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唐僧和孫悟空的四個心劫,空有81難也成不了佛

布衣之徐 發佈 2020-01-12T00:51:08+00:00

對大聖而言,壓制五百多年,觀音點化,保護取經人可以脫離五行山,修佛成正果,孫悟空當然是願意的,所以,孫悟空聽到唐僧到了,就馬上在山腳下叫喊如雷道:「我師父來也!我師父來也!」,何其焦急,何其開心。

唐僧和孫悟空的關係要分四個階段看,每個階段都會發生變化。

那具體是哪四個階段呢?我們一一細說。

初收大聖,唐僧完全依賴大聖,大聖儘量保護唐僧。

獵戶劉伯欽只能送唐僧到兩界山,唐僧滾鞍下馬道:「千萬敢勞太保再送一程!」正在唐僧躊躇後路無人保護時,孫悟空的及時出現,讓唐僧放下心來,而當孫大聖一棒打死老虎之後,唐僧又是滾鞍落馬,咬指道聲「天哪!天哪!劉太保前日打的斑斕虎,還與他鬥了半日;今日孫悟空不用爭持,把這虎一棒打得稀爛,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如此強悍的孫大聖,唐僧眼見為實,對後續的取經之路就打算完全依仗孫悟空「降龍伏虎,翻江攪海」的神通了。

對大聖而言,壓制五百多年,觀音點化,保護取經人可以脫離五行山,修佛成正果,孫悟空當然是願意的,所以,孫悟空聽到唐僧到了,就馬上在山腳下叫喊如雷道:「我師父來也!我師父來也!」,何其焦急,何其開心。

唐僧和孫悟空在這個階段,雖然還互相不是很熟悉,但這個階段,絕對是兩師徒的蜜月時期,從如下的細節描寫中就可以看出。

行者又有眼色,見師父洗浴,脫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過來披在身上,卻將那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摺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走到師父面前道:「老孫今日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這等樣,才象個行者。」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殘舊,那件直裰兒,你就穿了罷。」悟空唱個喏道:「承賜!承賜!」他又去尋些草料餵了馬。

唐僧得白龍馬,收豬八戒和沙和尚為徒之後,逐步疏遠了孫悟空。

唐僧雖然緊箍咒可以控制孫悟空的反骨,但總歸時間久了,還是會不喜歡,而豬八戒嘴甜,平時路上巴結、討好的唐僧開心,沙和尚一棒子打不出半個悶屁,只知道牽馬、餵草料和僅僅有條地照顧唐僧的衣食住行。

而孫悟空路途中,總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還要防備狼蟲虎豹和妖怪對唐僧的攻擊,另外,還擔負著沒有人煙之地千里化緣的重任,可這些路途中其實最繁重、最艱險的活,反而讓唐僧和孫悟空的交流變得很少,而孫悟空乾的這些活,唐僧又不可能見得到,所以,在唐僧的心裡,有了豬八戒和沙和尚,孫悟空真的可以可有可無了。

而孫悟空對這種變化不可能感覺不到,但孫悟空是個心高氣傲的性格,按照觀音的要求保護好唐僧就好了,其他的孫悟空也無所謂,這樣的結果,就是孫悟空也不願意主動和唐僧交流,隔閡和相互的信任也就大打折扣了。

進入西牛賀洲,五莊觀吃過人參果之後,唐僧就打定主意,要趕走孫悟空了。

孫悟空除了日常普通交流,基本上就和唐僧等幾人沒有交集了,特立獨行,也失去了和唐僧改善關係的機會。

而進入西牛賀洲萬壽山地界後,唐僧心情豁然開朗,以為踏上佛祖之地,就離西天不遠了,

三藏在馬上歡喜道:「徒弟,我一向西來,經歷許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險峻之處,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遠路,我們好整肅端嚴見世尊。」

這時的唐僧認為佛祖的地界,萬物均受佛祖普渡,路途會比之前好走很多,對徒弟的依賴也沒有之前那麼用心了,對最不聽話的孫悟空,當然更是完全不待見了。

徹底讓唐僧下定決心趕走孫悟空的,是五莊觀發生的事情。

唐僧一金蟬轉世為僧的普通凡人,卻在五莊觀享用到了人參果,唐僧自此收穫了四萬七千年的壽命,可謂輕易獲得了可望不可及的長生不老。

唐僧一下成就了半仙之體,更加對自己的前路自信爆棚,而鎮元大仙只是禮讓唐僧,卻和孫悟空結拜為兄弟,唐僧這個羨慕嫉妒恨呀,孫悟空已經得到的太多,在和唐僧等人分享取得真經後的成果,唐僧是十萬個不願意,前路已無艱險,有豬八戒和沙和尚保護就足夠了,孫悟空,那就讓他走吧。

西牛賀洲之路莫名生出無數強悍妖怪,唐僧後悔趕走孫悟空。

西牛賀洲雖是佛祖地界,卻有無數妖怪攔路,有吃唐僧肉的,有色誘唐僧的,各色妖怪,讓唐僧備受折磨,要不是孫悟空不計前嫌,多次斬妖除魔,或者上天入地的求助幫忙,唐僧早不知道死多少次了,長生不老早成了海市蜃樓。

唐僧經歷過幾次西牛賀洲妖怪的攻擊,之前的自信和膨脹已經消失不見,對孫悟空的看法也發生了根本改變,孫悟空對唐僧的保護是全方位的,他自己能收服的妖怪,他自己搞定;收服不了的,孫悟空有本事請到能收服妖怪的神仙,這是豬八戒和沙和尚無法辦到的,唐僧對蘇悟空的能力心服口服,孫悟空享受取經成佛的成果理所應當。

孫悟空雖然特立獨行,但畢竟是跟著唐僧經歷了十四年取經路程,唐僧的潛移默化還是讓孫悟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妖氣徹底收斂,佛性逐漸成長,對唐僧的保護也從最初的被動,發展到最後的主動,保護唐僧,成了孫悟空割捨不下的修行。

孫悟空和唐僧,這一對極端的,完全沒有交集的靈物,在艱辛的取經路上,逐漸達成了默契,在成佛的路上互相釋然,也互相釋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