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設立摸金校尉,給盜墓賊立下一個規矩,很多珍寶得以倖存

淺墨華 發佈 2020-05-14T20:26:34+00:00

近年來,盜墓小說、盜墓題材的影視劇,無論是在書上還是在螢幕上,都頻頻提到一個詞——摸金校尉。「摸金校尉」一詞最早用於漢代末代才子陳琳的討曹檄文《為袁紹檄豫州》,他在《為袁紹檄豫州》中說:「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近年來,盜墓小說、盜墓題材的影視劇,無論是在書上還是在螢幕上,都頻頻提到一個詞——摸金校尉。「摸金校尉」一詞最早用於漢代末代才子陳琳的討曹檄文《為袁紹檄豫州》,他在《為袁紹檄豫州》中說:「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盜墓主題風靡一時,近年來關於盜墓的影視劇層出不窮。關於盜墓的傳說越來越多,無論真假。

因為盜墓是看不見的東西,所以它大多記錄在野史和秘史中。然而,通過歷史學家的研究,曹操確實成立了「摸金校尉」小組,為曹操挖掘大戶的祖墳,並拿走了埋葬在古墓中的金銀珠寶。因為檄文是戰前的一種動員,為了向別人學習而故意抹黑對方是一種常見的手段,具有很大的主觀色彩,其內容不能完全相信。此外,設立官職挖別人的墳墓只是為了補充一些軍餉。

明智的曹操會做這樣不道德的事,被唾罵幾千年嗎?史學家呂思勉對此事有懷疑,許多當代史家對摸金校尉成立的真實性有懷疑。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盜墓派。據史料記載,它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出自漢代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為了彌補軍餉短缺,曹操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位。這些官職專門為盜取陵墓中的珍寶補貼軍餉。

這也應該能夠理解考古學家在漢墓中,經常稱漢墓為「十室九空」的事實,以及他們在「漢墓考古依賴運氣」的話語中的無奈之情。在那個無止境的戰爭時代,依靠自己非凡的才能和軍事能力消滅呂布,攻打徐州,打敗袁紹,平遼東,定西涼,曹操終成為最強的諸侯。曹操命令他的軍隊組成摸金校尉,探索古代王子的墳墓,盜取其中的寶藏。

同時,也有一個規則,有一種東西在墳墓里絕不能拿走。曹操為什麼要設立摸金校尉,他為什麼要立這樣的規矩?曹操最初的根據地在中原,四面八方被敵人包圍,如此尷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只能為生存而戰。但戰爭是花錢的,而中原地區多年的戰爭,百姓沒有收入官府也沒有收入。此時曹操想到中原地區有很多諸侯和將領的陵墓,他們的墓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珍寶,如果挖掘陵墓,拿出裡面的珍寶出售,那軍餉問題就得到解決了。

曹操制定了一個規則:墳墓里有一種東西不能拿,拿了就將導致災難出現。「規則」後來被傳給盜墓者幾千年,一些文物由於「規則」而被保存下來。這個規矩是:墓裡面的金銀都可以隨便取,但不能拿其中的玉。例如,漢代楚王劉戊在20世紀90年代挖掘的墳墓中,是考古學家發現保存最不完好的漢墓之一,但玉璧、玉龍、玉璜、玉沖牙、玉蓋杯等都放置得很好,沒有被拿走。

著名的金縷玉衣也沒有被偷,為什麼金縷玉衣沒有被偷?要知道,玉石不僅容易攜帶,而且比黃金更值錢。漢代金縷玉衣用的是羊脂白玉,每一件都要貴重。從客觀事實分析,曹操戰前立足不穩,制度剛實施不久,基礎尚淺,無論在軍馬財糧或威望領土上,都不如冀州袁紹統治,曹操在戰爭中由於糧草短缺和撤退到許昌的想法。所以戰前的準備當然是越細越好。漢朝時期從漢武帝葬入之後,皇帝墓一般厚葬,無論規模還是陪葬品都極為奢華。

盜墓行為也在蓬勃發展,墓中豐富的墓葬首飾可以為漢末的軍隊提供可觀的「收入」。董卓西遷時,派人挖掘洛陽陵墓供自己使用。此外,《太平御覽》還記載,曹操征戰踏頓時,部下王粲發現一座大墓在山上,曹操立即派人去挖,這說明曹操是一個熟悉盜墓行為的人。回頭看,當戰爭緊張時,官員去盜墓補充軍餉並不奇怪。不要認為盜墓賊不識貨,其實他們很清楚這些東西的價值,只是遵守盜墓規則。

玉一般情況下都是有主人的,總的來說,墓中的玉是獨一無二的,即使你偷了它也不能出售,而皇帝或國王的玉是特殊的標記,如被發現,輕則殺死,重則夷滅三族。很多盜墓者都是為了養家餬口,如果只是因為一塊玉,而用三個家族的成員來交換,想必沒有人願意這樣做盜墓者。不能為了錢而放棄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但盜墓賊不會拿走玉石,這也正式證實了祖先的「規則」。

古玉是身份的象徵,然後又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因為寶玉,秦國曾經想帶幾十個城市交換玉,但沒有成功。墓主人死後,寶玉自然是陪葬。後來,曹操制定了一個規則,墳墓里的一切東西都可以拿走,但墓主人的玉不能夠偷取,以免造成麻煩。這項規則自成立以來一直得到保留。這也是為什麼金縷玉衣沒有被盜取的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