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茂唱片」,關於庾澄慶的衝出台灣、「走到外國」

愛地人 發佈 2020-01-23T06:21:08+00:00

最後,鼓手JeffPorcaro則在專輯發行的兩年後,因為猝死而離世,而TOTO樂隊此後雖然還有《I』 ll Be Over You》、《Without Your Love》和《Pamela》等經典,但卻也沒有再達到《TOTO IV》這樣的高光時刻了…

今天要講的這張唱片,是庾澄慶發行於1990的一張專輯:《改變所有的錯》。

根據唱片內頁文案的注釋,說這是庾澄慶個人的第六張專輯。但我掐指來回算了幾遍,庾澄慶在《改變所有的錯》之前,總共只發行了《傷心歌手》、《我知道我已經長大》、《錯過的愛》和《讓我一次愛個夠》四張專輯,按理《改變所有的錯》就是第五張個人專輯。把《改變所有的錯》說成是第六張個人專輯,唯一的一個合理解釋,就是「福茂唱片」把1987年的那張EP專輯《報告班長》,也當成了專輯計算。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別的可能了。

當然,既然說到了「福茂唱片」,我還是要以能夠繞一圈說話絕對不幾句話說完的做人宗旨,先來說說「福茂唱片」這個在華語樂壇比較特別的唱片公司。

在去年作為參加《中國好聲音》(2019)的媒體投票評審時,現場點評時因為怕耽誤時間,所以我並沒提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這一季的《中國好聲音》,在台上坐著的四位導師,竟然都曾經和同一家唱片公司發生過關係。

這家唱片公司,就是「福茂唱片」。

庾澄慶就不用說了,他是「福茂唱片」成立國語部後的第一位簽約歌手,一段時間裡,也是唯一的一位「福茂唱片」自家藝人。從1986年發行《傷心歌手》,到1993年發行《老實情歌》,不算《報告班長》這張EP專輯,以及1992年的英語專輯《哈林音樂電台》和1994年的《原音重現》Live專輯,庾澄慶總共在「福茂唱片」發行了七張原創國語專輯。

其他三位導師,那英是在「福茂唱片」開啟了海外的第一站,《為你朝思暮想》和《白天不懂夜的黑》,不僅讓那英成功轉型,而且奠定了她在中港台三地的天后地位。王力宏雖然把「第一次」給了博德曼(BMG),但在李亞明的慧眼識珠下,王力宏於1996年加盟「福茂唱片」之後,不僅和范曉萱一起成為了廠牌旗下的金童玉女,在事業上也逐漸高歌猛進。

至於李榮浩,他雖然和「福茂唱片」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李榮浩的第一張專輯《模特》,海外代理和首發公司,以及向台灣「金曲獎」的報名,就都是「福茂唱片」,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不過,「福茂唱片」最早並不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製作型唱片公司,它最早由張人鳳成立於1961年,是世界上最大古典音樂廠牌之一的DECCA唱片子公司,也是DECCA唱片台灣總代理。

1986年,在太子爺張耕宇接手不久後,「福茂唱片」開始成立國語部,準備簽約歌手做原創的音樂廠牌。據說,當時的簽約對象是周治平和庾澄慶,我在去年《中國好聲音》現場,也向周治平老師求證此事,他說確實如此。但最後因為經費的原因,「福茂唱片」只能簽一個歌手,所以就選擇了庾澄慶。

有意思的是,庾澄慶首張專輯《傷心歌手》的同名主打曲,倒是周治平老師的作品,從現在看來,周治平給庾澄慶寫這麼一首歌,很像是在致敬自己……的傷心。他傷心了,而庾澄慶則成了歌手。

當然,張耕宇之所以最後選擇庾澄慶,可能也與他和庾澄慶在入伍期間,同為藝工隊的隊友有關。

1992年,因為「寶麗金」唱片公司買入了60%的DECCA唱片股份,「福茂唱片」也隨之成為「寶麗金」唱片公司旗下的廠牌,「福茂唱片」的英文名,也從Linfair Magnetic Sound Ltd.改成了Decca Records Taiwan Ltd.。而LOGO更是直接用了DECCA唱片的標識,只是在最下面加了「福茂唱片」的中文標識。而這段時間,「福茂唱片」不僅成了香港「正東唱片」和「新藝寶」的台灣發行,還承擔了香港「寶麗金」公司國語部的部分職能,比如當年天后王菲的國語專輯《天空》,就是由「福茂唱片」執行製作的。

十年之後的2002年,張人鳳和張耕宇正式向當時已經收購了「寶麗金」唱片的「環球唱片」,買回了60%的公司股權,「福茂唱片」由此也回歸了獨立廠牌的身份。雖然重新設計了Logo,但品牌的英文名則再度換回了Linfair。此後,「福茂唱片」除了繼續代理DECCA的古典唱片之外,也於陸續簽約張韶涵、郭靜等歌手之後,開啟了另一個新時代,並被認為是台灣樂壇的「少女宮」。

現在,終於可以回到庾澄慶的這張《改變所有的錯》專輯了。

《改變所有的錯》這張專輯,曾經創造了台灣流行音樂的一個紀錄,因為這是台灣樂壇歷史上,第一張從錄音到製作到後期,全程在美國完成的專輯,也是第一張由海外樂手完成演奏的專輯(庾澄慶本人參與了部分貝司、鼓機、打擊樂的編程,以及《來搭乘我的心》的鍵盤演奏)。

專輯的製作人,一個是庾澄慶本人,另一個則是助理製作人Dan Ferguson。因為庾澄慶希望在音樂走向上,實行自我主導,因此Dan Ferguson的任務,更像是庾澄慶和樂手之間的一個橋樑,也是庾澄慶想要國際化但又要保持自我中間的平衡劑。而Dan Ferguson在當時,也和Boz Scaggs、Seals&Crafts及Commodores等音樂人和組合有過合作,風格上偏向於Smooth Soul、Funk、Soft Rock等元素為主,和庾澄慶的這張專輯,在音樂走向上完全一致。

當然,《改變所有的錯》這張專輯最大牌的,還要說是三位樂手,他們分別是貝司手Mike Porcaro、鼓手Jeff Porcoro,以及吉他手Steve Lukather,而他們也都是TOTO樂隊的成員。

說起TOTO樂隊,不得不提到他們的《TOTO IV》專輯,也正是這張專輯,讓他們在第25屆「格萊美」獎上,獲得了包括「年度製作」和「年度唱片」在內的六項大獎,成為了當年的最大贏家。而也就是在第二年,Michael Jackson憑藉《Thriller》專輯,拿下了「格萊美」的七個大獎。從這個角度對比,也可以看到當時TOTO樂隊在美國的地位。

要以最簡潔的方式介紹TOTO樂隊,那就是他們是一支由專業棚蟲組成的樂隊,而風格也是當時美國主流聽眾喜歡的主旋律,比如Funk、Soft Rock、Smooth Soul,以及白人靈魂樂之類,而因為TOTO樂隊成員的職業背景,在技術層面的精緻、細膩,也是他們最大的特點。

不過,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可能正是因為TOTO樂隊棚蟲的屬性,所以音樂里總是少了那種火氣、甚至邪氣。整張專輯的技術、音色和錄音,當然以那個時代的標準來講,都無可挑剔,但講真也確實沒有特別亮眼的地方,主要還是因為匠氣太足而靈氣不夠。

即使是Steve Lukather給《是誰在改變》和《傳說中的他》彈的兩段吉他Solo,其實也很中規中矩,可能從音樂專業的技術和精度上,確實超過當時台灣本土的樂手不少,但還是缺少一些與眾不同的想像力。而音樂,最終還是拼的想像力。

與此同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庾澄慶主導製作方向的緣故,這張專輯的一些作品,在編曲思路上,和一年前的《讓我一次愛個夠》,還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比如《快樂是個什麼東西》的前段,就和《無法忍受》差不多意思,而《來搭乘我的心》和《飛翔城市》里,那種用鍵盤加鼓點來營造飛機航行的效果,也是異曲同工、如出一轍。

庾澄慶作為主導製作人,最終也讓TOTO樂隊的存在,確實更多是一支伴奏樂隊,而《改變所有的錯》整張專輯,因此也保留了哈林創作的原味,所以聽起來依然還是一張很台灣又很哈林的唱片,作品旋律的好聽,依然主宰了整張專輯的質量,而製作上,我甚至都覺得未必有《讓我一次愛個夠》那麼好。

但這張專輯最有意思的,反倒是和聲。因為全程是在美國錄音,除了庾澄慶之外,所有的幕後團隊都是美國當地的專業人士,所以《改變所有的錯》整張專輯的和聲,也就由Amy Phiben、Paula Salvatore、Jeanna Sless和Cathy Coone四位老外完成。

說實話,聽這張專輯好多年,如果不是後來買到正版專輯看內頁,完全不敢想像《那一個心痛的夜晚》、《多一點點愛》和《不要拔掉我的插頭》里字正腔圓的中文和聲,竟然都是來自四位不會說中文的外國和聲歌手。這其中,要是仔細聽,也只有《傳說中的他》,相對發音不太標準。當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個程度,也是因為庾澄慶在錄音的過程中,提前用羅馬拼音標註發音給和聲歌手有關。

專輯的作品,還是庾式情歌加哈林式的節奏型音樂。主打曲《改變所有的錯》是專輯流傳最廣的歌曲,最早在東廣的上錄音萬花筒聽到這首歌,一直以為唱的是「改變所有的錯,讓我走到外國」,沒想到這張專輯還真是一張「走到外國」錄的專輯。

而《快樂是個什麼東西》這首歌曲,我總覺得是後來「頂尖拍檔」那首名作《快樂Song》的一個起源,雖然後者是李正帆的作曲,但編曲結構應該是借鑑了《快樂是個什麼東西》。至於《不要拔掉我的插頭》這首歌,雖然歌詞非常簡單,卻是出自李格弟之手。不過總體來講,《改變所有的錯》整張專輯在文字部分,並沒有超過上張專輯《讓我一次愛個夠》。

最後,鼓手Jeff Porcaro則在專輯發行的兩年後,因為猝死而離世,而TOTO樂隊此後雖然還有《I』 ll Be Over You》、《Without Your Love》和《Pamela》等經典,但卻也沒有再達到《TOTO IV》這樣的高光時刻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