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禁令在前,朱高熾怎敢使用孫若微批閱奏章?

以禮觀書 發佈 2020-01-12T06:10:59+00:00

向敬之1《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放下仇恨,由刺殺朱棣父子祖孫的女俠,變成了護衛朱明正統的女政治家。體胖多病的朱高熾患有衰竭之症,如朱棣所言,就是坐在大位上的活死人。

向敬之

1

《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放下仇恨,由刺殺朱棣父子祖孫的女俠,變成了護衛朱明正統的女政治家。

體胖多病的朱高熾患有衰竭之症,如朱棣所言,就是坐在大位上的活死人。雖然他對磨礪朱瞻基成大器,堅持要讓天下老百姓活得比自己更重(即所謂「民為重,君為輕」的翻譯),但,他作為朱棣北征後的留守監國,卻擔不起繁重的批閱奏章任務,於是乎,太孫嬪孫若微就成為了朱高熾理政的捉刀者。

朱高熾甚至將玉璽,直接交給了孫若微,任其使用。就連朱棣最後被公開的遺旨,也是孫若微篡改出爐的。

這樣的事情,在明初的強權時代,能夠發生嗎?

女人不得預政,是太祖開國最忌諱的事情。他的馬皇后,對他有恩,也關愛臣下,少不了對朱元璋的執政出謀劃策,指手畫腳。開國夫妻,有情可原。但是,太祖朱元璋還是早早地將此禁忌,寫進了皇明祖訓:「明太祖鑒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惟明主能察於未然,下此多為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明史·后妃傳》)


朱元璋還命工部製作紅牌,鐫刻誡諭后妃之詞,懸於宮中,警示後世。

皇帝的后妃且不准干政。而作為太孫嬪的孫若微,只是服侍太孫日常起居的「嬪嬙之屬」,也怎麼為監國太子處理國事。

這,也難怪朱棣在聽聞楊士奇興奮的奏報後,很是不悅:要交宮正司將她處死。

孫若微的原型,真有此等才能嗎?

非也!非也!

蔡東藩在《明史通俗演義》中說:「孫貴妃體態妖嬈,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悅上意,幾把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

孫氏女擅長的是嫵媚功,而不是超強的理政能力。

朱高熾洞察細微,極具城府,斷然不敢在儲位不穩、大位待定的情勢下,使用一個出身尷尬的女子輔理國政。劇中也有提及,朱高熾警示孫若微,此事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走出了這個門就不能告知任何人。孰料,孫若微很快光明正大地告知了楊士奇、楊榮、楊溥。

2

朱高熾是一個病主,老成謀國,但少不了暗中襄助的知心人。這是具有理政能耐的女強人,則是他的老婆張氏,即誠孝張皇后。她才是大明王朝最有權勢的女人。

朱棣不喜歡朱高熾,是她從中奔走,深得公婆歡心,拉近了父子感情。

朱高熾順利登基,張氏「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傳·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朱高熾經常把朝政拿到張皇后的寢宮找老婆商量,不然張氏也不可能成為政治百事通。


朱瞻基即位,臨朝執政,年已二十八歲,他是朱棣培養出來的成年皇帝,卻經常請張太后當國務顧問,「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可見張氏很有資政能力。

張太后給兒子的江山,錦上添花,當仁不讓,常借生活中的事務,教誨宣宗要做百姓擁戴的皇帝,就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同時,她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和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金幼孜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明史·后妃傳·仁宗誠孝皇后張氏》)。

在張太后的精心安排下,老臣輔佐新皇,新皇禮遇老臣。

朱瞻基曾對首輔楊士奇說:「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明史·后妃傳·仁宗誠孝皇后張氏》)

3

張太后慧眼識人才,激勵老臣新皇成就「仁宣之治」。雖然宣宗只在位十年,但到他死時,明朝已真正強盛富有、經濟發達、邊疆穩定。

宣德十年正月,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朱瞻基留下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明史·后妃傳·仁宗誠孝皇后張氏》)。這,意思是說,內閣輔臣共同商議出一個章程,然後報請張太后審定方行。


就連朱瞻基病逝後,大臣議立她所生的年長的仁宗嫡三子朱瞻墡,也是張太后指定朱祁鎮登基,她以太皇太后於幕後掌控朝局。

張氏生前,孫氏只是貴妃、皇后、太后,卻無真正的話語權,就連後來差點使英宗亡國的太監王振也是噤若寒蟬。

這有些清朝順康之際,康熙帝沖齡踐祚,輔政時期的滿人政治,作為太皇太后的孝莊即為大事的最終拍板人。只是明朝張氏太皇太后所主導的正統初年,雖未名曰輔政時代,但也是提前兩百年踐行此制。

毋庸置疑,劇中孫氏女為朱高熾批閱奏章,其實是編劇學了一次金大俠的乾坤大挪移,侵占了歷史上誠孝張皇后的政治作為,而使張皇后在劇中顯得是一個不諳政治、囿於親情的普通女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