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十位節儉皇帝

盤古論市 發佈 2021-09-18T22:39:11+00:00

據史料記載,道光還未登基時,有次跟隨父皇回瀋陽祭祖,看到祖父簡樸的生活環境,回到北京就把房間除了床桌意外的家具全部搬走以示節儉。



一、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清朝第八位皇帝)


人物簡介: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位後改為旻寧。他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節儉事跡:愛新覺羅·旻寧就是道光帝。旻寧在位期間力行節儉,勤於政務,雖然為挽救清朝做了一些努力,但清王朝還是進一步衰落。據史料記載,道光還未登基時,有次跟隨父皇回瀋陽祭祖,看到祖父簡樸的生活環境,回到北京就把房間除了床桌意外的家具全部搬走以示節儉。登基後,道光不僅要求自己節儉,還推而廣之,向大臣闡明奢侈浪費之風的危害,提倡勤儉節約的做法。果然,在他的要求下,臣子們群呼相應,連肉都少吃了。


歷史評價:閻崇年——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歷史責任。


喻大華——旻寧本是一位循規蹈矩、不好聲色的帝王。


郭實臘——儘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雲飛——《南京條約》的簽訂與香港的割讓,作為享有至高無上權力的道光皇帝旻寧,應負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歷史責任。然而,歷史現象是錯綜複雜的,簡單的歷史結論無助於對旻寧作出歷史的、客觀的、準確的評價。


張玉芬——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歷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


朱誠如——道光作為這場戰爭(鴉片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致戰爭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歷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爭中,並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




二、隋文帝楊堅(隋朝開國皇帝)

人物簡介: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在西方人眼中,他是中國最傑出的皇帝,並且和秦始皇名列英國人所著《對人類歷史影響最大的100人》一書,他的王朝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節儉事跡:楊堅在位24年,雖然出身貴族,但史書則說他「務存節儉,令行禁止,上下化之」。他從不接受奢侈華貴禮品,衣服破了補後再穿。他進餐只有一個葷菜,絕不重肉。有司嘗以布袋貯乾薑,以氈袋進香料,他斥為奢侈。因而《隋書·本紀》中說:文帝「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天下無事,區宇之內宴如也。」


歷史評價: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經評價說過:「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隋文帝在力求鞏固國家統一的方針下,行政、定製度,對待敵國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西晉以來將近三百年的動亂,到隋文帝時,確實穩定下來了。他是較好的政治家,因為他多少能夠留意到勞動民眾的願望。」


隋文帝即位伊始,便開始著手進行政權機構的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著手改革地方機構,廢除了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體制,實行州縣兩級體制,撤除了不少冗贅州縣,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政府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後,他又規定六品以下官員也由吏部選授,地方官吏不得自辟僚佐,從而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極大加強。隋文帝極為重視法制的完善,開皇元年,他命人參考魏晉舊律,制定刑律頒行,成為對後世法律影響深遠的《開皇律》。


隋文帝為發展生產、增加國力,隋在經濟方面採取了許多有益的變革。他頒布了關於均出和租調的新令,大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隋文帝統治後期,社會繁榮,因力富足,武功強盛。受禪之初,天下糧倉皆充盈,隋王朝達到了中古時代罕見的鼎盛時期,被稱為「開皇之治」。隋文帝素無學術,卻十分重視孝道,提倡以孝治天下,甚至大臣諸王獲罪都要被賜以《孝經》,令其反省。


隋文帝積財的本領非同小可,隋王朝在短短几十年裡,積累了驚人的財富,到了文帝晚年時,計天下之儲積,可供五六十年之用,中央的太倉已經爆滿,各地的義倉也難於承受,但隋文帝卻如同一位吝嗇的守財奴,一味大量屯積財富,卻不知如何使用。開皇14年(594)天下大旱,文帝卻不許各地賑濟,強令百姓就食山東,就這樣,糧食在倉庫里腐爛、變質,錢幣在倉庫里斷裂、生鏽,造成社會財富巨大浪費。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十分崇尚節儉,歷來為封建史家所津津樂道,他生性儉嗇,幾乎到了病態的程度,這對扭轉南北朝以來奢侈浮靡的社會風尚確有裨益。



三、宋太祖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


人物簡介: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歷史上一個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葬永昌陵。



節儉事跡:趙匡胤在位17年間,創業精勤,崇尚節儉,服用簡樸。女兒魏國公主喜歡打扮,常常穿著貼繡鋪翠的華麗衣服出入宮禁。趙匡胤訓斥她說:「從今日起趕快把衣服交給我,以後不許再穿這類衣服,因為它豪華耀眼,會引來很多人仿效!」一天趙匡胤與皇后閒談,皇后勸他說:「你身為皇帝,為何不用黃金裝飾轎子?」他答道:「我富有四海,不要說轎子,就是宮殿也可飾以黃金。我是為天下守財,豈可枉用!古人說:以一人治天下,不可以天下奉一人!」


歷史評價: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尤其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使得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范仲淹——「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王夫之——「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趙翼——「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

呂思勉——「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還要穩健些。」




四、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


人物簡介: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節儉事跡:漢文帝在位23年間,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治國崇尚節儉。他從不增益宮室苑囿,一次擬建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百金,乃中等人家十戶之產,數目並不大,但漢文帝卻以過奢而作罷。他一生只穿粗質料衣服,為了省料,嬪妃衣服不准拖地,蚊帳嚴禁繡花。


綜上所述,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因此,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文帝曾經下詔建墓只能用「瓦器,不以金銀銅錫為飾」。後來,景帝繼文帝輕徭薄賦、待己節儉之風,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盛世。



歷史評價: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值得一提的是,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文帝在位時,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因此,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司馬遷——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班固——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年,幾致刑措。嗚呼,仁哉!



五、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

人物簡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是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節儉事跡:朱元璋在位31年,做了皇帝後帶頭節儉,身體力行,教育人們說:「所謂節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一次,他看到某官員衣著華貴,便問花了多少錢,官員答:「五百貫。」於是他責備說:五百貫,是農夫數口之家一年的收入啊,只夠你做件衣服,奢侈到如此地步,簡直是糟蹋百姓財物!朱元璋在反對別人奢侈的同時,特別注意自身的儉樸。一次江南行省長官將陳友諒的一張鏤金床送給他,他大怒說:「這和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何不同?」拒而不受。


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堪稱登峰造極。稱帝後,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



歷史評價: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所以,登基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比如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係私托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朱元璋並且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尤其對於有恃無恐貪贓枉法的官員進行懲處。朱元璋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採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幹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和《醒貪簡要錄》。朱元璋允許民間百姓上訪。比如明朝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討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御狀。


朱元璋以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當政31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六、宋武帝劉裕(南朝劉宋開國皇帝)


人物簡介: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中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


劉裕自幼家貧,後投身北府軍為將。自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對內平定孫恩起義,消滅桓楚、西蜀及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征伐北魏,尚未出師,便因病逝世 ,終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於初寧陵。著有《兵法要略》 。


節儉事跡:劉裕在位雖然只有3年,但卻是位明君。他關心農事,親自耕地,崇尚節儉,不愛珍寶,不喜豪華,極少游宴,宮中不僅嬪妃少,而且嬪妃也無私藏。一次寧州官員獻給朝廷琥珀枕,是無價之寶,他卻不稀罕。後來聽說琥珀能治療傷口,他便命人將琥珀枕砸碎,分給將士們作治傷藥。在征伐中獲得美女姚氏,他雖然喜歡,但怕迷於美色而荒廢政務,便毅然決然地將其送出宮去。


歷史評價:劉裕,寒門庶族身份,依靠軍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權,登上歷史舞台,他和他周圍的人們組成的寒人武士集團,開創寒人掌權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劉裕入朝執政到稱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剷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 。劉裕對東晉以來的一系列弊政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權中央,整頓吏治,體恤民情,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賑濟窮人,減輕人民負擔,親自聽訟,興學校,策試諸州郡秀才。又實施"義熙土斷",打擊豪強,抑制兼併。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認為,劉裕是漢以後,唐以前的歷史中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 。李贄以"定亂代興之君"讚譽劉裕,近代文學家魯迅說: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田餘慶:劉裕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認為門閥政治終結於劉裕之手。劉裕代晉之後,門閥士族雖然仍然存在,但已無法成為決定性的政治力量。



七、後周太祖郭威(五代時期後周建立者)

人物簡介:後周太祖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 邢州堯山縣(今河北省隆堯縣)人。 五代時期後周開國君主(951-954年在位),順州刺史郭簡之子。


郭威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加入後唐莊宗李存勖親軍。於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駕崩,時年五十一歲,諡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葬於嵩陵。


節儉事跡:郭威素來崇尚節儉,登基當月就對宰相王峻說:「朕起於寒微,備嘗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並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器具當眾打碎,說:「積於有司之中,甚為無用之物。凡為帝王,安用此!」。而他死後「紙衣瓦棺,青磚黃土」的薄葬儀式更是絕無僅有了。


歷史評價:郭威生於亂世,長於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高位,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郭威在提倡節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面,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開始轉向統一,開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為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的統一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郭威深愛其妻,在其妻亡後,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為了紀念忘妻,一方面也看到柴榮的確有才,所以把帝位傳給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其妻侄柴榮。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同時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八、明思宗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人物簡介: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年號崇禎(1627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節儉事跡:朱由檢在位17年,在生活方面如苦行僧般:衣服、褲子、襪子只要是破了,就去找人打補丁,而打補丁的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崇禎皇帝自己的老婆周皇后。崇禎皇帝平時走路不是很快,不是因為他的身體有病還是其他的,只是因為他裡面的衣服都是破的,一旦走路快了,破衣服就會露出來。堂堂大明朝的天子,過的如此節儉,也是令人唏噓。


歷史評價: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由於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葬於十三陵思陵。



九、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


人物簡介: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公元75年),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陰麗華,東漢第二位皇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漢明帝去世,時年四十八歲。廟號顯宗,諡號孝明皇帝,葬於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



節儉事跡:劉莊在位18年,克勤克儉,兢兢業業,齊家治國,頗有成績。他注意整肅吏治,嚴懲不法官員,減輕百姓賦稅,不搞窮兵黷武。對外戚要求尤為嚴格,明令禁止:「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他平時生活節儉,反對奢華。衣著樸素,飲食簡單。還親自耕田,廣招流民,發展生產。因之在其在位時期,被史家讚譽為「天下安平,百姓殷富」,號稱「永平之治」。他臨終時,下詔吩咐子女和大臣們:「喪事從簡,不准奢費。」


歷史評價:劉莊確實是一個十分勤政的皇帝,史記載:「乙更盡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駕馭下有術,大權不旁落。即位後繼續執行了光武帝的休養生息政策。他的為政風格和清雍正很接近,都是對手下的官吏十分苛切,對百姓卻恰好相反。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漢明帝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其後,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漢明帝將佛教引進入中國重始佛教開始在中國流行。漢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社會安定。



十、漢光帝劉淵(十六國時期漢趙開國皇帝)


人物簡介:劉淵,新興郡慮虒縣(今山西省五台縣)人,匈奴鐵弗部。十六國時期漢趙開國皇帝(304-310年在位)。他文武雙全,擅長騎射。任賢納諫,勤儉勤勞,勵精圖治。河瑞二年(310年),去世,在位六年,諡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節儉事跡:劉淵不僅能武,而且善文,崇尚節儉,遠離奢侈。他身著居室簡樸,車無華飾,后妃不得穿錦繡,馬匹不得餵谷糧。這和當時驕奢淫逸的晉武帝,形成了鮮明對比。


歷史評價:劉淵是漢化匈奴貴族後裔,看見西晉日趨衰敗、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反晉的浪潮中,趁勢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匈奴漢國政權。漢國政權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但從少數民族對漢人的長期統治過程中,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