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40年代(8):小羅斯福任期內轟然離世,對世界影響有多大?

深挖dig 發佈 2020-01-26T21:07:38+00:00

公交車和汽車停靠在路邊,電車停運,飛機停在跑道上,收音機停止播放,電話服務暫停,地鐵停運,雜貨店關門,到處都能看見男士脫帽、女士屈身。

雄才偉略羅斯福

1932年,美國陷入「大蕭條」後最慘的一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小羅斯福)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

在他的第一個四年任期內,他實施的「新政」,使美國經濟逐漸復甦。第二個四年任期內,他開始與國內的孤立主義周旋,提醒民眾大洋彼岸的戰火最終將蔓延至美國。第三個四年任期內,面對國際局勢,他毅然提出了舉世聞名的「租借法案」,使美國成為了盟國的「兵工廠」和「糧倉」。這不僅盤活了美國的經濟,也為戰後美國稱霸全球奠定了基礎。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最緊要的關頭,小羅斯福第四次當選為美國總統(他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超過兩屆的總統)。

破除謠言,成功連任第四屆

早在1937年,羅斯福總統就被診斷為患有收縮期高血壓,4年後,又患了舒張期高血壓。他的整個心血管系統都令人擔憂,可是他的私人醫生麥金太爾卻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的專業訓練。

1943年底,關於小羅斯福身體狀況不佳的傳言已在大選期間出現,但沒人知道他的身體狀況究竟怎麼樣,包括他自己。

為了破除傳言,他冒雨參加競選活動,他站在敞篷車上一連4小時淋雨穿行,一邊微笑一邊揮舞著他的軟呢帽。在人們面前,他還是那樣的活力四射,充滿自信。


1944年,競選勝利後的小羅斯福乖乖來到醫院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檢查結果卻另整個醫學專家的團隊非常震驚:他的心臟擴張,四周血管膨脹起來,血壓也高出警戒線。

根據檢查報告,醫生團隊得出結論:羅斯福總統患有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心力衰竭。他們建議小羅斯福好好休息。

羅斯福總統也謹遵醫囑,前往南卡羅納州的種植園修養。

時日不多

在修養期間,小羅斯福並不完全知道自己的病情,因為醫生們沒有向他解釋,他們軍銜不夠。他們僅把情況告訴了羅斯福總統的私人醫生麥金太爾,他們以為他會把病情轉告小羅斯福,可是麥金太爾並沒有。

所以,小羅斯福即便在休養期間,也並沒有停下手裡的工作,他的日程被安排得滿滿的。戰略家史汀生曾說:

「僅憑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事必躬親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害死了自己。」

參加雅爾達會議時,憔悴的小羅斯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觀察員說:

「總統仿佛從壯年步入了老年。」

邱吉爾的醫生只看了羅斯福一眼,便認定他的時日不多。

即便如此,小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上的表現卻出人意料,他不但在工作強度上與邱吉爾保持一致,還能找出時間和史達林舉行小型會議,他在談判中展現的精明果斷也非同尋常。


驟然離世

1945年4月,小羅斯福在喬治亞州修養,他的私人醫生已經不再對他的康復抱有希望。

4月12日下午一點,肖像畫畫家正在給小羅斯福畫像,而他則一直埋頭於政府文件中。突然,小羅斯福抬起左手,按了按太陽穴,接著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滑了下去,他閉上眼睛,輕聲說:「頭很痛。」說完,他的頭倒向一邊,前胸陷了下去。

當私人醫生趕來時,小羅斯福的呼吸已經時而中斷,時而急促,他的舌頭阻塞了自己的喉嚨,脖子變得僵直,血壓上升到了300,左眼大睜。

他的醫生明白,小羅斯福出現了嚴重的腦出血。儘管立即採取了緊急措施,但總統已經病危。

下午3點35分,羅斯福總統所有的生命跡象都已消失。

美國人:恐懼與震驚

羅斯福去世的消息猶如一團黑影籠罩在美國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的人群聚集在白宮前,他們靜靜地站在那裡,悵然若失。他們向記者傾訴:

「走投無路時,羅斯福讓民眾有了活路。」

「我從未見過他本人,卻感覺像是失去了我最要好的朋友。」

議員林登·詹森說:

「他是我認識的所有人中唯一一個從未有所畏懼的人。」

英國人奔走相告:

「我們失去了一位摯友。」

4月13日,羅斯福的靈柩被護送上了列車,列車前行,沿途都是露宿的哀悼者。4月14日,靈柩到達白宮,下午4點,儀式在白宮東廳舉行,整個美國都停下來了。

公交車和汽車停靠在路邊,電車停運,飛機停在跑道上,收音機停止播放,電話服務暫停,地鐵停運,雜貨店關門,到處都能看見男士脫帽、女士屈身。

羅斯福的逝世,讓美國人人感到恐懼與震驚:總統帶領了他們這麼長時間,在這個緊要關頭,離開了他,他們該怎麼辦?當大家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時,都驚呆了:

「天哪!杜魯門將成為新總統!」


繼任者:杜魯門

在小羅斯福的努力下,美國一直以來的孤立主義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國際主義。

可惜的是,他的繼任者杜魯門,在戰後不僅否決了延長「租借法案」,還提出了與羅斯福的理念相反的「杜魯門主義」,他提出美國應充當「世界憲兵」的角色,導致美國在戰後樹敵無數。

如果小羅斯福總統沒有在第四屆時驟然離世,現在世界的格局定會有所不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