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佛像藝術品成交TOP10,明代占4席,康熙釋迦牟尼佛奪冠

怡樂兒 發佈 2020-01-12T05:21:09+00:00

第一名:清康熙 御製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成交價:6325萬元 清宮崇佛之風盛行,康、雍、干三帝佛學造詣頗深,信仰彌篤,加之國運昌隆,宮中佛像之造作以此三朝為盛。清康熙一朝,開清代宮廷佛造像之先河,既承繼明代造像特點,又開創了清代造像嶄新的風格。縱觀中國宮廷佛教造像藝術之歷史,清康熙宮廷造像有著承上啟下的節點地位,材質奢華不計成本,工藝考究精益求精,其傑出的品質代表了清代宮廷造像的最高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起伏柔和、形狀精緻的眼型深具康熙朝造像特色,與後來的乾隆朝造像截然不同。此尊前額髮際線向下凸一尖,兩側成弧形,更襯托出佛陀面部的端莊優美;肉髻近球形,其上寶珠呈桃形,肉髻和寶珠均較乾隆佛像更為高聳。此種髮際、肉髻以及寶珠的造型亦為康熙宮廷御製銅像的造型特點。

佛陀跏趺坐於雙層蓮座,身型比例優美而修長,在嚴謹地遵循佛像度量經的同時融入了自然的寫實之風。此尊釋迦牟尼佛右手下垂施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再現了2500多年前佛陀戰勝魔羅證得佛果的偉大瞬間。

腿部衣紋呈放射性在蓮座頂面鋪開,衣料如波浪向兩側蔓延、伸展,呈現出如在梵天凈土般的莊嚴與靜謐。此尊衣料上鏨刻有繁密的紋飾,以細緻優雅的線條刻畫出盛放的蓮花、牡丹等各色花卉,這種精緻的卷葉蔓紋與盛開的花瓣常見於同時期的官窯瓷器。

康熙宮廷佛像的佛衣汲取了明代造像的特點,線條流暢排布,塑造出紡織物的垂墜感,在佛衣的邊緣和裙角喜用陰刻花紋。此尊佛陀身披袒右肩式田相袈裟,腰系長裙,衣褶貼合身體結構,弧線如行雲流水,紋線分布優美,造型立體靈動,將衣料柔軟、垂墜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尊蓮座為康熙宮廷佛像中等級最高者,共有三道連珠紋周匝環繞,上沿、束腰、下沿各飾一道;蓮座正面呈梯形,較為寬大,雙層蓮瓣飽滿寬肥,將整像氣勢襯托得更加宏偉高大;蓮瓣分為雙層,裡層蓮瓣隆起較高,瓣尖裝飾三朵卷草紋,紋樣立體生動;且里、外層蓮瓣兩側邊緣均飾有卷草紋,極盡裝飾之華麗。

蓮座上的三道連珠紋與蓮座亦為分鑄而成。連珠總計521顆,每顆均為直徑約8毫米的正球形,單體實心鑄造,鎏金後逐顆與蓮座焊連,方能達到珠圓玉潤、嚴絲合縫、極富視覺衝擊力的效果,此為康熙宮廷造像空前絕後的工藝創舉,亦是康熙朝宮廷造像的特點之一。

根據統計,尺寸大於50厘米的康熙朝宮廷御製銅鎏金佛像,全世界僅存6尊,其中有3尊藏於博物館,即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二十五年四臂觀音像、美國羅德島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康熙元年燃燈佛、維也納人類學博物館藏康熙二十年釋迦牟尼佛;在流通領域內出現的僅有三尊,除了此次現於嘉德拍賣的這一尊,另外兩尊分別是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清康熙銅鎏金釋迦牟尼佛(此圖),以及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清康熙銅鎏金無量壽佛。

第二名:清18世紀 御製木胎漆金藥師佛坐像 成交價:2706.48萬元

造像尺寸巨大,健碩雄偉。木胎,外髹金漆,高螺發密集排列,塗紺青,眉間白毫嵌青金石。藥師佛結蓮華坐,右手下垂作與願印,左手施禪定印。身穿袈裟,袒露右肩,雙眼目光垂視,雙唇略帶微笑,神情莊重慈祥。

1994年,在本尊藥師佛經歷修復時,工作人員發現其胸部中空,在移除此像背部的一塊密封木片後,發現當中貯存了若干小巧的紙本經文和經卷,還有一些織物殘片、若干小巧銅章和雜項供品。修復人員在展讀一份經卷時發現,紙上有紅墨書寫的藏文。他們最終將所有供品放回原處,開口處用木頭重新封好,其上鎏金。這些應該是在開光儀式中被存入佛像內,可以賦之以靈氣和法力的供品。

佛像體型碩大,遠超真人體積

本藥師佛擺放於紺氏洋行之照片

第三名:明 銅鎏金彌勒菩薩坐像 成交價:2033.5萬元 明代諸帝崇佛信教,禮敬高僧,其時,皇宮中的常設佛教建築——英華、隆德、大善等殿佛事不斷,香火延綿。受此影響,權臣、宦官們也大興土木,於京城內外廣建佛寺,為了滿足各處皇家寺院的供奉需要,自永樂朝始,宮廷御用監便設置「佛作」,專門負責鑄造佛像和佛事所用法器。在帝王的推動下,以永宣佛像為代表的明代銅鎏金造像達到了歷史高峰,在中國佛造像史上占據了重要位置。

明代銅鎏金彌勒菩薩結跏跌坐,面相豐滿端正,神態慈悲,端凝下視,垂眸含笑,髮髻高挽,頂綴蓮苞形髻寶,精美寶冠中間飾一凈瓶,標識彌勒菩薩身份,耳後繒帶優揚飄起,呈U字形翻卷,圓形團花耳璫垂落肩頭。雙手施說法印,手和足部有釧躅裝飾,精緻的項鍊和瓔珞掛於胸前,雙肩披大帔帛,衣紋流暢優美,衣緣鏨刻纏枝寶相花紋,佛韻悠然。腰系寶帶,系帶垂落腹部,下身裙褶如波浪般在兩腿上隨意散開。

第四名:明永樂 銅鎏金四臂文殊菩薩坐像 成交價:1897.5萬元 頭戴花冠,頭頂結高髮髻,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柔軟。上身飾項圈和長鏈,項圈下綴U字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寶帶,腰帶下亦有U字形連珠式瓔珞裝飾。四手各持象徵其功德與智慧的法器。一雙右手持劍,象徵智慧之劍斬斷一切執著和纏縛,左手於胸前拈一支烏巴拉花莖部,象徵所有智慧來自般若經典;另一雙左右手分持箭和弓,象徵能除去無明愚痴。

並列第四名:明早期 銅阿彌陀佛坐像 成交價:1897.5萬元 這尊阿彌陀佛坐高一米三,按照比例來說應該是真人的1.5倍,這種尺寸放於古代絕對屬於大型金銅造像,可以想見原本連座可能接近兩米,其用精銅已值錢數萬,所費人工更難以計算,想必還有其他羅漢菩薩成組配侍,鑄造耗資恐非一般寺院所能承受。此尊阿彌陀佛採用失蠟法鑄造,失蠟法在古代是最為精細的鑄造方法,但是工藝難度大,前期的修胎和後期的修補打磨步驟極其繁瑣。

第五名:14世紀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 丹薩替寺 成交價:1782.5萬元 此尊普巴金剛有著丹薩替寺造像的典型樣式,臉型寬大,面部飽滿,杏仁狀的大眼傳遞出強烈的宗教力量,軀體四肢粗壯,銅質精鍊,鎏金厚重,周身鑲嵌各色寶石,鑄造工藝極為精湛,是尼藏藝術風格的絕佳代表。

第六名:金 木雕加彩釋迦牟尼佛坐像 成交價:1539.64萬元

此釋迦牟尼佛坐像,雕刻技術純熟,姿態自然如生,尺寸碩大,沉穩尊貴,面容表情寧靜慈悲,佛身衣袍柔軟飄逸,衣褶層迭豐美,光影下栩栩如生,震撼動人。時過千載,仍可見些微礦彩,保存良好。

十至十三世紀間,此類大型繪彩造像,乃為中國北方寺院所造,許多寺院幅員廣大,建築華麗,庭園錯落,宛若宮殿。金代君主以此為礎,逐漸接納佛教為國教,如此風氣下,金代佛寺、墓葬、佛教文物更顯豐富多貌。如此大型佛像,生動逼真,色彩濃重,金彩相綴,供於寺院佛龕壁畫前,伴隨其他神祇、羅漢造像,光碧輝煌,華美殊勝。

金代木刻佛教造像,得印度笈多王朝(320-647年)風格影響甚深,亦略現希臘化時代傳統,此像衣褶豐厚輕盈,彷似輕風吹拂,自然典雅,類同後者造像特徵。佛身厚實,袒胸,略顯折腰曲線,非漢式造像傳統,應屬唐代以前自絲路傳入的異邦風格。金代造像不僅取材傳統,且發展出獨特風格,面容更顯豐滿圓潤,表情描寫細緻入里,技法成熟而柔和,集十一至十二世紀造像藝術精髓,反映當時藝術文化發展之高度。

第七名:明永樂 銅鎏金綠度母坐像 成交價:1437.5萬元 此尊藏傳佛教造像頭戴多瓣式花冠(已破損),高寶髻頂髻珠,方形白毫,面相方圓,高鼻薄唇,纖眉細目,眼瞼微開,作下視狀。大耳掛鐺,垂承至肩;短頸寬肩,有肉節紋,豐胸收腰,臂長手秀,剛柔相兼。上身天衣帔帛,下身飄柔長裙。臂釧、腳鐲、瓔珞與花冠、耳鐺相配華麗而精細,琳琅滿目。半跏趺坐於仰覆雙重式束腰蓮座上,一手於膝一手當胸,結跏趺坐於蓮花之上。

第八名:唐末/五代 銅鎏金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坐像 成交價:1382.88萬元 拍前估價6-8萬美元,加佣金最終拍得206萬美元,超估價34.3倍。有意思的是,這件佛像去年曾登上美國鑑定節目「Antiques Roadshow」,節目專家告訴她,此象是15第世紀的中國佛像,很可能是皇室之物。不知這位女士之後有沒有轉手,如果沒有,按照75美元粗略計算,那可是買入的27000多倍。

第九名:大理國 12世紀 鎏金銅阿嵯耶觀音像 成交價:1298.97萬元 這件拍品是美國私人珍藏,於1946年購於東京。

本尊體態頎長,端然正立,左手垂掌向外結與願印。(手印或印相是用手結成特定的佛教手勢,喻指某位神祇的特定行為、法力或風範。) 菩薩右手當胸,拇指與食指相捻作安慰印,此印象徵討論佛法、弘揚教義。安慰印和與願印結合使用,意味著菩薩正在說法。

「阿嵯耶觀音」一名最早見於記載南詔建國歷史的圖卷《南詔圖傳》。該卷現藏京都藤井有鄰館,卷末有南詔中興二年(公元898年)紀年,圖文並茂描繪了一名梵僧造訪雲南地區預言蒙氏家族將登王位,以及當地之人根據梵僧顯化的阿嵯耶觀音形象鑄造銅像的故事。卷中又言這位展現種種神跡的梵僧就是阿嵯耶觀音的化身。因而有學者指出「阿嵯耶」就是梵文「acharya」的音譯,意指「規範師」、「導師」。

也有學者指出「阿嵯耶」是梵文「ajaya」之音譯,意指「戰無不勝」。觀音像法力強大,蒙氏家族尊之為守護神,他預言蒙氏將成為王室並在其庇佑下建國立業,創立南詔國 (公元738至937年)。南詔國於公元八至九世紀稱霸雲南,其後,段氏家族漸取而代之,並於937年易名大理國 (公元937至1253年)。

中原皇帝的道統以天命為依歸,而雲南君主卻以觀音旨意為統治依據。統治者若有身份特殊的阿嵯耶觀音像庇護,大可以正統自居。在此背景下,用戰無不勝的「阿嵯耶」作為王室庇佑者,可謂順理成章。

第十名:9世紀 合金銅釋迦牟尼佛陀立像 成交價:1274.4萬元 笈多王朝( 4 到 6 世紀)稱得上是印度歷史上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繁榮發展的時期,被史學界稱為黃金時代。笈多王朝在解體後,其藝術風格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了7 世紀以後 ,被稱為「後笈多風格」。

這尊釋迦牟尼佛跣足站立 , 右手上舉施無畏印 , 左手持袈裟衣緣。釋迦面容沉靜 , 印度式細密排列的螺發立體感極強 , 身披通肩式袈裟,輕薄無飾的袈裟展現出整個造像的美感。

腰肢到腿部,如同流水般的曲線,明顯承襲了笈多王朝薩爾納特石雕的特徵。薩爾納特是佛經中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的地方 , 漢譯佛經中一般稱為鹿野苑,它不僅是佛教聖地 , 也是一個雕刻藝術中心,學術界將這裡創造的造像風格稱為「薩爾納特式樣」。薩爾納特風格在公元五到七世紀的笈多時期達到頂峰 ,曹衣出水的經典,影響到了東北印度、孟加拉、尼泊爾 , 遠達西藏、中國北方等世界各地的佛造像藝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