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委員關注青少年電子產品使用:校外培訓機構如何管?

未眼觀察 發佈 2020-01-21T02:14:29+00:00

「目前,課堂里儘量避免超長使用電子設備,要求時間不超過30%,但我們也注意到,校外培訓機構是一個監管空白。」

在剛剛閉幕的政協北京市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副會長馬慧娟關注的是兒童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造成的身心危害。

馬慧娟建議,要對電子產品使用時長進行明確量化和嚴格管控。「目前,課堂里儘量避免超長使用電子設備,要求時間不超過30%,但我們也注意到,校外培訓機構是一個監管空白。」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不少學校一度變成了「抬頭看大屏、低頭看小屏,作業還是電子屏」。「電子作業」流行的同時,加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普及、缺乏戶外活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也在日益攀升。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近視患者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因此關於如何平衡孩子學習與視力健康成了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資料圖。未來網記者 張冰清 攝

電子作業爭議走進北京市兩會 家長困擾如何解?

事實上,電子作業的爭議由來已久,此前就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停止小學老師用手機微信和QQ對學生及家長布置和提交作業的提案》,在教育部回應中,明確要求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或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避免出現「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等現象。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發文,嚴禁學生將電子產品帶入課堂,老師使用電子產品教學時長不得超過總教學時長的30%,以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而各地也陸續出台了相應的政策。

2019年2月浙江省教育廳聯合八部門,發布徵求《浙江省教育廳等九部門關於全面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公告,明確嚴禁使用App布置作業。

2019年2月福建省教育廳等多部門印發《福建省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行動方案》:學校嚴格控制通過教輔App等教育信息化軟體布置作業。原則上,不布置電子家庭作業,確有需要的,初、高中生每日電子作業總時間不長於20分鐘並向學校報備。

2019年4月遼寧省教育廳等九部門也在去年印發《遼寧省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實施方案》(以下簡稱《遼寧減負方案》)。其中強調,嚴禁給小學生布置電子家庭作業,初高中階段原則上不布置電子家庭作業,確需布置電子家庭作業時,初、高中學生每日電子作業總量不超過30分鐘。教師不得通過QQ、微信、郵箱等通訊載體向家長布置批改作業任務。

不過,也有教育專家認為,對於「電子作業」不能一刀切。一些必須藉助手機客戶端完成的讀寫等作業,可以採用在線形式。

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員洪劬頡曾表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學生完全脫離手機的時代已經回不去了,但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能被APP牽著走,在線作業只是一個平台,裡面的內容不一,老師需要合理利用。而過多不必要的電子作業,則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與減負又背道而馳了。

而未來網記者也了解到一些家長的擔憂和由電子作業而產生的爭議。

資料圖。未來網記者 張冰清 攝

爭議一:電子作業催生「小眼鏡」

據微言教育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消息稱,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一半以上近視,而學生戶外活動時間不足、睡眠時間不達標、課後作業時間和持續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不科學使用電子產品等不良用眼行為是導致我國青少年兒童近視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去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一份新指南中,建議5歲以下幼兒每天看電子螢幕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而1歲以下的嬰兒則最好完全不要看螢幕,幼兒應積極活動、保證睡眠,並提醒家長避免讓幼兒過度接觸使用電視、電腦等。

家長們也普遍認為孩子的近視是與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有關。面對已經到來的寒假,王女士向記者表示,她的孩子需完成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程的作業。其中,除語文日記為紙質作業外,其餘全部需通過平板電腦上的APP完成。她估算,每個科目的10餘道習題,平均需花費孩子20分鐘時間。也即孩子每天需花費超過1個小時的時間,用於在平板電腦上做寒假作業。王女士說,不只寒假,平常學校也會要求孩子使用平板電腦做作業。

資料圖。來源:新華社

爭議二:「電子產品」必須綁定使用

還有一些家長擔心「電子產品」必須綁定使用的事情再度發生,或是老師要求必須購買的教育類APP服務。

不過這一擔憂已被教育部門關注並加強了管理。

去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開展全面排查,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堅決防止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並且要以「有效服務教育教學、不增加教師工作和學生課業負擔」為原則,合理選用App,嚴格控制數量,防止影響正常教育教學。

去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引導規範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中也明確了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學校首先要把好選用關,嚴格審查APP的內容及連結、應用功能等,並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同意。未經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同意,教師不得隨意向學生推薦使用任何APP。

爭議三:孩子沒有約束力,家長「盯梢」式陪寫作業

一位工作在一線的老師表示,信息化教育APP上豐富先進的教育資源對他們的教學工作有極大的提高和幫助作用,放棄使用已經不太現實。為了平衡這種矛盾,她採取少量多次布置「電子作業」、及時跟家長同步作業量的方法。

但是家長卻對此仍表示存在爭議,來自河南南陽的姚先生就對記者表示,相比於紙質作業,電子作業更不利於家長監督,家長只要不盯著孩子做作業,就無法及時收回孩子的電子產品。

「以前孩子做作業走神可能只是發發獃,現在,一按home鍵就能切換學習頁面轉而玩遊戲去了。」姚先生表示,孩子十分抗拒家長「盯梢」式的陪寫作業,如何平衡布置電子作業的教學任務與家庭教育仍然是一個長期命題。

爭議四:校外監管空白

更有一些家長表示,一些線下培訓機構使用大屏或平板電腦授課也是常事。在公立校內老師遵守相應的規定,校外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學生有一半的休息時間是在校外培訓機構里度過的,校外輔導機構卻沒有規定不能使用電子產品。

北京家長李林霞對記者表示,她給孩子報的很多輔導班都會或多或少的使用電子產品,像少兒編程這樣課外輔導,通常都是在平板上教學。

「一周下來,線上英語和語文課各2個半小時、學校要求的每天15分鐘的線上英語作業;線下的數學輔導班每周2.5小時基本都會使用電子白板)。此外還有自己安排的每天30分鐘的英語課後學習,而每周至少3小時的編程課也需要用到電子產品……」也有家長感嘆,這樣算下,一周得用多久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使用程度控制成難點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防控近視撞上電子產品時,究竟應該怎麼用?什麼時候用?用多久?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感覺自己處在一種糾結、兩難的境地。

馬慧娟認為,目前許多家長都很困擾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避免青少年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家長應肩負起責任,加強引導,讓孩子在家中培養出良好的紙質閱讀習慣。學校應儘量減少用電子端來布置作業、投放資料等,給孩子創造條件遠離電子產品。

她表示,當前不少學生參加了大量線上培訓,使用時長難以控制,「教委應出台相關規範,針對培訓機構的電子設備使用,明確量化要求,同時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紙質閱讀習慣,從電子遊戲產品中轉移一部分興趣。」

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學校要優化安全管理、評級評價體系,讓學生有時間和精力去戶外運動、望遠、放鬆眼睛。

山西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海雲表示,這個時代不能剝奪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只是需要好的老師引導孩子如何運用電子產品服務於學習與生活,也需要家長給孩子提供幫助並樹立榜樣。」

李海雲說,教育信息化與防控青少年近視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在教育領域出現的正常現象,「家長在糾結中前進、學校也是在糾結中前進,教育部門也會這樣。」

「技術的發展對於孩子的個性化學習是有幫助的,差異化教育很大程度上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至於孩子的視力健康則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關鍵點不在於信息化教育,而在於控制孩子使用手機時長和加強戶外運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公開表示。

他坦言,前者需要家庭配合學校共同努力,家長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引導,防止孩子沉溺網絡。後者則是教育平台體系、學校管理制度需要調整的方向,要把體育課、大課間充分利用起來,加強學生戶外運動,而不是只為安全考慮一味壓縮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把孩子「圈養」起來。

來源:未來網 作者:張冰清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專家解讀來了!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9教育發展大勢

◆俞敏洪建言培訓機構整治:增教師證考試機會,整頓講方法

◆理優教育「停課」,家長哭訴:課還沒上,兩年的工資沒了

◆尚德、新東方等被「拉黑」?多地公布培訓機構「黑白名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