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捐款捐骨髓,卻依然沒有好人緣,黃秋生說出了他被罵的真相

巴黎夜玫瑰37度2 發佈 2020-01-13T06:40:27+00:00

今天提前看了一下過年的賀歲檔,都有哪些電影,突然就有一點傷感,因為讓我養成大年初一,進電影院這個習慣的人,是周星馳,但是今年的電影賀歲檔,卻沒有他的電影了。

小時候過年看春晚,現在過年看賀歲片。

大年初一進電影院,好像成了一種習慣。

今天提前看了一下過年的賀歲檔,都有哪些電影,突然就有一點傷感,因為讓我養成大年初一,進電影院這個習慣的人,是周星馳,但是今年的電影賀歲檔,卻沒有他的電影了。

雖然有些小失落,但默默安慰自己,這樣也好,省得他電影拍的不如人意,被罵上熱搜,年也過不好。

可是,有時我很疑惑,有些人天天出來圈錢,大家習以為常。

有些人鮮少露面,難得出部作品,有個大動作,但只要作品不夠好,滿足不了觀眾的期待,就會被貼上圈錢的標籤,

比如,這幾年,因為電影《美人魚》,《西遊伏妖篇》和《新喜劇之王》,接連讓觀眾失望的周星馳,就被罵的很慘。

今年,他沒有作品上映,對於想看他電影的粉絲而言,又落寞,又自我安慰,因為不想他晚年不保,繼人緣不好的負面標籤之後,再貼上撈金的詞條。

可有時我會想,每個人都有人生的巔峰期,對於某些天才導演來說,他們已經用巔峰期,證明了自己。

那麼,往後餘生,無法超越自己的周星馳,就不配拍電影了嗎?

最近讀毛姆的《青年到此為止》,他談及一個現象,感覺和我的疑惑很相像。

他說,很多寫作者,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的語言,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年輕人需要新的語言表達,倘若這些寫作者,還是不服氣,偏要不停寫不停寫,最後就像那些喋喋不休的老人一樣,變得討人厭。

毛姆70歲時,本來計劃的還有幾本小說要寫,後來一本也沒有去寫,一方面是因為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了,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他意識到了,這些小說,寫與不寫,對於讀者,對於自己,都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他既無法滿足讀者,也無法超越過去的自己。

創作者的這種清醒和自知之明,和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很相似。

對於這些經歷了人生的巔峰期之後,就及時收身的隱士行徑,既是一種高風亮節,也是一種保存聲名的好辦法。

在人生最高光的時刻退場,才能在江湖留下不敗的奇蹟和美談,才不會經歷可能會有的狼狽和尷尬。

否則江山代有人才出,你過去引領的風騷,可能就會被江郎才盡的嘲笑淹沒。

因為,哪怕你曾經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也逃不過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涼。

拿周星馳來說,作為導演,他無疑是成功的。

很多電影,比如《唐伯虎點秋香》,《大內密探零零發》,《功夫》等,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依然經常拿出來刷。

後期有爭議的電影,比如《西遊·降魔篇》,我一直覺得很驚艷,覺得他拍電影的角度很另類,總是在怪異中,呈現一種喜感,在喜劇中,又藏著悲涼和無奈。

後來,他拍《美人魚》,被認為是吃老梗,消費環保情懷,可是我覺得《美人魚》很震撼,很有想像力啊,在繁華的香港,藏著通往海洋的地方,傳說中的美人魚,也真的存在,這種親切又神秘,鬼扯又一本正經的感覺,一直是周氏喜劇,帶給我特別驚喜的地方。

就連在影院看完後,感覺一般的《新喜劇之王》,出了影院後,一連好多天,心裡也隱隱的難過。

對於有夢想的人來說,最怕所有的努力,不過是白費力氣,最怕一腔孤勇,最後換來的是一無所有。

可是,周星馳卻告訴我們:只要不投降,這就是成功。

在今天追求速度,追求功名利祿,浮躁而喧囂的年代,周星馳的電影語言,顯然不適合當下人的心態。

你會覺得有些膚淺,甚至幼稚。

過去,我們會因為至尊寶和紫霞仙子的愛情而感動,現在不會了。

周氏喜劇無法打動大多數人的原因,不僅僅是喜劇的梗,跟不上時代了,喜劇的語言表達,有些老套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周星馳相信的那一套,現代人,已經不信了。

年少時,不懂周星馳喜劇里,隱藏的悲傷。

現在,越來越現實的我們,終於讀懂了悲劇,卻讀不懂周星馳電影里的,那些童話了。

這麼多年,我們看周星馳的電影在成長,他卻留在原地不動,還相信那一套。

是我們世故了,還是周星馳,太固執了。

我想,一定是他太固執了。

這麼多年來,作為導演,他一直很低調。

汶川地震,他捐款3000萬,捐助100所周星星小學。

很多人都知道,骨髓很難匹配,為了能帶動更多人捐獻骨髓,為更多患者提供希望,他主動捐獻了骨髓。

有人說,他很早就頭髮花白,跟他捐骨髓有一定的關係。

可是多年來,只要他出來,伴隨的爭議,不是人緣太差,就是江郎才盡,要麼就被質疑消費情懷,圈錢斂財。

承認自己拍電影就是為賺錢的王晶,因為資助幾部文藝電影,都能被理解,被贊真性情。

出軌的陳思誠,都能通過《唐探》系列洗白。

圍繞在星爺身上的差評,從來就沒有消停。

在所有圍繞周星馳的評價中,黃秋生說的很中肯,他說:你只見到這麼多人說他不好,有看到他出來說別人一句嗎?孤獨的人總是無法被人所理解,不是人品問題,而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存在差異。

羅伯特·薩波爾斯基,在一篇名為《為什麼你的大腦討厭別人》的文章中寫道:我們討厭一個人,是因為他和我們不一樣。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看起來和我們不一樣,也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時,大腦的杏仁核會優先激活,這意味著與恐懼和攻擊相關的大腦區域會爆發出來。你會下意識的產生排除異己的本能行為。

而周星馳,無疑是個異類,甚至在工作時,顯得冷血而不近人情。

拍攝《少林足球》時,有一段大師兄表演鐵頭功的戲,周星馳不僅真的用酒瓶拍,而且連碎8個酒瓶後,他依然不滿意。

合作過的女明星張敏說,她在片場什麼都要管,即便他根本就不是導演,卻很喜歡事事插手,比導演還權威。

而另一位合作過的導演王晶也說,周星馳的片場控制欲很強。

可以說,他還是小演員的時候,就操著導演的心,成為導演後,更是事無巨細,事事都要管。

精細,高標準,和完美主義,會締造好的作品,但很容易敗壞好人緣。

因為放在生活中,你有一個這樣的同事,你也會很反感。

尤其是在崇尚團體主義,人情社會的中國,周星馳,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異類。

在向太罵他最凶的時候,有新媒體同行問我怎麼看,我說,那些向太爆料的事情,哪一件不是雞毛蒜皮,根本上不了台面,可是向太偏偏要嚷的人盡皆知,因為他們的性格,本來就不對付。

一個以仗義,活潑,熱血,大姐大的形象出現,一個是沉默寡言,有些理想主義,內心秩序很強,還有些小氣的男導演。

你覺得他們相處,能愉快嗎?

有時候,人們討厭一個人,根本不需要對方做了什麼傷天害理事情,不對付,看不慣,就足以放大對方所有的缺點,放大對方所有的過錯。

所以,在這種爭論中,糾結誰對誰錯,根本毫無意義。

我們只需要知道,周星馳是天才導演,而社會,需要對天才,多些包容和理解,就夠了。

美國《時代周刊》曾這樣評價周星馳:如果香港也有查理·卓別林的話,那就是周星馳。

既然,周星馳是香港的卓別林,是中國的喜劇之王,那麼對於這位曾經帶來天才之作的導演,我們為何不能再多給他一些耐心呢。

今天看到他出席活動的照片,好心酸,真的老了啊

如果,他暫時,還沒有學會新時代的喜劇表達,那就讓這個老人去適應,去學習。

時代在變,人們的品味,興趣都在改變,導演也需要適應時代,體味落差,尋找切入點。

如果,他始終學不會,始終無法超越自己,那也沒關係,因為他是周星馳,他曾經證明過自己。

用他自己的話說:只要不投降,這就是成功。

我們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會為小說里,老人不服輸的精神感動,我們認為他是硬漢,是英雄,可是,我們真的讀懂了嗎?

小說里的老人,在同行都擁有大船,都採用現代方式捕魚的時候,依然用自己笨拙的,遵循過去經驗的方式,去捕魚。

一定程度上,他是一個,被時代拋棄的老人,但是,他沒有認輸。

我們為小說里,老人的固執倔強而感動,可是,生活里,這樣的老人,卻淪為我們的笑料。

但願有一天,我們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是帶著關心和祝願,而不是冷嘲和熱諷。

因為,廉頗永遠是廉頗,周星馳永遠是周星馳。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百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