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則》:中國古代權力的遊戲——官員「搞錢」的N種方法

馬期門讀歷史 發佈 2020-01-13T05:27:48+00:00

2年多前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好評如潮,原因無非是:第一,橋段很貼近現實。第二,看貪官落馬很過癮。《人民的名義》劇照這部劇的背景是:貪腐現象開始得到政府大力整治,又打官員隊伍里的「蒼蠅」又打所謂「大老虎」。看完這部劇,我的感受是:貪官貪污腐敗的招數真多,防不上防。


2年多前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好評如潮,原因無非是:第一,橋段很貼近現實。第二,看貪官落馬很過癮。

這部劇的背景是:貪腐現象開始得到政府大力整治,又打官員隊伍里的「蒼蠅」又打所謂「大老虎」。

看完這部劇,我的感受是:貪官貪污腐敗的招數真多,防不上防。

因為學歷史的緣故,我在想歷史上有這些問題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花樣百出。

1.什麼是潛規則?

潛規則是人們私下認可的行為約束。這種約束,依據當事各方的造福或損害能力,在社會行為主體的互動中自發生成,可以使互動雙方的衝突減少,交易成本降低。

這樣的定義我們很難理解,實際上,這種潛規則背離了正義觀念或正式制度規定,以隱蔽的形式存在的辦事慣例。

比如,我作為一個農民,收穫的季節去官府指定地交糧食,辦事小吏不收,他明知不按時交糧食納糧者是要受嚴厲處罰的,為了完成交糧任務,我只好賄賂辦事小吏,額外多給他些糧食,任務完成。

這種事在古代中國,絕不少見。

典型的隱蔽地,對雙方都有利的慣例,這就是典型的潛規則。

地方不同,潛規則也不同。

2.官員權力的遊戲有哪些?

張居正總結說:人們都怕那些吏,一定要賄賂那些吏,並不指望從他們手上撈點好處,而是害怕他們禍害自己。他們的套路有這些。

第一,從前有個兵部的小吏,故意把報告上的一字洗去,再填上一字,然後拿著報告讓兵部的官員看,說字有塗改,按規定必須嚴查。等到將校們的賄賂上來了,這位吏又說,字雖然有塗改,仔細檢查貼黃,發現原是一字,並無作弊。於是兵部官員也就不再追究。

這個故事有個時代背景:當時的將校們很少有不冒功的。號稱斬首多少,其中多有假冒。

第二,清代四川有一種流行的潛規則,名叫「賊開花」。每當民間發生盜竊案件,州縣地方官接到報案後,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調查,先把被盜人家周圍的富戶指為窩髒戶,這些家有個共同點,家裡無人作官,沒有後台。官府放心大膽地把他們拘押起來敲詐勒索,每報一案,牽連數家。這些富戶,特別怕坐牢,自認倒霉,拿出大把錢賄賂官吏,官吏撈足錢再放人。

第三,清朝官員到北京行賄,先要按規矩到琉璃廠的字畫古董店問路。講明想送某大官多少銀子之後,字畫店老闆就會很內行地告訴他,應該送一張某畫家的畫。

收下銀子後,字畫店的老闆會到那位大官的家裡,用這筆銀子買下那位官員收藏的這位畫家的畫,再將這張畫交給行賄者,行賄者只要捧著這張很雅致的毫無銅臭的禮物登門拜訪,完璧歸趙,行賄就高雅地完成了。

3.為什麼皇帝不制止這些潛規則?

中國古代的皇帝很多,但能明察秋毫、不受大臣蒙蔽的卻太少。

尤其在明代,皇帝久在深宮,從小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長於婦人或太監之手,不知憂不知懼,這樣的人很容易被騙。

皇上其實是個冤大頭,你糊弄了他,他照樣給你發工資,照樣提拔你升官。

比如:關於清朝道光皇帝的例子,道光是清朝甚至是歷代最節儉的皇帝,他的衣服破了,竟然要打補丁。

有官員拿皇帝的節儉來做文章。

據《春明夢錄》記載,有一次,道光帝的褲子破了個洞,內務府安排人打補丁。皇帝看到內務府的帳目時嚇了一跳,原來這個補丁報帳一千兩銀子。

在當時,三錢銀子足以買一條新褲子,一個補丁竟然花了一千兩銀子。

皇帝問責時,內務府總管解釋道,皇帝的褲子用的是上好的布料做的。這種布料只有蘇州才有,而在蘇州湊齊各種花色的面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外,來回的路費和辦事人員的差旅費加起來,可不是小數目。內務府算了這筆帳之後,道光皇帝發現,原來一千兩銀子還是內務府報少了。

4.潛規則背後的機制是什麼?

這不是道德善惡問題,是大多數人處於一種利害格局中的正常行為,它基於大家可以理解的趨利避害的現實計算。

潛規則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心存「潛規則」的念頭,再讀歷史會更有意思。

官員都想當好官,但制度要求他們必須按潛規則辦事,如果不,就只能像海瑞這樣過清苦的日子。

有沒有人管這些善用潛規則的官員呢?沒有。皇帝被他們矇騙,百姓對這些官員的行為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就算百姓去告御狀,代價極大,有時是家破人亡。

所以,古代官員只要很好的利用潛規則,對他自己不僅沒有任何損失,而且經濟上回報是巨大的,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中國傳統社會是「淘汰清官」的,以至於青天大老爺成為民族夢的一部分。

我在想,當官為民做主,按法律辦事,納稅人用繳稅的方式供養他們,這不是正常的規則嗎?何必感恩戴德呢?

我們把太多理所應當變成受寵若驚。

好在我們生活在法制昌明的現代社會。



參考數目:

吳思著《潛規則》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