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鐘看懂東漢,14位帝王195年興衰,就這麼簡單

小七探史 發佈 2021-09-19T01:25:48+00:00

東漢,從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共歷14帝,享國195年。劉邦一當上皇帝,就開始剷除異姓王,而劉秀不同,他不殺功臣,在重建大漢後以高爵富貴賞賜功臣,但不給他們實權。

東漢,從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共歷14帝,享國195年。

光武中興

新朝王莽改革最終釀成赤眉造反,天下再次大亂。

可能是天佑大漢,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再次一統天下。劉邦一當上皇帝,就開始剷除異姓王,而劉秀不同,他不殺功臣,在重建大漢後以高爵富貴賞賜功臣,但不給他們實權。鑑於西漢末年政權被權臣和外戚把持的歷史教訓,劉秀對功勳和外戚嚴加防範。

劉秀即位後,著力於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大力發展經濟。他統治的時期,被天下動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耕地數量快速增加,史稱「光武中興」。

公元57年,光武帝劉秀去世,時年62歲,太子劉莊即位,史稱漢明帝。

明章之治

漢明帝遵奉光武帝制定的制度,繼續提倡儒學,嚴用吏法,總攬權柄,嚴防外戚和功勳干政,朝政清明。

竇固、耿秉北擊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3年,漢明帝命竇固、耿秉等出擊北匈奴,令班超出使西域。「於是諸國皆遣子入侍,西域與漢絕六十五載,至是乃復通焉。」公元74年,竇固、耿秉等率領大軍再次擊敗北匈奴,復置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恢復漢朝對西域的統治。

公元75年,漢明帝去世,時年48歲,漢章帝劉炟(dá)即位。

漢章帝即位初期,邊關再起紛亂,北匈奴對西域發動反攻,漢匈之間展開了對西域的爭奪之戰,駐守西域的漢軍全線潰敗。漢章帝派兵增援,解救了邊關危機。但由於人力、物力有限,漢章帝決定放棄對西域的統治。因為班超請求留守西域,漢章帝同意了,班超在西域團結當地人民,有效地遏制了北匈奴對漢的侵擾,也為日後漢與西域的密切交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章二帝在位時期,繼承光武遺風,繼續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寬嚴有度,嚴加防範外戚勛臣;社會經濟上多次詔令安撫流民,撫恤孤寡貧弱;還修治汴渠完成;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學,致使民風淳厚、社會穩定。在光武帝末年,全國在籍人口為2100多萬,至漢章帝末年人口已達4300多萬。史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號稱「明章之治」。


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年僅33歲。漢和帝劉肇即位,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漢和帝年僅10歲,竇太后臨朝稱制。

外戚專權與永元之隆

竇太后大權獨攬,她的兄弟竇憲、竇景、竇環、竇篤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職,地方官也多有竇氏親信。竇家兄弟跋扈專權,為非作歹,公報私仇,凡是對他們不滿的人都被壓迫。

在平定匈奴之亂後,竇憲更是自恃功高,夥同黨羽郭氏、鄧氏策劃謀害漢和帝,被漢和帝察覺。漢和帝無法親近大臣,一同相處的只有宦官。最終漢和帝與宦官鄭眾等人合謀,用計將竇氏、郭氏、鄧氏一網打盡,郭氏、鄧氏被誅,竇氏兄弟被迫自殺,受牽連的人被免官歸鄉。竇氏專權告終,宦官卻開始掌權,從此宦官、外戚之爭拉開序幕。

漢和帝14歲親政,他親政後從不荒怠政事,有「勞謙有終」之稱。漢和帝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安置流民、招納賢士等,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對外關係上降服匈奴,平定西域諸國,致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人口和耕地數量都大增,史稱「永元之隆」。

公元106年,漢和帝去世,年僅27歲,出生滿百日不久的少子劉隆繼位,史稱漢殤帝,太后鄧綏臨朝聽政。

鄧太后把持朝政

漢殤帝是中國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登基時剛滿百天,在位僅221天便夭折。他被史家稱為「八月皇帝」或「百日皇帝」。

漢殤帝去世後,鄧太后與其弟鄧騭(zhì)等密謀迎立漢章帝劉章之孫、清河孝王劉慶的兒子劉祜(hù)。劉祜即位時剛滿13歲,史稱漢安帝。

漢安帝繼位後,朝政大權仍然握在鄧太后手中,鄧太后重用宦官鄭眾、蔡倫和外戚鄧騭等人,朝政逐漸被外戚和宦官掌握。

公元121年,鄧太后去世,漢安帝親政。

宦官與外戚坐大,皇權衰弱,朝政混亂

漢安帝親政後打擊鄧氏外戚,提拔宦官,宦官坐大。朝臣與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銳,以楊震為首的朝臣上書漢安帝約束宦官,漢安帝置之不理,以至於楊震被宦官迫害致死。漢安帝寵幸閻皇后,而閻皇后無子又嫉妒心強,以至於後宮不和,太子難立。

總之,漢安帝在位時期政治黑暗,社會矛盾尖銳,天災人禍並重。

公元125年,漢安帝在南下遊玩途中得急病去世。漢安帝死後,閻皇后為把持朝政,在閻氏外戚的支持下迎立了北鄉侯劉懿,史稱少帝。

劉懿是漢安帝的堂弟,本沒有繼承權,只因年齡小,被閻皇后選中。閻皇后臨朝攝政。劉懿即位僅二百多天就因病去世。閻氏想要再從皇室中選一位幼子繼位,而中黃門孫程等十九名宦官聯合迎立了漢安帝長子劉保繼位,史稱漢順帝。

梁氏專權

漢順帝繼位後,閻氏外戚被誅殺,孫程等十九名宦官都被封侯,漢順帝將大權交給了宦官。

宦官與外戚梁氏勾結,弄權專橫,漢朝政治腐敗,社會各階層矛盾激化。

公元144年,漢順帝去世,年僅30歲。太子劉炳繼位為帝,史稱漢沖帝。漢沖帝尊漢順帝皇后梁妠為皇太后,梁太后臨朝攝政,外戚梁冀掌權。

漢沖帝在位期間,梁太后的哥哥梁冀任大將軍,跋扈專權,民不聊生。

公元145年,漢沖帝去世,年僅2歲。梁太后與梁冀立年僅8歲的劉纘為帝,史稱漢質帝。梁太后藉此仍以皇太后身份臨朝攝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

朝臣對梁冀的跋扈專權多有不滿,接連上書。漢質帝也對梁冀不滿,當著朝臣的面指責他是「跋扈將軍」,引起梁冀不滿。

公元146年,漢質帝被梁冀毒殺,年僅9歲。漢質帝無子,梁冀又持太后符節迎立年僅15歲的劉志,史稱漢桓帝。梁太后臨朝聽政,梁冀掌握大權。

宦官當政

公元150年,梁太后病重,臨終下詔歸政於劉志。為安撫梁氏,漢桓帝對梁冀不但不節制反而更加優待,而梁冀仍不知收斂。

公元159年,漢桓帝聯合宦官一起討伐梁氏,梁冀平時結怨眾多,不久梁府就被拿下,梁冀與妻子一同自盡,梁氏宗親數十人被處決,受牽連被罷免的官員達300多人。漢桓帝將與他同謀的五個宦官封侯,從此宦黨掌握大權。

宦官的腐敗比外戚更嚴重,導致士大夫不滿,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反被宦官誣告結黨誹謗朝廷。結果李膺等200多「黨人」被捕,造成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由此,正直的士大夫被排斥出朝堂。東漢王朝的政治更加混亂不堪。

此時的東漢已經是內外交困、國庫空虛。然而,漢桓帝無視現狀,養上萬宮女供其淫樂。以漢桓帝為首的統治階級奢侈腐敗,甚至賣官鬻爵,敗壞了吏治,貪官污吏搜刮百姓,更加重了百姓生活負擔。

公元167年,漢桓帝去世,年僅36歲。漢桓帝無子,皇后竇妙臨朝問政,迎立年僅12歲的劉宏,史稱漢靈帝。

漢靈帝在位時期,宦官與外戚爭權嚴重,最終宦官取勝,漢靈帝寵信宦官,甚至一次冊封十二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宦官掌握大權,大漢江山岌岌可危,而漢靈帝則認為天下穩定,一心貪圖享樂,很少過問政事。

公元169年,山陽郡督郵張儉彈劾中常侍侯覽,被侯覽誣告結黨圖謀不軌,由此釀成「第二次黨錮之禍」,受這次政治災難迫害致死的多達六、七百人。

出身低微的何貴人因生育皇長子劉辯,被立為皇后,何皇后的大哥何進和二哥何苗都在朝中擔任要職,一時之間,何家滿門榮耀。

公元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天下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隨即失守。為避免「黨人」與起義軍聯合,漢靈帝不得已而解除黨錮,組織官兵平叛。從此,天下叛亂此起彼伏。朝廷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將權力下放給地方,由此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年僅34歲。13歲的長子劉辯繼位,史稱漢少帝。漢少帝年幼,何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何進官拜大將軍,掌控朝廷。

宦官與外戚爭權,引董卓進京

漢少帝繼位時期,東漢已經名存實亡,外戚與宦官爭相奪權。

何進想要剷除宦官勢力,遭到何太后反對,何進聽取士大夫領袖袁紹的建議,讓西北軍董卓帶兵進京,逼迫何太后答應,並協助他剷除宦官勢力。何進同意了袁紹的建議。然而事情泄漏,宦官率先殺死何進。袁紹等人聞訊帶兵入宮,對宦官進行屠殺,張讓等宦官謊稱大將軍的部下謀反,趁機脅迫何太后、漢少帝、陳留王等人逃走。追兵到,張讓等宦官投河自盡。

至此,外戚和宦官的勢力同歸於盡,而奉何進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則坐收漁翁之利。董卓入京後,自封為司空,權傾朝野

。由於董卓手握重兵,幾乎與人敢反對他。

董卓之亂

公元189年,董卓為了樹立威望,逼迫何太后廢漢少帝為弘農王,立年僅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史稱漢獻帝。從此,劉協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

劉協登基後,董卓自封為丞相,後又加封為太師,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董卓的軍隊在洛陽劫掠財物,姦淫婦女,無惡不作。公元190年,地方勢力起兵反對董卓,董卓害怕他們以為弘農王復位為由加害自己,因而將年僅15歲的漢少帝和何太后殺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諸侯勢力的不滿,紛紛以討董為名起兵並推舉袁紹為盟主,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董卓因受關東軍的威脅,挾持劉協由洛陽遷都長安

因關東軍內訌、盟軍決裂導致討伐董卓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各地的軍閥紛紛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實力。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將呂布,合謀殺了董卓,董卓之亂結束。但不久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捲土重來,王允被殺。此後,李傕、郭汜內鬥,漢獻帝劉協和群臣逃回洛陽。

公元196年,曹操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成功「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曹操逐漸掌握朝廷權力。曹操雖然試圖利用劉協來實現他統一中國的目的,卻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為皇帝。

曹丕篡漢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

曹丕篡漢,定都洛陽,改國號為「魏」,史稱「曹魏」,東漢滅亡,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三國時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