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燕麥」走上城市餐桌——同煤集團朔煤古城食品公司扶貧記

同煤之聲 發佈 2020-01-23T05:53:41+00:00

這個村地處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下喇叭鄉,崗坡起伏,難留住水,傳統上種小麥、玉米、莜麵,但「十年九旱,一旱就絕收」,祖祖輩輩與牛羊共飲一窪雨水。

水果堅果燕麥片、燕麥巧克力、燕麥麩皮……65歲的張有龍從來沒想過,他家那幾畝「十年九旱」的荒崗地能種「時下流行的高級燕麥」,還能走出家門,出現在上海、北京的大型連鎖超市。更沒有想到,自己年過六旬、身體不好,家庭收入還能翻幾番,甩掉了多年的貧困戶帽子。

  而這些變化,要從三年前說起。

  織女泉村的貧困看上去似乎理所當然。這個村地處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下喇叭鄉,崗坡起伏,難留住水,傳統上種小麥、玉米、莜麵,但「十年九旱,一旱就絕收」,祖祖輩輩與牛羊共飲一窪雨水。又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到縣城近百里地,農產品難進難出。成本高、產出低,很多土地常年撂荒。

  2013年,同煤集團朔州煤電公司成立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怎麼扶?「我們多次調研認為,朔州市山陰縣一帶位於北緯39℃,有種植小雜糧的悠久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研發檢驗部副部長王建新介紹,公司地處於晉北小雜糧主產區和傳統種植區,以燕麥為代表的小雜糧是該區域的優勢農業資源之一,將其轉化為產品優勢,開展加工業,就能獲取比較高的經濟效益。

  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在山陰縣下喇叭鄉織女泉村等5個貧困村建設標準基地8700畝,有機種植基地6000畝,惠及三百多戶農戶,其中包括下喇叭鄉、玉井鎮、吳馬營鄉三個輻射單元。他們先是對這些荒崗「閒地」進行深耕翻犁、鬆散土壤,然後設置獨立基地,統一育種,採取「公司+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的模式,並設定保護價,實行對基地範圍原糧產出進行兜底收購的扶貧機制,在吸引更多的貧困農戶參與合作的同時,也從源頭確保了燕麥「產得優」。

  不僅優先吸收貧困戶勞動力前來公司務工,同時通過燕麥標準化種植管理現場免費培訓,開展專題講座、技術指導,幫助村民掌握生產技術,「單單滲水地膜穴耕這一項技術就讓單柱平均增產1.2倍,產量增高了,農戶的積極性也會更高。一系列技術幫扶措施在為農民增收的同時也為公司優質原料的供應提供了保障,可以說是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王建新說。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產品,剩下的就是如何提高附加值,讓燕麥賣出好價錢,給農民增收入?「我們公司以年加工5萬噸燕麥及小雜糧的標準建設,關鍵設備全部從瑞士布勒公司進口,可以通過二次蒸煮使產品的口感、色澤達到更高層次。生產工藝流程實行封閉無菌加工,最大限度鎖住營養成分,生產過程實現『零』添加。壓片設備厚度可以任意調換,能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我們的目標就是從質量上確保燕麥『吃得香』。」生產部長魏煜介紹道。「去年,我們還與北京中醫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藥食同源』功能性雜糧新產品,充分滿足消費者對雜糧『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營養』的需求。」

  在大家的各種努力下,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上市銷售的「醇膳」燕麥片取得了國家質量安全QS認證,為了儘快打開銷路,公司積極推廣醇膳燕麥品牌形象,參加了上海國際餐飲經營博覽會、成都糖酒會展,將醇膳燕麥片作為中高端有機食品上架銷售,還在2017年入駐天貓商城,開設了醇膳旗艦店,採用「網際網路+糧食」行動,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燕麥「賣得好」的已經逐步形成。

  「堅持幫扶措施與項目雙精準,堅持產業扶貧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實踐證明,我們同煤集團採取的措施,不僅帶動農戶穩定增收,也避免了土地拋荒浪費,保護了生態,實現了綠色發展。」同煤集團產業扶貧辦公室主任邸礦生介紹。

  「這麼多人來幫扶,我們自己也得認真干!」張有龍說,老伴經常早出晚歸去燕麥田裡幫助拔草、插秧,他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就在家養些雞、鴨。2019年,汪金龍家依靠燕麥增收40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他與老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比過去翻了幾番,實現脫貧。

  地還是那塊地,雜糧還是那些雜糧,村裡那些莊稼「老把式」硬是靠著扶貧扶起來的志氣和智慧,趟出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找准了致貧的「病根」,同煤集團產業扶貧項目讓貧困村村民們有了幹勁,收入有了保障,生活有了方向,盡銳出戰,同煤集團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新路子。(文/吳玲 洪浪 責編/溫劍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