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強悍白馬將軍公孫瓚

燕趙茶樓千曉生 發佈 2020-01-01T14:57:05+00:00

[2]他亦曾拜於劉寬門下作門生[1] ,與王邑[3] 、傅燮[4] 、魏傑[5] 等人為同門。.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0-27][41]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3-01-23][42]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國學網 [引用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 [1],《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從碑)其名與字的對應當是取自「圭瓚」一詞,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概述內圖片來源:葉雄《三國演義人物譜》)

  • 本名
  • 公孫瓚
  • 別稱
  • 白馬將軍、公孫伯圭
  • 字號
  • 字伯圭,一作伯珪
  • 所處時代
  • 東漢
  • 民族族群
  • 漢族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受岳父幫助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2] 他亦曾拜於劉寬門下作門生[1] ,與王邑[3] 、傅燮[4] 、魏傑[5] (《後漢書》[6] 、《續漢書》[7] 等有載)等人為同門。


公孫瓚後來在太守劉其[8] (一作劉基[9] )下任御車。在劉其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其獲赦還。[10] 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 手執長矛策馬帶隊沖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倖免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11]

威震塞外

光和年間(178年-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12]

中平五年(188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張純於是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軍也糧盡疲乏,遠走柳城。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13]

黃巾之亂時,丘力居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公孫瓚無法抵禦。[14]

朝廷派宗正劉虞任幽州牧。劉虞到任後,派遣使臣到遊牧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遊牧民族明白此事後,便繞道到劉虞處。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15]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不久,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16]

大破黃巾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17]

結怨劉袁

最初,公孫瓚和劉虞一起討伐烏丸的時候,公孫瓚受劉虞節度。但因為公孫瓚自持兵力強大,便放縱自己的部隊,多次掠奪百姓,而劉虞則對百姓十分仁愛。因此兩人關係逐漸惡化。[18]


漢獻帝劉協想東歸洛陽,派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偷偷出武關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劉和途經袁術駐地,將此事告知了袁術。袁術扣留了劉和,讓劉和給劉虞寫信,答應等劉虞率兵前來為袁術後援,一起赴長安。公孫瓚知道袁術會叛變而制止劉虞,劉虞不聽。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後恨他,派他堂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到袁術處相結好,而暗地又讓袁術扣留劉和並奪占劉和兵馬。因此,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深。[19]

袁術遣公孫越幫助孫堅攻周昂,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怒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出兵駐紮在磐河(今河北境內)準備報復袁紹。袁紹非常驚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公孫范於是背叛袁紹,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20]

爭奪冀州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屯軍廣川縣(今河北棗強縣東北),與公孫瓚戰於界橋南二十里處。公孫瓚以兩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左、右兩翼各自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命其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縱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公孫瓚大敗。袁紹軍生擒了嚴綱並斬其首。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公孫瓚率兵還擊,再次被打敗。[21] [22] 於是公孫瓚逃到薊縣(今北京大興區),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與劉虞臨近,漸漸結下仇恨。袁紹派部將崔巨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不下,在引軍南歸時,在巨馬水被公孫瓚大軍追上,大敗,七八千人陣亡。[23] 公孫瓚想乘勝追擊,卻又在龍湊被袁紹打敗,雙方戰成均勢。[24]

攻滅劉虞

初平四年(193年),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和袁紹連年的作戰是對百姓嚴重的迫害,故而想要節制公孫瓚的行為。然而公孫瓚聞此事卻大怒,繼而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如此暴行更是加深了和劉虞之間的矛盾。[18]

最終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決定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倉卒欲從東城逃走,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下軍令不准騷擾百姓,不許損害民居,導致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東)。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此時董卓已死,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25]

連戰連敗

興平二年(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于輔、劉和兵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26]

公孫瓚又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27]

兵敗自焚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覆,反而增強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又必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今河南濬縣西北)黃巾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占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說:「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引火自焚。[28] 而公孫瓚的首級,則被袁紹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許都。[29]

人物評價

  • 魏攸:「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30]
  • 袁紹:「超然自逸,矜其威詐。」[30]
  • 陳壽:「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公孫瓚保京,坐待夷滅。」[31]
  • 范曄:「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長脂腴,不知稼穡,其能厲行飭身,卓然不群者,或未聞焉。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漢之名宗子也!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群雄之隙,舍諸天運,征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18]
  • 贊曰:「伯珪疏獷,武才趫猛。虞好無終,紹勢難並。」[18]
  • 乞伏曇達:「昔伯珪憑險,卒有滅宗之禍;韓約肆暴,終受覆族之誅。」[32]
  • 王勃:「區區公路,欲據列郡之尊;瑣瑣伯珪,謂保易京之業。瓚既窘斃,術亦憂終。」[33]
  • 洪邁:「公孫瓚築京於易,以為足以待天下之變,不知衛梯舞於樓上,城豈可保耶?」[34]
  • 郝經:「瓚挾勁氣,輒害宗子。百樓雖多,雲胡不死。」[35]
  • 王夫之:「頑悍而樂殺者公孫瓚,而猶據土以自全。」[36]
  • 柳從辰:「卓雖受誅,豪傑並起,跨州連郡如劉虞、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劉焉、袁術、呂布者,皆嘗雄視一時,其權力猶足匡正帝室。」[37]
  • 蔡東藩:「公孫瓚之致死,其失與袁術相同。術死於侈,瓚亦未嘗不由侈而死。觀其建築層樓,重門固守,婦女傳宣,將士解散,彼且詡詡然自誇得計。一則曰吾有積穀三百萬斛,食盡此谷,再覘時變。再則曰當今四方虎爭,無一能坐吾城下。誰知紹兵驟至,全城被圍,鼓角鳴於地中,柱火焚於樓下,有欲免一死而不可得者,較諸袁術之結局,其慘尤甚!」[38]

親屬成員

輩分稱謂簡介平輩

妻子

涿郡劉太守女劉氏。

從弟

公孫越,被公孫瓚派往助袁術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為流矢所中而死。

公孫范,以勃海兵助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與公孫瓚一同敗走。

結義兄弟

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

後輩

兒子

公孫續,被公孫瓚派往黑山求張燕來救已遲,後為屠各所殺,余佚名。

收起

軼事典故

白馬義從

公孫瓚是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麴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39]

解救鄒靖

公孫瓚早年與破虜校尉鄒靖一同追擊胡人,鄒靖被胡人所圍困,被公孫瓚所救。[40]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公孫瓚猶如劉備恩人一般的存在。因與劉備有學友之誼,在討伐漁陽張舉、張純之亂時就起用了劉備,後使其駐守平原。

討伐董卓時,公孫瓚也參予其中,並接納劉備成為部將,同往會盟。汜水關之戰中,公孫瓚於袁紹面前引薦劉備,稱其為漢室之胄,袁紹乃賜座予劉備;虎牢關之戰中,公孫瓚部隊被指示前往參戰,在關東聯軍折損數將後,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爾後麾下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與呂布於關前大戰,最後逼退了呂布[41] 。

關東聯軍因諸侯產生嫌隙而解散後,公孫瓚與袁紹圖謀合作奪取冀州,不料由袁紹捷足先登。公孫瓚派遣其弟公孫越至袁紹處求取冀州土地,袁紹反悔不與,甚至在其回程中派遣部將假借董卓名義,將之殺害;公孫瓚得知後勃然大怒,遣軍進攻袁紹,對峙於磐河。

序戰中,袁紹部將文丑策馬挺槍殺上公孫瓚陣地,公孫瓚就橋邊與文丑交鋒。戰不到十餘合,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文丑乘勢追趕,連敗公孫瓚四員健將,幸得趙雲相救。再戰,麴義一馬當先斬殺公孫瓚部將嚴綱,瓚軍士氣低落而大敗;而後趙雲出現,加上劉備率領援軍適時到來,戰況隨之扭轉。兩軍在長期對峙後,接受了董卓的調停而撤兵[42] 。

董卓被王允與呂布暗殺後,在徐州又爆發曹操為報父仇而興兵的復仇戰,徐州牧陶謙聽從麾下謀士糜竺的建議,請求孔融為援軍,而孔融也推薦平原相劉備,於是劉備以此為契機,向公孫瓚借取趙雲與數千兵馬前往救援徐州。曹操因為長時間於徐州征戰,導致後防空虛,被呂布、陳宮、張邈等人奪取根據地,不得已而撤退,完成了救援使命的趙雲也帶著兵馬返回了公孫瓚處。

此後隨著劉備長期轉戰徐州,幾乎沒有與公孫瓚有任何聯繫。最終由曹操麾下的滿寵告知劉備,公孫瓚已敗於袁紹之手,死於易京的消息[43] 。

影視形象



共7張

公孫瓚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飾演者

1994

《三國演義》

楊凡

1996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管謹宗

2004

《武聖關公》

賀琳

展開全部

參考資料

  • [1]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涿令遼西令支公孫瓚伯圭千。.國學大師 [引用日期2017-10-27]
  • [2] 《後漢書》: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略見書傳。
  • [3]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離石長北地泥陽王邑文都。.國學大師 [引用日期2017-10-27]
  • [4]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議郎北地靈州傅燮南容□(闕文)百。.國學大師 [引用日期2017-10-27]
  • [5]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皮氏長右扶風杜陽魏傑齊卿五百。.國學大師 [引用日期2017-10-27]
  • [6] 《後漢書·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並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0-27]
  • [7] 《後漢書·蓋勛傳》引《續漢書》:是時,漢陽叛人王國,眾十餘萬,攻陳倉,三輔震動。勛領郡兵五千人,自請滿萬人,因表用處士扶風士孫瑞為鷹鷂都尉,杜陽魏傑為破敵都尉,京兆杜楷為威虜都尉,弘農楊儒為鳥擊都尉,長陵第五俊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領屬勛。每有密事,靈帝手詔問之。.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0-27]
  • [8] 《太平御覽·卷五百二十六》引《漢末英雄記》:公孫瓚,字伯珪,舉上計吏。郡太守劉其以事犯法,檻車征。伯珪褠衣平幘,御車到洛陽。其當徙日南,伯珪具豚酒於北芒上祭,辭先人,舉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慷慨而起。其時州里人在京師者,送行見之,及觀者莫不歔欷。.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0-27]
  • [9] 《太平御覽·卷四百二十二》引《漢末英雄記》:公孫瓚,字伯珪,為上計吏部。太守劉基為事被徵,伯珪御重到洛陽,身執徒養。基將徙日南,伯珪具豚米,於北邙上祭先人,觴醊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障氣,恐或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慷慨而起,觀者莫不歔欷。劉在道得赦,俱還。.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0-27]
  • [10] 《後漢書》:舉上計吏。太守劉君坐事檻車征,官法不聽吏下親近,瓚乃改容服,詐稱侍卒,身執徒養,御車到洛陽。太守當徙日南,瓚具豚酒於北芒上,祭辭先人,酹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便當長辭墳塋。」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觀者莫不嘆息。既行,於道得赦。
  • [11] 《三國志》:瓚以孝廉為郎,除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沖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遷為涿令。
  • [12] 《三國志》: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
  • [13] 《後漢書》:中平中,以瓚督烏桓突騎,車騎將軍張溫討涼州賊。會烏桓反畔,與賊張純等攻擊薊中,瓚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張純復與叛胡丘力居等寇漁陽、河間、勃海,入平原,多所殺略。瓚追擊戰於屬國石門,虜遂大敗,棄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虜亦飢困,遠走柳城。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接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咸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 [14] 《三國志》: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 [15] 《三國志》: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瓚害虞有功,乃陰使人徼殺胡使。胡知其情,間行詣虞。朝議以宗正東海劉伯安既有德義,昔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鎮撫,可不勞眾而定,乃以劉虞為幽州牧。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
  • [16] 《三國志》:純乃棄妻子,逃入鮮卑,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封政為列侯。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賁侯。會董卓至洛陽,遷虞大司馬,瓚奮武將軍,封薊侯。
  • [17] 《後漢書》: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 [18] 《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3-06-16]
  • [19] 《三國志》:虞子和為侍中,在長安。天子思東歸,使和偽逃卓,潛出武關詣虞,令將兵來迎。和道經袁術,為說天子意。術利虞為援,留和不遣,許兵至俱西,令和為書與虞。虞得和書,乃遣數千騎詣和。瓚知術有異志,不欲遣兵,止虞,虞不可。關東義兵起,卓遂劫帝西遷,徵虞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袁紹、韓馥議,以為少帝制於奸臣,天下無所歸心。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為帝。遣使詣虞,虞終不肯受。紹等復勸虞領尚書事,承制封拜,虞又不聽,然猶與紹等連和。
  • [20] 《三國志》: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瓚怒曰:「余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磐河,將以報紹。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范,遣之郡,欲以結援。范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
  • [21] 《後漢書》: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涅盤河,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紹乃自擊之。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紹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麴義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餘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鞍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牆間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會麴義來迎,騎乃散退。
  • [22] 《英雄記》:紹自往征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
  • [23] 《後漢書》: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七八千人。
  • [24] 《三國志》:公孫瓚復遣兵擊袁紹,至龍湊,紹擊破之。瓚遂幽州,不敢復出。
  • [25] 《後漢書》:是歲,瓚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謠言:「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瓚自以為易地當之,遂徙鎮焉。乃盛修營壘,樓觀數十,臨易河,通遼海。
  • [26] 《後漢書》:劉虞從事漁陽鮮于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瓚。輔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推為烏桓司馬。柔招誘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斬丹等四千餘級。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余,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 [27] 《後漢書》: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常言「衣冠皆自以職分富貴,不謝人惠。」故所寵愛,類多商販庸兒。所在侵暴,自姓怨之。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兵合。瓚慮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專侍姬妾,其文簿書記皆汲而上之。令婦人習為大言聲,使聞數百步,以傳宣教令。疏遠賓客,無所親信,故謀臣猛將,稍有乖散。自此之後,希復攻戰。或問其故。瓚曰:「我昔驅畔胡於塞表,埽黃巾於孟津,當此之時,謂天下指麾可定。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 [28] 《三國志》: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瓚遣子求救於黑山賊,復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眾,陸梁冀州,橫斷紹後。長史關靖說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救至,欲內外擊紹。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
  • [29]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引《魏略》:(鮮于)輔從太祖(曹操)於官渡。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1-05]
  • [30]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3-01-23]
  • [31]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2-10-19]
  • [32] 《晉書·卷一百二十五·載記第二十五》 .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4-12-21]
  • [33] 《三國論》.中國古曲網 [引用日期2015-04-29]
  • [34] 《容齋隨筆》卷十四
  • [35] 《續後漢書》.國學大師 [引用日期2016-01-07]
  • [36] 《讀通鑑論》.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5-04-29]
  • [37]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38]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害國戚勒斃董貴妃.三國在線 [引用日期2012-09-01]
  • [39] 三國精銳部隊面面觀.三國在線 [引用日期2013-08-21]
  • [40] 《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十》引《漢末英雄記》:公孫瓚與破虜校尉鄒靖俱追胡,靖為所圍。瓚回師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圍。乘勝窮追,日入之後,把炬逐北。.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0-27]
  • [41]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3-01-23]
  • [42]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3-01-23]
  • [43]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3-01-23]


  • 以上均為網上搜索收集整理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 了解一下歷史人物 事件 文學等等!不知道讀者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歡迎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