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留下的遺產清單:一套制度、一群重臣和一個野心家

派達人 發佈 2020-02-12T02:41:00+00:00

歷史上的每一個君王的夢想都是流芳百世,活著的時候想著利用權力控制國家,而死後又想繼續發揮影響力,總會安排幾個輔政大臣來輔佐繼任的皇帝能夠治理好國家,不要讓自己的創立的基業毀於一旦。

南閣水哥,誰聽水講。

歷史上的每一個君王的夢想都是流芳百世,活著的時候想著利用權力控制國家,而死後又想繼續發揮影響力,總會安排幾個輔政大臣來輔佐繼任的皇帝能夠治理好國家,不要讓自己的創立的 基業毀於一旦。但是.總是事與願違,畢竟時代的變遷,留下來的遺產有的時候會變成壞事。對於大漢帝國的開創者劉邦來說,他給繼任者留下的遺產和隱患卻意外的保證了王朝的持續的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劉邦的遺產清單吧。

劉邦的清單:全力重構典範王權制度

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君臨天下開創大漢王朝。此時離他去世還有不到7年的時間,但是他可以利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國家整體的構建,可以說他劉邦就是一個偉大君王。而前一個能夠在十年內讓國家獲得翻天覆地變化的人叫做晉文公。劉邦在治理國家方面都有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總結一下大概有5個方面。

一、遷都長安。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這是一個權宜之計。畢竟剛消滅了項羽而天下是否真的平定了還有未知之數,所以儘早的確立帝位可以昭告天下為共主,這一步非常的關鍵。但是定陶雖為大城,但並不適合作為首都的存在。劉邦當然知道,因為項羽的前車之鑑告訴他,四戰之地並不可守,京都的安全才能有效的掌控天下。而普天之下哪裡最好呢?謀士婁敬提出了一個方向:長安。

「陛下取天下與周異,而都雒陽,不便,不如入關,據秦之固。」上以問張良,良因勸上。

戰國時代最強的就是秦國,而且崤函之固是大秦征伐天下的根本。所以呢劉邦聽從的建議選擇了長安。首都的正式確定為大漢後來整個國家的治國方略特別是向北、向西的拓展外部空間提供了必要的邏輯基礎:只有擁有了西域和漠北的安全空間,長安才能穩固。這就是西漢後世主要的國家安全考慮的方向。

二、建立章典。

漢朝剛建立真的叫做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人才為國家效力。那麼人才都在哪裡呢?思來想去原來都在「最己陣」。

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

在戰爭年代我們看到的劉邦軍中都是戰將出力,一旦轉化了身份作為建設者,我們也看到劉邦周圍還是擁有一大堆的能人的。包括張蒼和叔孫通他們為整個漢王朝的建設立下了不世之功。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於這些人也是稱讚不已。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蒼為主計,整齊度量,序律歷。」

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這些優秀的人才不僅服務了劉邦,有些還輔佐了惠帝甚至是文帝。漢代朝的這些主要的曆法、典章制度在後世看來有些確實比較簡陋,但正因為是草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還是應該得到肯定的。

三、分封戡亂

劉邦建國之後分封了6位異姓王,這點是對於功勞的賞賜。可是呢國家要走向統一,這些分封的國家是一個障礙。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作為君王自然會忌憚這些擁兵自重的諸王。韓信、彭越、英布都是楚漢爭霸時代的最傑出的將領。但是他們的能力在和平年代又成了桎梏。於是設計消滅這些人就成了最要緊的事情。

有些人覺得是韓信他們造反在先而後被處理。但是我更傾向於是劉邦有步驟的設計並剷除這幾個諸侯王。在漢高祖五年6月才大赦天下,10月燕王臧荼造反。沒多久項羽的部下利幾也造反。這說明在漢高立國之後國內的造反勢力還是存在的,有了前車之鑑,那麼韓信、彭越等人自然就成了劉邦的心腹大患。於是選擇利用陳平的計策削了韓信的王位並將國土封給自己的同族劉賈還有劉交。這種操作很明顯就是要擴大劉姓宗族的力量來對抗國內可能出現的反叛分子。

雖然手段有點殘酷,結果也是不錯。在劉邦去世的時候,異姓王的問題基本得到妥善解決,剩餘的幾個也都是乖乖臣服沒有出大亂子。只可惜了那些狡兔死走狗烹的傑出天才們了。

四、確定太子

秦朝之所以這麼快的崩潰,很大原因在於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漏洞最終使得胡亥上位國家滅亡。可是到了劉邦手上也犯難了。他也曾經動心要換太子。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呂后太強勢,他害怕的是當他死後呂后會作亂,事實上呂后還真的作亂了。可是為何沒有換成太子呢?

呂后找到了張良、陳平和叔孫通等人商量對策。自古以來廢長立幼會出亂子這也是這些大臣們心裡最擔心的事情。雖然說劉如意本身也不錯但是呢他沒有劉盈這麼好的優勢條件。叔孫通作為太子師傅當然是幫著太子,張良和陳平兩位又和呂后建立深厚的戰鬥情感所以也是站在太子這一邊的。那麼有什麼辦法不會廢太子呢?陳平搬出來商山四皓。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lù)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他們四位老先生被請出來,跟皇帝講不可廢太子,這是國家大忌。劉邦也沒辦法,畢竟自己讀書少當然願意尊重這些大文豪的意見,沒有廢太子。這一點來說,在國家層面上實現了順利交班和過渡,但是也留下了巨大的隱患,外戚的勢力膨脹,最終成為了西漢王朝命運糾結的一股勢力。

五、白馬盟誓

作為一個皇帝,在消滅了可能的反叛作亂的力量之後,他突然發現有一股暗流正在身邊涌動。那就是呂雉代表的外戚勢力正在不斷強大。這也難怪。呂雉這人本身就非常的眼光獨特。作為劉邦背後的女人,她一直有一種為何做王的都是你們姓劉的,而我呂家為何不能?所以不斷的培植自己的勢力,讓劉邦到了晚年不得不防止呂家奪權事情的發生。於是就有了白馬盟誓。

在漢高祖十一年彭越、英布等人都已經被消滅,陳豨也被周勃擊殺,整個國內的反對勢力到此差不多就結束了。次年,劉邦就下以詔書,

「吾立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於今矣。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女子公主。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賜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長安,受小第室。入蜀、漢定三秦者,皆世世復。吾於天下賢士功臣,可謂亡負矣。其有不義背天子擅起兵者,與天下共伐誅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這誓詞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意思就是只要我大漢存在,各位有功之臣也可以世襲你們的俸祿。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意思是你們也不要想做王,當然意思是暗指呂后這一派的人如果你們敢做王,請各位老夥計幫忙消滅了他們。

之後沒有多久,劉邦就去世了。

之後的西漢如他所擔心的那樣,陷入了一場內部傾軋鬥爭,呂家勢力和劉家爭鬥不休。幸運的是劉邦當時留下的輔國大臣都盡忠職守最終幫助劉家奪回天下。這是是非非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劉邦締造的王朝還能繼續傳承,並且漢一字成為了我們民族的印記這就足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