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長城與中國長城很像,但是卻多出了這幾樣

零度以上的陽光 發佈 2019-12-22T10:40:22+00:00

那是當時羅馬皇帝勢力發展到地中海北岸廣大地域時,為了防止日耳曼人的南侵,便動用大批人力物力在黑海沿岸、多瑙河以及萊茵河流域修築了幾道巨大的土牆,總長約500餘公里。

古羅馬曾稱雄歐亞非大陸。為了抗衡日耳曼人,羅馬皇帝曾下令修築了多條長城,如黑海沿岸、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防線」以及大不列顛島上的「哈德良長城」等。

日耳曼防線亦稱「羅馬壁壘」,現在也稱「德國長城」。那是當時羅馬皇帝勢力發展到地中海北岸廣大地域時,為了防止日耳曼人的南侵,便動用大批人力物力在黑海沿岸、多瑙河以及萊茵河流域修築了幾道巨大的土牆,總長約500餘公里。

當古羅馬勢力繼續向北擴展到大不列顛島上之後,為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羅馬皇帝便下令在今天的英國境內的蘇格蘭與英格蘭的交界地帶修築了一條蜿蜒的土牆,當地人稱之為「哈德良長城」。該長城西起愛爾蘭海,東到北海,把大不列顛島一分為二,全長約200公里,修築時間為公元117年。

那麼古羅馬長城和中國長城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呢?

可以說,古羅馬長城是借鑑中國長城的結果。古羅馬長城修建的時間比中國長城晚了100年左右。史料記載: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還有之後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官方絲綢之路通道。民間的絲綢之路更是早已成型,當時東方的貨物可以直接到達中東和北非一帶。羅馬帝國東邊的貿易範圍和絲綢之路也有重合。秦漢時期修建長城的經驗,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羅馬帝國,並且被羅馬帝國借鑑的。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的證據可以證明羅馬長城與中國長城有著分不開的血緣關係,首先二者都有瞭望台、兩者的許多軍事中心與較大軍事要塞的建築結構和功能都十分相似。考古學家甚至還發現了兩個長城軍事信號的傳輸方法幾乎是相同的。

與此同時,古羅馬長城和中國長城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1997年,在阿倫和魏森堡兩個城市的倡議下,德國推出了「德國長城之路」旅遊項目,並在阿倫建立「長城博物館」。博物館天天開放,目前博物館的訪問量每天最高峰可達700人。博物館館長烏紹爾布恩認為,「德國長城」是無法和中國長城進行比較的,不僅表現在長度上,「德國長城」只是中國長城的十分之一,更表現在長城的戰略意義和設施水平上,中國長城幾乎是敵人無法逾越的障礙,而「德國長城」是比較容易跨越的,「這或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事實上,「德國長城」的主體部分是軍營。軍營的構造類似中國古代的「四方城」:城門分正門、邊門和中門,上有瞭望塔,城牆將各個方向的城門連接起來,城內有指揮所、士兵宿舍等。

有意思的是,古羅馬人或許特別喜歡洗澡,凡有軍營之處一般都設有澡堂,而這些澡堂也向平民開放。

哈德良長城當時由約1萬羅馬士兵防守,一個堡壘可以駐紮500到1000名士兵。在和平時期,很多士兵和當地居民通婚,並融入當地社會。他們還雇當地人駐守堡壘,逐漸形成以堡壘為中心的小村鎮。哈德良長城早已不單單是一堵石牆,而是一個繁忙的軍事區、甚至一種生活方式。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人吉卜林在書中寫道:「當你以為自己到了世界的盡頭,卻發現目力所及的地方升起了真正炊煙。炊煙之下,是無數的房屋、廟宇、店鋪、劇院、倉庫,它們像骰子一樣分布在這條綿長起伏的城牆下。」

而中國長城並沒有洗澡設施、店鋪和劇院,和古羅馬長城比起來中國長城似乎缺少了點生活娛樂氣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