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的飲食文化

大羅言酒 發佈 2020-02-09T13:31:45+00:00

中國大黃魚之鄉寧德,東臨東海,西鄰南平,地處福建閩東地區,素有「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里畫廊」的美譽。寧德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

中國大黃魚之鄉寧德,東臨東海,西鄰南平,地處福建閩東地區,素有「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里畫廊」的美譽。



寧德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既有霞浦黃瓜山遺址(距今3500年歷史)、福鼎南廣古窯址、馬欄山遺址,霞浦大京、屏南甘棠等古城堡;蕉城中興紫國師塔、興雲寺捨得塔、古田吉祥寺塔等古塔等名勝古蹟;又有開閩第一仕士薛令之、抗倭英雄戚繼光、林振翰、林聰、謝翱、袁天祿等歷史名人祠墓。


來到小城寧德,除了欣賞這裡的山山水水外,一定要品嘗當地的特色飲食,扁肉、拌面、牛肉丸、魔芋、珠蚶、劍蟶、鴛鴦面、光餅等等。



穆陽線面

穆陽線面是福安特產,其歷史可追溯至680年前。數百年來,穆陽線面經發、捶、擠、搓、拉等九道工序精作而成,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有著不同的配方。與福州等地的線面相比,穆陽線面更具色澤潔白、線條細勻、拉開可長達數米,細如髮絲亦柔韌有餘等優點。


另外,穆陽線面製作完成後,要分成一綹一綹,不能切斷,收成大約0.6米的長度,然後用紅絲線扎住「頭部」稱為「只」,一公斤分為八「只」,這就是傳統的「紅頭線面」。福安當地百姓不僅過生日,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尤其壽誕)時,穆陽線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彩頭」食品。因此在福安,線面亦有「壽麵」之稱。



古田油炸鬼

油條是古田最常見的小吃,油條歷史悠久,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已有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另據《清稗類鈔》中記載:「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使薄,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南宋時期,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死了岳飛,國人憎恨秦檜誤國,所以用面製成人形下油鍋炸之,以解心頭之恨,並稱之為「油炸檜」。油條由此演變而來。


古田油條有一點是絕無僅有的,那就是它的香酥可口,入口即化。古田的的清晨,一條街上只要有一個攤子在炸油條,整條街都會瀰漫濃濃的油香,真是讓人無法拒絕!



氣糕

把粳米碾成粉,然後放在木製杯狀模型里,放在炊鍋里蒸熟。氣糕中間放少許紅糖或白糖,頂上也放些紅糖或白糖。


海蠣包

用米漿、海蠣、蔥等製作而成。即取少量米漿置干淺圓狀瓢中,薄蓋其底,後置適量海蠣、蔥為作餡,再蓋上米漿密封后,炸後金黃色便可食用。



鴛鴦面

「鴛鴦面」俗名「苦椎面」,食用時須將干鴛鴦果在沸水中滾熟,放清水裡浸漂使之發秀,瀝水干,加雞、蝦仁燔炒,不糊不碎,條條伶俐。若以一把魚腥草,加豬骨湯清燜鴛鴦果,食之更加清爽可口。


周寧魔芋

原料是山中的一種蕨類植物,其塊莖含有豐富的澱粉、葡萄甘露聚糖和多種生物鹼,經過加工後成為一種極有彈性的美味食品,熱炒涼拌都很好吃。



光餅

在福州、寧德地區百多種地方風味小吃中,光餅是最粗的一種。它的原料僅為麵粉、鹼面、鹽巴,另加一點芝麻,形狀如銀元般大。與抹了油加了調料的北京麻醬燒餅、江蘇黃橋燒餅等相比,確實差了點意思。不過,不可小覷它,這光餅還是大有來頭的。據福州、寧德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由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時所創,後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後人為了紀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光餅」。


寧德美食眾多,如要全部吃上一遍,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這裡可不止有美食哦,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當地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



說起這屏南廊橋走橋習俗,在不同的縣域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周寧、屏南、政和一帶一般在五月初五,慶元在五月初六走。身著我國古代傳統服飾,肩上的扁擔兩頭也掛著紅花,一頭是粽子,另一頭是祭祀的紙錢元寶。他們在領頭婦女有節奏的木魚聲中,她們繞著古橋走著獨特的橋步,嘴裡念著古老的橋經。繞橋走了數圈,念過走橋經和划船經之後,婦女們將肩挑的粽子從橋上拋到溪中。這種端午節祭祀屈原的方式主要流傳於福建省的屏南、政和一帶。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