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名將如雲,為何曹操一生唯拜大將蒙恬?

夜狼文史工作室 發佈 2020-05-15T02:27:38+00:00

先秦有很多令後人瞻仰的名將,在這些人中,蒙恬真的不算多出眾。但他卻得到諸多豪傑高分評價,還有人說他是「秦末竇娥」,他為何能得到這樣的定論?



先秦有很多令後人瞻仰的名將,在這些人中,蒙恬真的不算多出眾。但他卻得到諸多豪傑高分評價,還有人說他是「秦末竇娥」,他為何能得到這樣的定論?我們先來看一下對他讚譽有加的人都有誰。

亂世梟雄曹操對蒙恬推崇備至,每次看到蒙恬的事跡都要感慨一番,甚至哭的稀里嘩啦的。打動曹操的是蒙恬對秦國的忠心,蒙恬臨死前對胡亥派去的人說:「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意思是我蒙恬今天之所以束手就擒並不是怕了你們,以我手中的三十多萬將士,造反並不難。我之所以不謀反,之所以任由你們把屠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是因為擔心自己謀反辱沒先人,也辜負秦始皇的信任。


曹操每次讀史書看到這段話都把蒙恬視作知己,也多次感動的涕淚橫流。他說:「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曹丕字子桓,因此這裡的「子桓兄弟」指的是曹操的兒子們。曹操說從自己的祖父到自己的兒子,曹家已經是四代忠良,因此你們不能懷疑我對漢朝的忠誠。我老曹要是想反,早就反了。但是我與蒙恬忠於秦朝一樣,我也是忠於漢朝的。現在哪些人到處罵我名為漢臣實為漢賊,罵我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話我都知道。可憐我曹操心向大漢卻被你們一盆盆潑髒水。


曹操是否是漢朝的忠實臣子呢?他不是。但他確實是漢臣。他在自己動動手就能終結漢朝的時候沒有做改朝換代之事,這就是他心中對漢朝最大的尊重。若是每一個勢力範圍占據全國三分之二領土的人都能像曹操這樣不稱帝,不知歷史上要少多少個朝代。

除了曹操,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也對蒙恬給予十分的同情,據說有一次唐太宗問身邊的臣子古代哪一位將相死的最冤,當時房玄齡、魏徵等人都在場,他們有人說是白起,有人說是伍子胥,太宗皇帝默然搖頭,他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也因為唐太宗這句話,有人稱蒙恬為「秦末竇娥」。古往今來被冤殺的名將不少,天可汗李世民更不是心慈手軟之人,蒙恬的遭遇能引起這位鐵血君主的惻隱之心,可見他的重量。


除了這兩位英豪,就是陷害蒙恬的李斯也直接承認自己不如他。趙高說服李斯和他一起篡改聖旨時就這樣問過李斯:「丞相與蒙恬相比,才能、功績、謀略、取信於天下等方面孰優孰略?公子扶蘇信任的人又是誰呢?」國之重臣李斯沉吟半晌,最後只能黯然的說:「不及也」。由此可見蒙恬是能讓李斯心悅誠服的牛人,也是讓趙高無比忌憚之人。那麼蒙恬做過什麼事情令後世無限慨嘆呢?


蒙恬出身武將世家,他的祖父蒙驁是歷經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的四朝老臣,更是為秦國奪取韓國十餘座城池、趙國三十餘座城池、魏國五十餘座城池的名將。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蒙恬的軍事能力自然不差。他37歲時隨軍攻打齊國,因為破敵有功被封為內史,這是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

秦滅六國的戰爭中蒙恬並不出眾,但秦始皇對他極其信任。六國覆滅後秦始皇把目光鎖定在北部邊疆,為了邊境子民不受遊牧民族的迫害,秦始皇要把這些野蠻人都趕走,甚至是兼并他們。而被他選定執行任務的人,就是蒙恬。他給蒙恬準備的兵馬,是足足三十萬人。


蒙恬也確實沒讓領導失望,他帶領三十萬人為國戍邊,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內他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在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到陰山之間設三十四縣,第一次把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一條西起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正式問世。這些壯舉一一完成後,達到了「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效果。

這樣的成績令秦始皇很滿意,於是他把與自己的大政方針稍有不和的接班人扶蘇送過來歷練。在始皇帝心中,扶蘇與蒙恬的組合,應該可以妥妥的保住祖先基業。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虔誠祈求長生不老,卻在知天命時突然離世。無論生前多麼偉大,多麼說一不二,只要永久的閉眼,一切都是後來人說的算了。

秦始皇病逝沙丘,沒有這個無比強悍的男人鎮守,一切魑魅魍魎就都出來了,尤其是趙高。他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聯合李斯扶持胡亥繼位,接著就開始施展手段剷除異己,除了公子扶蘇,對胡亥政權威脅最大的就是手握三十萬大軍的蒙恬。公子扶蘇在接到胡亥偽造的遺照後乾脆利落抹脖子了,但是蒙恬沒有。他做出過百般努力,只是無奈都失敗了。


扶蘇自殺後蒙恬對所謂的遺詔提出質疑,他要求核實。核實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向始皇帝寫奏章求證,看看秦始皇是否真的想讓公子扶蘇自殺。另一種就是找自己的弟弟蒙毅,蒙毅是秦始皇身邊的人,若是秦始皇真的想殺扶蘇,他一定可以聽到風聲。

秦始皇已經去世,即便是寫了奏章也得不到真實的回應,那就只有聯繫弟弟蒙毅了。可就在如此關鍵時刻,蒙毅卻聯繫不上了。蒙家兩兄弟一文一武互為呼應,蒙恬領兵在外,他的弟弟蒙毅跟隨在秦始皇身邊。我們不知道蒙毅有沒有將帥之才,但他在中央工作的很好,並且深得秦始皇信任做到「上卿」的位置,上卿在春秋時期是國家高級長官,戰國則是爵位稱呼,通常授予勞苦功高的臣子或者貴族。上卿的地位相當於丞相,並且只有王侯或者皇帝青睞的人才能成為上卿。蒙毅能成為上卿,不僅有祖輩的功勞,更代表始皇帝對他的信任。


秦始皇對蒙毅信任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只要蒙毅在,李斯趙高的恩寵程度就要靠後。秦始皇外出旅行,蒙毅可以坐到秦始皇的車裡,李斯趙高沒有這個待遇。秦始皇經歷過多次暗殺還能允許蒙毅坐在車內與自己近距離接觸,尤其是蒙毅出身將門,即使沒有像父兄那樣領兵上戰場,基本的拳腳功夫一定沒有問題。秦始皇把這樣一個具有攻擊力的人毫無芥蒂的放在自己身邊,可見他對蒙毅很放心。

蒙毅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可也是這份信任改變了無數家族的命運,甚至改變了秦朝的歷史。秦始皇篤信神靈,他把自己生病的原因歸結為巡視山川時衝撞了哪位神仙,於是命令信得過的蒙毅代替自己返回會稽向山川祈禱,希望可以免除災禍。只可惜蒙毅還沒回來秦始皇就歸西了。若是蒙毅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守護在秦始皇身邊,趙高的計謀完全沒有發展空間,後面的那些事也就都不會發生。因此蒙毅是一個足以改變歷史的人物,只是在重要的歷史拐點出現時,他遺憾的缺席了,這次缺席還直接把蒙家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胡亥假傳聖旨逼迫扶蘇自殺,蒙恬認為其中有詐也求告無門。這時扶蘇已經死了,胡亥就想把蒙恬釋放為己所用,可是趙高卻執意把蒙恬殺掉,原因是多年前還是中書令的趙高犯了死罪,秦始皇命令蒙毅按照法令行事。蒙毅秉公執法後判處趙高死刑,這時秦始皇又開始顧忌趙高的才華而赦免了趙高的刑罰,並且讓他官復原職。或許秦始皇只是想給趙高一個教訓,但是卻把蒙毅坑了。這件事被趙高牢牢記在心裡,最終成了蒙恬蒙毅兩兄弟的催命符。


為了讓秦二世處死蒙恬,趙高說蒙毅曾經在先帝面前詆毀您,他們都是扶蘇的餘黨必須殺掉,於是秦二世堅定了殺死蒙氏兄弟的決心。最終蒙恬在陽周吞藥自殺,蒙毅在代郡被囚禁接著被殺。大秦帝國的兩位忠良就這樣被一個奸佞小人冤殺在牢獄中,何其悲哀,又何其淒涼。幸好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千載之後蒙毅和蒙恬受後世敬仰,而那個囂張跋扈指鹿為馬的趙高,即便才華橫溢也只能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人唾棄。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