙兒比作"秦吉了",是對崑崙兒語言天賦的一種認可。

第三句的"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是對崑崙兒裝束及髮型的描述。所謂的金環,指的是金制的耳環。落,掉下來,往下墜。穿耳,為戴耳環而在耳垂上穿孔,這是許多少數民族的習俗。螺髻,髮髻的形狀像海螺殼一樣。不裹頭,不以巾包頭。這兩句說,崑崙兒耳朵上戴著分量重得要下墜的金耳環,蜷曲的頭髮像螺髻一樣散露在外,不像中原地區的人要以巾包頭。

最後一句的"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寫崑崙兒的膚色與穿衣特點。"黑如漆",是崑崙兒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

《隋書·南蠻列傳·林邑》:"其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纏身。冬月衣袍";《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列傳》:"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

唐人蘇頲《詠崑崙奴子》:"指如十挺墨,耳似兩張匙"。元代方回說:"此所謂'崑崙兒',即今黑廝也"。

因為"肌膚黑如漆",有學者認為,崑崙兒可能是來自非洲的奴隸。但是依照詩中"海中州"推斷,崑崙兒應來自今天的南海諸島,屬於今天的馬來人種,住在爪哇、蘇門答臘、馬來西亞等島嶼上,其膚色介於黃種人與非洲黑人之間。半脫,半穿半脫。木綿裘,用木棉製成的衣服。這兩句說,崑崙兒欣賞自己如黑漆一樣的肌膚,行走時半脫半穿著木棉製成的外衣。

實際上,關於崑崙兒的外貌,在一些出土的陶俑身上可見端倪。

在今天西安、洛陽等地出土的崑崙人陶俑,為我們提供了崑崙人的直觀形象,印證了文獻中關於崑崙兒記載的真實性。

在國家博物館"大唐風華"展出 1985年陝西長武縣唐墓出土的"崑崙兒",名之為"彩繪黑人立俑",並說明"崑崙這個名稱早在三國時已有記載,指色黑之人,並非指人類學上的黑種人";咸陽市底張灣唐墓出土的"崑崙兒",名之為"彩繪黑人俑";從這些展品身上,無不體現出了這些"崑崙兒"的共同特點:圓臉,髮捲如螺髻,露肩,上衣半穿半脫,腰間有衣帶下垂,跣足,腳趾粗大。

可惜的是,隨著民族的融合,這些皮膚黝黑的崑崙兒就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給後世留下了一個關於這一種族神秘的猜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