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3日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逝世

文史公 發佈 2021-09-18T20:17:08+00:00

文史公曰:世界級的,偉大的攝影大師;「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他畢生手持照相機走遍全世界,他的攝影作品見證了20世紀所有的重大事件,從西班牙內戰到德國占領法國、印度的分裂、中國文化大革命、1968年法國學生的起義。

文史公曰:世界級的,偉大的攝影大師;「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他畢生手持照相機走遍全世界,他的攝影作品見證了20世紀所有的重大事件,從西班牙內戰到德國占領法國、印度的分裂、中國文化大革命、1968年法國學生的起義。他創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和時間最長的攝影機構,他的「瞬間美學」理論堪稱影響了全球的媒體和影像。

布列松將眼睛、精神、心靈聚在同一瞄準線上,面對飛逝的現實,在剎那間辨認一個事實,同時以視覺所見形象的精準組合紀實抓拍這個事實,產生了大量的不可重複的傑作,使攝影徹底擺脫了繪畫的陰影,捍衛了攝影的本質屬性和攝影的純粹性。

他說:「在拍攝的時候,我總是閉著一隻眼睛,我用這隻眼睛觀察自己的心靈;我又總是睜著一隻眼睛,我用這隻眼睛觀察整個世界。」

他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美學觀念,特指通過抓拍手段,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並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

這種抓拍的攝影思想同時也被與布列松同時代的德國攝影家愛瑞克・薩洛蒙博士、英國攝影家比爾・布蘭特、匈牙利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等攝影名家所推崇,並成為新聞攝影最有效的手段。

在長期的攝影實踐中,他鍛鍊出了一雙極其敏銳的眼睛,以至於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帶有信手拈來的風格,但卻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構協調的作品。在攝影構圖方面,布列松有許多精闢的見解。

1952年,他在《決定性的瞬間》—文中指出:

一幅照片,要把題材儘量強烈地表達出來的話,必須嚴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間的聯繫。攝影隱含有辨識功能,就是把真實事物世界的節奏辨識出來。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現實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體,聚焦其上。

正如對繪畫作品一樣,對待攝影作品,我們也是將它當作整體來觀看和感受的,而這個整體,我們只須一瞥便可把握。在攝影作品中,構圖實際上就是眼睛所見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時組合和有機組織的結果。由於內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構圖是不可能事後補上的,不可能作為一種補貼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後設想。換句話說,構圖必須具有必然性。

攝影具有新的可塑性,就是主體運動時瞬間出現的線條所形成的。我們配合著運動而進行拍攝,,在運動的過程中,會有特別的時刻,當這一瞬間出現時,動態進行中的各項因素都處於平衡狀態。攝影的任務,就是要抓住這一瞬間,將其中的平衡狀態把穩,並凝結動態的進行。

布勒松認為攝影家的眼睛,永遠都在評估出現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須移動1毫米的幾分之一,便可以把線條吻合起來。他只須稍微屈膝,便可以將透視改變。把照相機放置在離主體近一些或遠一些,他便可以刻畫出某一細節——這細節,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賓奪主。然而,對照片進行構圖所需的時間,幾乎是跟按動快門的時間一樣的短,因為兩者同是條件反射而已。

布勒松是十分反對對拍攝好的照片進行任何剪裁的。對一幅好照片進行剪裁,那就無疑等於將正確的比例關係抹殺掉。況且,構圖差的照片,能夠通過暗室放大機將其剪裁而改為成功的例子,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樣一來,當時視覺上的完整結合已不復存在了。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於法國巴黎附近的香特魯小鎮。家中從事紡織品編織業。

他兒童時代即酷愛美術。

1922年至1928年,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學學習期間開始學習攝影,並結識了一些攝影家,為他們的作品所傾倒,從此產生了獻身攝影藝術的信念。

1928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與文學。

1930年,22歲的布列松應召入伍。

1931年退伍之後,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當時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象牙海岸。

布列松真正從事攝影活動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1931年,22歲的布列松在非洲象牙海岸,在那裡買了一架相機進行拍攝。布列松在象牙海岸以打獵為生,他獵殺野豬和羚羊,然後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準備,等待,等待,等待,最後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

一年以後,當他正要回國時,才發現鏡頭已經發霉,所拍照片全部報廢。後來他買了一台萊卡相機,從此這架相機成了他一生的旅伴。

從非洲回國後,布列松參加了當時的超現實主義小組從事攝影活動。

1932年,他第一次在美國紐約,然後又在西班牙馬德里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1934年,布列松結識了波蘭攝影師西莫爾,然後通過西莫爾認識了羅伯特·卡帕,後來三個人成為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創辦人。

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仍然從事攝影工作。

1935年在美國同保爾·斯特朗從事電影拍攝工作。

1936年至1939年之間,布列松為讓·雷諾,阿雅克,貝克爾和安德烈·茲沃波達當助手,拍攝了影片《生活屬於我們》、《鄉村一部分》和《火的規律》以及紀錄片《生命的勝利》。

1940年,布列松被德國當局逮捕,經過兩次試逃,終於成功。

越獄後,他在1943年參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員的秘密活動。此間,他還拍攝了許多藝術家、畫家和作家(如馬蒂斯、博納爾、布拉克、克洛代爾等人)的肖像。

1944年至1945年期間,他參加了一個攝影團組,專門拍攝德軍占領下的法國,他以攝影為手段,揭露法西斯的罪行。他還拍攝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記敘了法國人民的歡樂時刻。

1946年,布列松在美國度過了一年多的時光,協助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組織了一個攝影展覽。

1947年,布列松與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奇姆,以及喬治·羅傑等人一起創辦了「馬格南」圖片通訊社,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幾個同類組織之一。布勒松1966年脫離該社,經他本人同意,仍由該社保存和經營他的底片。

馬格南圖片社分別在美國紐約和法國巴黎建立了總部,該圖片社的圖片大量刊載在美國主要的圖片雜誌《生活》以及《時代》、《新聞周刊》、《紐約時報》等。"馬格南攝影師"這個稱號是攝影師們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攝影團體",是個"神聖的群體"。

1948年至1950年期間,布列松在東方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度過了三年。在中國居住的一年中,有6個月是在國民政府,6個月是在新中國誕生之初。這期間他抓拍的上海搶購黃金風潮等照片忠實記錄了中國歷史的變遷,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

1952年出版《決定性瞬間》,這是第一本攝影著作,後來成為布氏攝影方法的同義詞。書中,他定義攝影為"在幾分之一秒內將一個事件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記錄下來,並將它們帶到生活中去……"

《決定性瞬間》收錄了他本人選擇 的600張圖片,其中包括了他在繪畫、電影攝影、個人生活方面的圖片,其中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02年。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回到歐洲工作。

1954年,他作為東西方集團關係解凍後被蘇聯接納的第一 個攝影家訪問了蘇聯。

1955年,布列松在巴黎羅浮宮美術館舉辦了大型個人影展,這在巴黎是空前的舉動。

1957年,由日本每日新聞社主辦的布列松個人影展在日本開幕。

1958年至1959年,正值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大慶之際,布列松應中國邀請曾訪華3個月。

1960年,布列松去古巴訪問並進行攝影報導,後回到闊別30年的墨西哥逗留了4個月,又去加拿大住了一段時間。

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列松用了一年時間,準備他的攝影作品展覽。該展覽於1970年在法國巴黎大宮殿展出,盛況空前。

1973年以後,布列松重操畫筆,但有時也拍攝一些攝影作品。

1980年夏,布列松正式退出攝影界。他一生從事攝影半個多世紀,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拍攝了大量精彩照片。但是,他從來不允許別人拍攝他本人的照片,他的意願似乎是,永遠躲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描繪和刻畫芸芸眾生。

出版有《決定性瞬間》、《歐洲人》、《兩個中國》、《巴黎島》等作品集。

2004年8月2日逝世於法國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歲。

法國總統席哈克在獲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後悲痛地說:"法國失去了一位天才攝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師、他是20世紀最具天賦並深受世人尊敬的藝術家之一。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3日),生於法國塞納-馬恩省。法國攝影師。

#歷史上的今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