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又是一部讓人上頭的紀錄片,說的就是你的家鄉

影視前哨 發佈 2020-01-01T01:21:09+00:00

文| 琪仔從中國西南的偏僻省份,迅速崛起為經濟增速連續多年排名全國前列的「中國數谷」,貴州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聞名中外的。


導讀:如何用幾個詞語形容貴州,想必「中國天眼」「綠色走廊」等現代化詞彙已經逐漸取代「貧窮」「落後」等刻板印象。貴州特色的風土人情和先進的大數據技術,不僅成為中國脫貧攻堅和科技進步的標杆,更吸引了來自國際社會的關注。近期上線播出的大型系列紀錄片《這,就是貴州》,首次嘗試以國際視角全方位講述貴州變化,用現代和傳統交錯的對話展現貴州的發展。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多彩貴州吧。

文 | 琪仔

從中國西南的偏僻省份,迅速崛起為經濟增速連續多年排名全國前列的「中國數谷」,貴州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聞名中外的。近期,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世紀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紀錄片《這,就是貴州》,首次以國際視角全方位聚焦貴州,以多彩的歷史文化為經,以快速崛起的經濟成就和生態建設為緯,織就出貴州飛速發展的成就網。

剛剛播出的《天人智慧》和《追夢路上》兩集紀錄片,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交疊的方式呈現了貴州的自然生態和傳承發展,也於細微處傳遞出貴州人堅韌不拔、開拓創新的精神品質。

國際視角搭配個人講述

於宏觀和微觀中呈現多彩貴州

中國的日益強大吸引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將鏡頭對準這片土地火熱的發展實際,在這之中,貴州作為中國西部崛起的典型代表,逐漸進入國際視野,受到全球關注。在越來越注重講好中國故事的今天,紀錄片《這,就是貴州》採用國際視角和貴州表達相結合的敘事方式,把貴州和貴州人的生動發展故事講得清楚且有深度。

首先從第三人視角引出情況背景和發展成就,再結合貴州人民的典型事跡給予補充和印證,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敘述形式,一方面凸顯了紀錄片真實、客觀的特質,另一方面讓涵蓋農業、飲食、服飾、醫療、建築等方方面面的成就,構築起貴州的發展版圖。

連綿的群山、幽深的峽谷、翠綠的森林、鮮紅的辣椒等,依託這些宏觀的典型景象和元素,形成了貴州獨特的地理和人文風貌:王小樓在加榜梯田講述日常勞作,總工程師紀登貴講述平塘特大橋的建設奇蹟,貴州最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昌芹講述自己通過學習竹編技藝改變命運的故事,黃彬榮在年底為家裡製作兩種調味辣醬……這些獨具貴州特色的影像表達,毫無疑問為世界了解貴州提供了一個個窗口。

宏觀講述和個人例證的交相輝映、普適性和地方性的融合兼具,使得《這,就是貴州》在吸引受眾好奇心和興趣點的同時,也能夠較大程度地降低跨文化和跨地域傳播過程中產生的文化折扣,讓貴州故事跨越民族和時空進入國際受眾的視野。從暢銷海外的老乾媽辣醬、醬香茅台酒,到聞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中國天眼,沒有出鏡的「第三人」成為了全片的引領者。《這,就是貴州》用每集22分鐘的體量,從人、自然、美食、地貌、民族融合、多元性等來描述貴州的多彩特質,向國內外觀眾展示了貴州和貴州人的風貌及未來。

解讀原生態貴州故事

提煉天人合一的民族生存智慧

「貴州,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92.5%的土地是山地……」紀錄片開頭便是對貴州地勢地貌的介紹,然而正是這樣的自然環境,孕育出貴州人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生存智慧。

由於山勢陡峭,用不了大型耕作機械設備,牛耕和人耕等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便保存下來。在層層疊疊的加榜梯田中,農民王小樓把魚和鴨放進了稻田,這個被稱之為「稻魚鴨共生系統」的生產方式,凝結著貴州人民的智慧結晶。稻田為魚和鴨的生長提供生存環境和豐富的餌料。魚和鴨在覓食中,不僅為稻田清除蟲害和雜草,還大大減少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魚和鴨的來回遊動,攪動了土壤,無形中為稻田鬆土。魚和鴨的糞便,又為稻田增加肥力。接受過西方醫學知識教育的醫生鍾晶,依舊相信從大自然中尋找藥材、熬藥治病的生存之道,和丁丁一起到萬峰林採摘草藥,醫治村民。將各類藥草熬成染汁,放入布料蠟染,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工藝品。沒有參照圖,貴州的山川之美就是布依族伍德芬繪製圖案的靈感,在她的解讀中,連接起伏的群山象徵著手牽手前進的布依族人民。

自然發酵的爽口酸湯、醬香茅台、泡椒辣醬,沒有多餘的添加調料,有的只是空氣與微生物間細膩的化學反應。溶岩美術館的設計融入了設計師何葳對自然哲理的思考——建築不應該成為環境的減分項。他就地取材,將壘石與木頭巧妙搭配,實現建築與環境的完美融合。從農業、飲食到工藝、建築,尊重自然、因勢利導的生存理念貫穿始終。

青山綠水是貴州的重要元素,「原生態」是貴州的代名詞,紀錄片中呈現的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故事,不是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而是在發揮主觀能動性適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朝著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向發展,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貴州人民在嚴酷的環境中不斷適應,將自然險峻困阻的一面轉變為貴州獨特的物質文化與財富,探索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生存模式,也造就了歷代貴州人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的民族智慧。

傳統與現代連接對話

彰顯科技助力社會發展的新姿態

過去7年間,768萬人成功脫貧,這個龐大數字的背後是貴州各個產業的努力和奮進。雖受制於自然,但是貴州人民通過信念毅力和科技助力,實現了與外部世界,乃至國際社會的接軌。過去的貧困與現在的崛起,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這,就是貴州》用一個個鮮活的發展故事,展現了貴州的新面貌和新氣象。

為了解決山區吃水難問題,老人黃大發學習水利知識,花費36年的時間引水進村。現在,村民的穀子收成高達上千斤,村莊也發生了諸多可喜的變化。因大山的阻隔無法就醫,經受喪子之痛的村婦鄧迎香無畏艱險,鑿山開路。從無到有,從過去僅能容兩三人通行到現在汽車暢行無阻,隧道的成功修建將縣城前往麻懷村的通行時間由兩個小時縮短為15分鐘。

貴州野生藥材豐富,但是受制於地理環境,公共醫療條件和技術差。具備數據共享、實時匹配等優勢的大數據技術給當地醫療衛生帶來巨大變化,協助實現醫療專家給當地老百姓遠程治病等期盼已久的民生訴求。克服漕渡河峽谷高海拔和喀斯特地貌的限制,人工挖孔樁、用特殊起重機吊起混凝土塔解決水泥泵輸難題,最終讓天塹變通途,建成世界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塔橋——平塘特大橋。

「幸福的生活不是輕輕鬆鬆來的,不是敲鑼打鼓得到的,用苦幹和實幹才能追求到幸福的生活。」鄧迎香說出的這句話,恰如其分地印證著:心懷搶抓機遇和應對挑戰的強大決心,貴州才得以創造種種脫貧奇蹟和發展壯舉。

與傳統對話,是對過去貴州貧困面貌的回望和對貴州人民精神的繼承;與現代對話,是對現在貴州崛起的呈現和未來與新時代接軌的展望。在過去與現代、傳統與現代的緊扣銜接中,紀錄片《這,就是貴州》實現了主題升華。如今,堅韌、無畏、團結成為貴州人民的精神內核,現代、高效、互聯是現代貴州的嶄新面貌。貴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依託先進科技的驅動力實現持續發展是關鍵,這也是為何每一集紀錄片的結尾,都從傳統過渡到現代,落腳在前沿科技對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回首過往,向「黔」展望,邁進未來,讓我們共同期待「明日之秀」貴州的崛起騰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