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淺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親密關係衝突類型及解決方案

哎呦姜紫 發佈 2020-01-09T22:53:10+00:00

在最近上映的高口碑影片中,有兩部影片非常吸引眼球,它們分別是來自美國的電影《婚姻故事》和來自韓國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在最近上映的高口碑影片中,有兩部影片非常吸引眼球,它們分別是來自美國的電影《婚姻故事》和來自韓國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之所以把這兩部影片放到一起來看,是因為它們都不約而同地將視角聚焦到了三十多歲的已婚女性身上:這些女性為了家庭放棄了事業,年齡不再有優勢,夢想也因為要配合婚姻中的瑣碎而擱淺,整天圍繞著丈夫和孩子,卻漸漸把自我給迷失了。更為關鍵的是,在最親近的丈夫那裡,她們也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關愛,還不斷地面臨著親密關係中的各種衝突……

其中,《婚姻故事》根據導演諾亞·鮑姆巴赫本人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作為女演員的妮可,在8年的婚姻生活中,總生活在丈夫的掌控下,丈夫事業越來越成功,自己卻越來越暗淡。婚姻中一味的隱忍沒能換來妮可想要的生活,最終卻使她鼓起勇氣離婚,尋找自我。

而《82年生的金智英》則根據韓國同名現象級小說改編而來。大學畢業,也曾有份不錯工作的金智英,因為結婚生子,無奈做了全職太太。帶孩子、做家務的辛酸不被理解,想要工作的夢想不能實現,在日復一日忙碌而單調的生活中,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雖然地域和文化不同,兩部電影折射出的矛盾卻驚人相似:親密關係中不可避免會產生衝突,而衝突能否得以解決,是一段親密關係能否繼續的關鍵。

今天這篇文章, 我們就藉助於這兩部電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我們如何來正視以及解決親密關係中的各種衝突。

01 衝突的產生——「刻板角色定位」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刻板角色定位」呢?

許多人聽說過「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某個事物或群體產生一種固定的看法和評價。而傳統觀念中,也普遍對婚姻中的雙方存在刻板的角色定位,類似中國的老話「男主外,女主內」。

提摩太·凱勒在《婚姻的意義》一書中說:「有一種保守的思路,特彆強調傳統的性別角色。它說,婚姻的基本問題是丈夫和妻子雙方都需要服從各自的性別角色,因為這是神所賜的社會功能,也就是丈夫要做家裡的頭,妻子要順服丈夫。這種思路非常重視男性和女性的差異。但這種思路的問題是,過於強調性別差異可能會鼓勵自私,尤其會讓丈夫變得專橫。」

在《婚姻故事》里,妮可婚後放棄了當紅女星的身份,與丈夫合開了一家劇院,同時為丈夫出謀劃策,還承擔著大部分家務。而查理認為妮可為家庭做出的犧牲理所應當,生活中給的關心很少,反而像個「導演」一樣,讓妮可服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喜好。

而另一頭在韓國的金智英,情況也同樣糟糕。丈夫大賢賺錢養家,工作很忙,全職太太的智英不得不承擔全部的家務和帶孩子的重責。智英一邊承受著因家務勞累帶來的傷痛,一邊還接受著來自陌生人和夫家對自己「全職太太」的刻板角色的歧視。丈夫儼然成了這段關係中的供養者,智英只是生活在丈夫的供養中。

然而在這樣「刻板角色定位」之下的親密關係,極容易引發「路法西效應」,造成失控的角色扮演局面。

美國心理學家飛利浦·津巴多在其著作《路法西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一書中提及,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法西,因墮落成了墮天使,最終被趕出天堂。而路法西效應,現在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圍的影響,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轉變。

回到影片中,在《婚姻故事》的丈夫眼裡,妮可莫名其妙地爆發了,他不明白妻子對現狀有什麼不滿意,非要鬧到離婚的地步,甚至不惜跟他對簿公堂,他早已習慣妻子總是隱忍配合著自己。

而在韓國的智英,被上班族貶低為「媽蟲」,嘲笑全職太太都是靠丈夫養活,像吸血蟲一樣依附別人的人。智英患上了抑鬱症,並伴隨精神分類,時常直接跳出自己的角色,用自己外婆、媽媽、認識的學姐等其他角色的口吻對丈夫和婆婆說話,這是對自己角色不自覺的反抗。

無論是妮可,還是智英,都在這種刻板的角色定位里,產生了極大的自我厭惡和自我懷疑。

因為,一味遵循刻板的角色定位,反而容易讓關係走向失控。

反觀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在很多的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都存在著這樣的「刻板角色定位」:你是女人,就必須相夫教子,傳統的家庭結構,就是要「男主外 ,女主內」……

走進一段親密關係,也就是從個體的「我」走進了「我們」。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刻板角色定位的影響下,女性就要喪失自我,就要成為男人的附屬品。相反,女人依然是能夠獨立自主的個體,甚至在不能發展出獨立人格時,就會在這段關係中產生衝突。

02 衝突的類型——攻擊、冷戰和被動攻擊

了解了親密關係中衝突的產生原因後,我們再來看看「親密關係衝突」有哪些類型。

加拿大心理學家克里斯多夫·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出了親密關係中衝突的三種類型:

1. 攻擊:公開主動表達憤怒,如批判、指責、威脅,甚至辱罵

2. 情緒抽離(冷戰):避開正面衝突,一言不發,儘可能逃避

3. 被動攻擊:單方面扮演「受害者」,令對方產生愧疚感,從而懲罰對方

兩部電影中的夫妻,都或多或少出現了衝突中的三種類型。

妮可在自己的離婚律師面前,哭訴著道出了要離婚的核心原因:在這段婚姻中,自己就要迷失了,成為丈夫查理的附庸,她無比委屈。這種不平衡的狀態,一直在妮可心裡壓抑著,直至最終爆發爭吵,甚至想用報復的方法懲罰丈夫。

智英的回應看似比妮可溫和許多,卻隱藏著更嚴重的危機。智英在晚上,突然「被附身」,以因難產去世的學姐的口吻,對丈夫說:「要理解智英,幹得好,辛苦了,謝謝,多跟她說說這些話。」這是自己心理失衡,渴望得到更多關注和關愛的最直接證明。「我真的一無是處嗎?我真的如別人所說是「媽蟲」嗎?」這樣的問題智英一定問過自己許多遍。

兩對夫妻的婚姻關係都非常現代化,彼此都在做著相當的貢獻,但因性別和傳統角色分配造成的失衡現象還是天然存在。

著名心理諮詢師陳海賢博士,在《親密關係》中說:「壓抑自己換來別人認可的做法,並不總能實現「雙贏」,對徹底解決問題,建立長遠的親密關係有害無益。長期令自己的情緒處於壓抑之中,不僅影響自身健康,內心也積攢了很多委屈、抱怨、抑鬱,最終導致退縮、敷衍塞責、失去熱情。」

《婚姻故事》里,夫妻倆在地鐵中「二元對立」式鏡頭,將一對關係疏離,即將走向分崩離析的夫妻形象,用鏡頭語言展現了出來。《82年生的金智英》里,用丈夫精緻的西裝和妻子邋遢的居家服對比,反襯出不平衡的心境。

03 衝突的加劇——「三個版本」選擇帶來的影響

每個故事都有三個版本,一個「我的版本」,一個「你的版本」,一個真實的版本。然而,我們都只願意站在自己的視角,相信自己這一版本的故事,認定自己才是受害者,卻忘了傾聽對方的故事。

《婚姻故事》里,夫妻雙方由協議離婚變成鬧上法庭,雙方的律師為了贏得官司,各自訴說著這段婚姻的不同版本。兩個昔日的伴侶,也第一次從對方律師的口中聽到了從未聽說過卻殘破不堪的自己。

走下法庭的夫妻倆,也迎來了爆髮式的一場爭吵,但是雙方的爭執根本不在一個點上,他們看到的依舊只是自己經歷的故事,這也是《婚姻故事》片名真正的含義。

相比查理只站在自己視角,《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大賢要善解人意得多。丈夫大賢第一個發現了妻子的精神異常,鼓勵妻子去看心理醫生。在妻子被醫生嘲諷做家務也能受傷時,安慰力挺了妻子。在媽媽讓妻子做家務時,也願意主動分擔。雖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大賢願意開始嘗試站在妻子視角,了解妻子的辛苦。

杜克大學著名倫理學教授斯坦利·侯活士提出了一個「侯活士定律」:沒有哪兩個人是完全合適的,尋找完全合得來的心靈伴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一走進婚姻,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婚姻的要點,是學習如何關愛自己所嫁(娶)的那個陌生人。

查理為爭奪兒子撫養權,從紐約回到洛杉磯,失去了掌控權,處處被動。坐在空蕩蕩房間裡,終於感受到了妮可之前的心理狀態,感受到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以及一種無所適從的辛酸和寂寞。查理第一次嘗試看到了「你的版本」,可惜這一切,都來得太遲了。親密關係中的衝突一旦加劇,並不是所有人都還有機會挽回。

妮可和查理,在這段親密關係中越走越遠,沒能及時有效緩解和解決衝突。而智英和大賢,卻在這場衝突中,選擇體諒和協商,看到並包容著對方的故事版本。兩段婚姻,至此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04 衝突的解決——成為「關係整合者」

那麼,親密關係的衝突如何來解決呢?在這裡,我們可能需要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就是從「習慣型取悅症患者」變成「關係整合者」。

臨床心理醫生哈利亞特·布萊克,在《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提出取悅症的三種類型:認知型取悅症,習慣型取悅症,情感逃避型取悅症。其中關於習慣型取悅症,講的是人們會在常年的習慣中,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為對方做太多,幾乎從來不說「不」。

妮可和智英,都在經年累月的親密關係中,成為了「習慣型取悅症患者」而不自知。她們習慣性地愛,習慣性地遷就和隱忍。然而,時間可以短暫地塑造「假自我」,展現出我們不願意做的那一面自己,但最終我們都要面對「真自我」,為自己內心的真實訴求尋找出口。

正如小說《無聲告白》里說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即使身處親密關係中,我們依然有自我成長的需要,否則容易陷入「答布效應」而止步不前。

什麼是「答布效應」呢?史學家把法律誕生前的公共規範統稱為「答布」。而「答布效應」指的是,很多時候,各種束縛和阻礙都是人們借用「傳統觀念」的幌子,讓我們按照既定的道路前進,而將其他各種可能性忽略。

妮可最在意、最渴望的,就是能在這段關係中,像丈夫一樣不斷進步,不斷成功,參演戲劇,做回有名氣的女演員。而智英最渴望的,也是能夠繼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實現自己一直追尋的夢想,得到大家的認可。即使為人妻為人母,她們仍然有強烈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親密關係中想要一起走下去,除了要看著遠方,也要時常看看對方。我們希望對方為我們而改變,但對方改變了,就能化解衝突、改善關係嗎?

傑夫·艾倫《親密關係的秘密》中說:「真愛不會救你脫離苦海。相反地,它會引發所有你尚未化解的痛苦。就算你的伴侶真的為你改變,你的痛苦仍然存在,而且無疑地,一定會被某些人勾起或者在某些情況下表露無遺。」

電影《親密關係》中,妮可和查理為了成為自己,犧牲了重新認識和接納對方的好和壞的可能。所幸,《82年的金智英》中,面對生病的,時常鬧著出去工作的智英,大賢從來沒有放棄,從來沒有阻止智英去尋找內心真正的自己,最後才能讓智英重獲「新生」。

國內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提出了一個「全然的整合」的概念:一個人成為了自己,但卻無害與別人和社會。當我們能真正看到自體和客體有好有壞時,這就是一種高度的整合。

延伸過來,我把這種能夠不放棄自我,又能夠接納對方的人,成為「關係整合者」。能長久的親密關係不是不會變,而是能隨著兩個人的成長一起改變,即使在過程中看到了對方的缺點,仍然願意相互扶持和陪伴

結語

不管是最後以離婚收場的《婚姻故事》,還是走出衝突,溫暖彼此的《82年生的金智英》,兩部電影都沒有選擇在兩對夫妻中硬分出一個對錯。因為一段親密關係中,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和衝突,是應該由某一方單獨面對的和負責的。

通過剖析愛情和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我們總能從中看到我們的身影。如何改善自己所處的關係,如何規避可能遇到的衝突,這對每一個處在愛情、婚姻圍城中的我們都有現實意義。

雖然地域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也相去甚遠,但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面對的衝突和解決方法,都具有共通性。一如電影《婚姻生活》中瑪麗安對著丈夫念出自己的日記:「錯只錯在我們不曾逃脫家庭的束縛,不曾創造值得我們去過的理想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