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及《易傳》造假之關鍵三點

有話少說 發佈 2020-01-22T04:37:58+00:00

《周易》又稱《易經》,儒家四書五經之一。《史記》稱之《易》,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

《周易》又稱《易經》,儒家四書五經之一。《史記》稱之《易》,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之作《易大傳》,現稱《易傳》。西漢之後,《周易》與《易傳》合為一書。誤導後世,《易傳》當作《周易》即《易經》念。

歷史上就有人提出證據,否定周文王作《周易》及孔子作《易傳》。

《周易》及《易傳》是托周文王及孔子之名的偽作。關鍵有三點。

一,《史記》說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然而,與《周易》捆綁在一起的《易傳》直接否定了這個說法,先於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等五位聖人,已經使用了六十四卦。如,聖人根據「大過」卦發明棺槨、根據「夬」卦發明書契。

《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傳《易》,一代傳一代,傳到西漢楊何,司馬遷受《易》於楊何,可見司馬遷對《周易》及《易傳》都很熟悉。司馬遷說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然而通行《易傳》卻直接否定了司馬遷之說,周文王之前已經有了六十四卦。由此可見,《易傳》周文王之前已經有六十四卦之說,是在西漢之後加上去的。

二,考古發現有多個不同的《周易》。阜陽漢簡,上博館楚簡,儘管殘缺,但從保存的資料看,兩個《周易》內容不同,與通行本也不同。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僅有個別文字缺失,保存較完整,已出版發行。帛書《周易》與《易傳》分離,且無論《周易》還是《易傳》都與通行本大不相同。

帛書《周易》:一,卦符不同,爻為直畫「一」與類「八」字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僅八卦為:鍵(乾),川(坤),辰(震),筭(巽),贛(坎),羅(離),根(艮),奪(兌)。三,卦辭爻辭多異文,內容大致相似。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

第一鍵(乾),第二婦(否),,第三十三川(坤),第三十四泰,,第六十三家人,第六十四益。

通行《周易》六十四卦卦序:

第一乾,第二坤,,第三十三遁,第三十四大壯,,第六十三既濟,第六十四未濟。

根據通行《易傳.序卦》的說法,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固定的因果關係。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則,因果關係不同。而因果關係不同,意味著,顛倒了乾坤。

通行《易傳》包括:《彖》,《象》,《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其中,《序卦》與《雜卦》是西漢之後加上去的。

帛書《易傳》包括:《二三子問》,《系》,《衷》,《要》,《繆和》,《昭力》。其中僅《系》篇名同但文字不同,如無「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是「是故《易》有大恆,是生兩儀,兩儀生四馬,四馬生八卦」。且凡「象」字皆為「馬」。帛書《易傳》既無《象》篇又無「象」字,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乾為天、坤為地」之象。

三,《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出自《周易》,然而現今任何一本《周易》即使《易傳》也不見蹤影。這又說明,司馬遷讀的是不同於任何版本的另一本《周易》及另一本《易傳》,這本《周易》及《易傳》也有可能是偽作,還可能有另外不同的版本,司馬遷畢竟比孔子晚生數百年。

同一個周文王怎麼可能作幾套不同的《周易》?同一個孔子怎麼可能作至少兩套不同的《易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