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龍:用印象筆記構建你的外掛大腦,把事情做得漂亮

梁金龍聊知識管理 發佈 2020-01-21T03:43:22+00:00

這也恰恰說明為什麼我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在2017 年會占到 GDP 比重的 32.9%,成為了重要的經濟形態。



以前在一家基因科技公司上班,CEO 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至今難忘。

他說:生命可以被數字化。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就是一堆數字,所謂數字生命。比如基因測序,就是把我們基因里的 ATCG 讀取出來,這本身就是在把生命數字化。

到今年初,我有了一個更高維度的感悟: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數字化的。

不僅包括了我們的個體生命本身可以被數字化,還包括了我們日常所接觸的所有事物,本質上也已經是數字化或正在被數字化。

你的所有購物行為,你用的物品,吃的食物,喝的飲料,你聊天說的話,你的日常生活,都在被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數字化。

這也恰恰說明為什麼我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在 2017 年會占到 GDP 比重的 32.9%,成為了重要的經濟形態。

一切事物都處於數字化進程中。

這個數字化的結果是:

我們的人生變成了一條信息流,每天我們依靠信息流來活著。

我們需要藉助於各種信息,來把各種事情搞定。有時候,我們還需要把信息歸檔整理,重複利用,以提高做事的效率。

罷特,面對各種變化莫測的信息流,我們的大腦早已不能承受。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裝置來管理這些信息流。

我把這個裝置稱為:外掛大腦。

外掛大腦是相對於我們與生俱來的大腦而命名的。姑且把我們與生俱來的大腦稱作:內置大腦。

內置大腦的主要作用並不是管理信息流,而是處理信息流,對信息流作出快速高效的反應。當我們的內置大腦空間足夠大時,它才能產生更為強頸的專注力與創造力,進而把事情做得漂亮。

內置大腦的腦容量天生已註定,難以改變,我們唯一能改變和控制的是外掛大腦。

但是,很多人連外掛大腦這個概念都沒有聽過。不要緊,這只是我為了更好地闡述以下的內容而發明的一個詞,你也可以把外掛大腦理解為:你的個人信息管理系統。

有一點顯而易見,你的外掛大腦並非與生俱來,它需要你重新構建。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構建外掛大腦的經歷。

在你自己的電腦里或者雲盤或者移動硬碟里,你有建立過一些文件夾,裡面有保存一些你覺得重要的信息,比如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

面對這些信息,你肯定多次嘗試管理它們,但效果好像不大理想,它們始終只是一堆信息而已,並沒有發揮到像一個大腦系統的功效。

這是大部分人的現狀,對於覺得有用的信息會保存或收藏起來,這種保存與收藏,沒有形成一定的邏輯結構,可能分散各處,還會越積越多,有些信息文檔可能是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保存的,至今沒有派上一次用場。

這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外掛大腦,這只是一堆雜亂無章信息集合而已。

一個真正有效的外掛大腦,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子系統:

1、做事系統

2、信息管理系統

3、學習系統

如果你看到這裡,腦海里呈現出「複雜」或者「高深」這種詞彙,那說明你的內置大腦是正常的,一個系統確實是結構複雜的東西。

罷特,再複雜的系統,也只是由三個層面的東西構成:理念、工具與方法。

對於這三個子系統,下面我先作一個簡單闡述,目的是幫助你形成一個外掛大腦結構的大局觀。


1、做事系統

它本質上是一套信息流,通過管理信息的流動,實際上來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我也稱它為:注意力管理系統。

這套系統我所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筆記。

我主要參考的是戴維·艾倫在 2001 年提出的 Getting Things Done(GTD)的理念與方法。GTD 翻譯過來就是 「把事情搞定」,是一套多年來被證明行之有效的行為管理系統。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模塊:

1、收集箱

2、下一步行動

3、等待事項

4、將來可能

5、執行項目

6、歸檔資料

下圖是我在印象筆記中設置好的這幾個模塊:



做事系統(GTD)的主要步驟如下:

第一步,收集。信息流在我周邊漂浮,先被我收集到「每日收集箱」筆記本組裡,這樣一下子我的內置大腦會產生一個認識:我所有相關的信息都被收集在「每日收集箱」里,我無需擔心現階段會錯過什麼事。

你可別小看這一步,僅僅是把所有相關信息收集在一個固定地方,就足以緩解你很大程度的焦慮。

第二步,處理。在「每日收集箱」里的所有信息,我要定期時間去清空它,我是每天處理一次,每天清空。信息處理其實就是作出簡單處理,並把它們分門別類。

如果某一件事情可以馬上處理並且不需要花費超過 2 分鐘,那我就馬上去做,做完回到收集箱繼續處理餘下的信息。

如果產生下一步行動的信息,需要超過 2 分鐘來處理,就歸到「下一步行動」的筆記本里;

如果需要等待的事項,歸到「等待事項」的筆記本里。

如果有事情只是想做,或者計劃以後要做,可以歸到「將來可能」的筆記本里。

如果某件事情的下一步行動是多個步驟,長期要做的,需要參考資料的,那可以建立一個項目的筆記本,歸到「執行項目」筆記本組裡。

如果信息需要保存下來,重複利用,那可以歸到「歸檔資料」筆記本里。

第三步,執行。按照以上歸類,開始執行,清空收集箱,執行「下一步行動」里的事情,對項目分步驟執行。

第四步,回顧。定期回顧 GTD 做事系統中的所有筆記本,逐條信息查看,如果有需要調整的信息,比如「將來可能」里的事情,要開始做了,先轉到「下一步行動」或「執行項目」筆記本里。

關於做事系統的步驟,以上只是很粗的描述,具體的方法與流程,我會在以後的文章里作更詳細的分享。


2、信息管理系統

這個系統是分布式的,根據不同的信息類型,我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實現。

第一類是簡單信息。像我的證件信息,人脈信息,病例報告,體檢報告,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各種清單,各種收據,各種產品說明書等,我保存在印象筆記中。

這些信息並不需要獨立的筆記本,只需要打上標籤,放到「做事系統」里的那個「歸檔資料」里,當我需要使用某條信息時,印象筆記的強大功能可以幫助我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

第二類是需要同步協作的信息。比如我跟團隊成員在執行某個項目時,所有項目相關信息要實現快速同步來查看,並且做好的東西可以上傳、要做的東西可以下載編輯,實現協作辦公。

經過幾個工具的反覆試用之後,最後我選擇的是堅果雲,它強大的功能可以幫助我跟團隊成員實現無縫隙協作。

最後一類是龐大的信息。比如我喜愛的一些電影,音樂,相片,通常都是大文件,需要大容量的網盤來保存管理。我選擇百度網盤,它容量大,傳輸速度快。

有兩點要強調說明:

1、我選擇的所有工具,都是可以把信息保存在雲端的,並且支持多終端使用,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保證它們一直在我身邊,為我所用。

2、信息管理系統的內部分類結構,我自己有一套文件與標籤的命名方法,是跟「做事系統」里的命名一致的,這樣能保持整個外掛大腦的各個子系統不會出現混亂。


3、學習系統

先要說明的是,學習系統跟信息管理系統不一樣,雖然學習系統里也會有大量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基本上是知識類信息,並且它們會不斷更新疊代。

作為一個終身學習者,一套科學可行的學習系統可以說是標配。

我的學習系統主要建立在印象筆記里,但也需要配合其它一些工具來實現它的功效。

在印象筆記里,關於我學習的全部信息都保存在「做事系統」的「歸檔資料」筆記本里。我使用了一套命名成體系的標籤,來管理所有不同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



比如,按照不同學習主題,我都有一套標籤來區分;對於專屬的課程、人物、社群與書本,我也製作了一套標籤,使用起來很方便。

舉個例子,我學習過的《MJ超級數字力》課程,所有這個課程的相關筆記,我都打上它的專屬標籤「c=課程=MJ超級數字力」,只要我在印象筆記里搜索「c=課程=MJ超級數字力」這個標籤,所有相關筆記就出來了。



有了這一套標籤系統,我不再需要建立很多個筆記本來保存和管理越來越多的知識信息。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的標籤命名是這樣子的,你可以試用一下,或許你能明白箇中奧秘。當然,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分享我的標籤系統。

除了藉助印象筆記,在學習過程中,我還會根據不同的主題研究,來使用不同的工具。

比如,在我從事寫作這個主題時,我會開啟一套寫作流程,或者叫做寫作系統。我使用的工具包括:Chrome 瀏覽器,印象筆記,Typora 編輯器,幕布思維導圖等。

如果你剛才細心看過了我學習系統的標籤截圖,你會發現我有好些學習研究的主題,有一些我正在進行,有一些還沒有真正開始,如果我形成一些實踐經驗了,我會以文章的方式分享。


稍作總結,本文主要給你分享了我對於外掛大腦包含的三個子系統(做事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學習系統)的簡單結構。它們的實現需要有一定的理念與方法基礎,還需要藉助一些工具。

它們構成的是我整個人生的信息流,幫助我持續向更好的自己演化。如果你也需要構建這樣外掛大腦,可以關注公眾號【龍門學堂】,獲得全部乾貨的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