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散國,雄踞大散關,與多姓氏通婚,結局成謎

堰風來襲 發佈 2020-01-23T06:40:25+00:00

但也有不同說法,根據傳世散氏銅器「散伯作夨姬寶簋」,銘文中有「夨姬」,當是散國嫁往夨國的姬姓女子,那麼散國當為姬姓,並非散宜生之封國。

散氏可能脫胎於散宜氏,散宜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夏朝時就已形成。史書記載商湯滅夏曾得到散宜氏部族的支持,商湯建立商朝後還與散宜氏聯姻,因此,散宜氏在商朝的地位極高。商末時,散宜氏國出了個叫散宜生的人,與周部族交往過甚,後成為周文王的好友(文王四友之一)。文王被紂王囚禁時,就是散宜生等人設法營救的。西周時期出現的散國或跟這支以散宜生為首的家族有關。但也有不同說法,根據傳世散氏銅器「散伯作夨姬寶簋」,銘文中有「夨姬」,當是散國嫁往夨國的姬姓女子,那麼散國當為姬姓,並非散宜生之封國。不過《三代金文集成》又有散氏銅器「散姬鼎」,銘文云:「散姬作尊鼎。」這是散國的一個女子所造的鼎,為誰而作,不得知,此女若是其它姬姓之國嫁到散國的女子,那麼散國就不會是姬姓了。無論散國為姬姓或別姓,此散國來源於先周散宜氏國應該不會有誤。



散國的地理位置在今陝西寶雞市秦嶺北麓大散嶺一帶,因秦嶺山勢在此有所中斷,與自西而來的隴山之間形成一隘,便在此設下一關,取名大散關。大散關進可攻,退可守,是春秋戰國時期極為重要的軍事據點,為關中四關之一。有一個成語叫「暗渡陳倉」,三十六計之一,秦末楚漢爭霸期間,韓信故意明修棧道以迷惑對方,暗中卻繞道偷襲陳倉,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大經典案例。這裡所說的陳倉古道就在大散關的西南方向。



「散」的甲骨文由「樹」和「攴」組成,據說「散」字來歷跟遠古族人細析一種麻類植物纖維有關。古人用植物纖維來製作麻縷,一種較為粗糙的布料,《詩經·葛覃》詳細介紹了如何取材、浸泡、蒸煮、敲打、分離、織麻到製成衣物的全過程。據說「散」字甲骨文的「樹」指得是「枲麻」,「攴」是持棒正在擊打的手,「散」是一副記錄遠古族人制麻的熱鬧場景。因細析枲麻莖皮時會有落下來的細屑,隨風灑落,故「散」有散開、分離等意思。散氏起源較早,可見這種提煉製麻技術早已盛行。散氏部族很有可能是一個擅長煉麻織麻的部族。

西周散國不見史載,但相關散氏的傳世銅器卻有不少,梳理這些銅器銘文,讓我們對西周散國可以有個大概了解。與散國有關的一件最重要的銅器要數出土於清初的周厲王時期的「散氏盤」(又名「夨人盤」), 長達357字的銘文詳細記載了散國與夨國(今陝西周至縣一帶)之間的一場因戰爭引起的賠償糾紛。夨國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與散國汧(qiān)河為界,一衣帶水,國力比散國強大。根據銘文,夨國可能侵犯了散國領地,遭到散氏同盟國的抵制,夨國被迫與散國簽訂和約,重新劃分兩國國界以及舉行盟誓,約定永不侵犯的全過程。從銘文看,這次簽約儀式非常隆重,雙方都有重要人物參與,甚至還請來了周王室的人共同見證。



雖說散夨兩國時有矛盾,但出土銅器證明,兩國也有過姻盟。「散伯作夨姬寶簋」有銘文:「散白乍夨姬寶,萬年永用。」這是散伯為即將嫁往夨國的女兒夨姬所作寶簋。相關散氏銅器還有「散季簋」、「散伯簋」、「散伯車父鼎」等等。綜合銅器銘文,散國與姜姓聯姻頗多。而「散伯車父鼎」銘文記錄了散伯為妻子姞姓女子所作器物,可知散國與姞姓之國也有通婚史。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散國最終結局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它在西周時是一個重要的存在,險據大散關,替王室鎮守西疆,在西周史上有過不可忽略的一筆。散國之後有散姓,是後世散姓的由來。

文/堰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