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縣率先頒發寧夏林權不動產「第一證」!林地像房產一樣擁有70年不動產權

寧夏新聞網 發佈 2021-09-18T20:12:29+00:00

9月18日,在彭陽縣草廟鄉米塬村,彭陽縣率先在寧夏頒發林權不動產第一證。山林地不動產「首證」頒發,標誌著寧夏在山林權改革方面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山林資源經營從集體轉向千家萬戶,延伸至市場主體,農戶與市場主體同等依法享有對山林地的使用、收益、流轉及抵押、擔保等權利,使林業成為有錢賺、有奔頭、有希望的產業夢想成為現實。

  9月18日,在彭陽縣草廟鄉米塬村,彭陽縣率先在寧夏頒發林權不動產第一證。當天,米忠、姚順華等19名村民,領到蓋有「彭陽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專用章」紅色印章的林權不動產權證書。自此,他們的林地像房產一樣擁有了70年不變的不動產權。

  山林地不動產「首證」頒發,標誌著寧夏在山林權改革方面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山林資源經營從集體轉向千家萬戶,延伸至市場主體,農戶與市場主體同等依法享有對山林地的使用、收益、流轉及抵押、擔保等權利,使林業成為有錢賺、有奔頭、有希望的產業夢想成為現實。

  「林權不動產證賦予林地經營權抵押融資等權能,農戶等經營主體通過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經營權作價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分配方式參與山林權流轉,推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彭陽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袁仁介紹。

  山林權改革是加快植綠增綠護綠步伐,促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是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生態經濟發展的關鍵之舉。

  近年來,寧夏開展了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生態脆弱地區林權改革之路,積累了一定的集體林業改革發展經驗。

  今年,寧夏總結歷年改革經驗,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全面推行山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以放開放活、增值增效、植綠增綠為核心,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理順經營管理體制機制,盤活林地林木資源。

  彭陽縣作為寧夏山林權改革重點縣,按照「確權、賦能、增效、增綠、護綠」的「十字方針」,結合實際,積極創新、大膽探索,確立了「333」改革思路,建立了「115」工作機制,完成51.48萬畝山林地資源界定,以及3個試點村集體林地確權頒不動產證,實施國家儲備林、「碳匯交易」項目,為寧夏深化山林權改革蹚出了路子。

  「建縣38年來,彭陽縣幹部群眾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改土治水、植樹造林,將苦楚貧瘠的黃土溝壑打造為百萬畝生態福地,為推進山林權改革夯實了基礎。」彭陽縣政府主要領導說,多年來彭陽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150萬畝林草產業為農戶開闢了致富新路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此次頒發林權不動產第一證為推進山林權改革注入了新動能。

  「曾經的退耕地已成了林地,長滿了桃樹、杏樹,靠撿拾杏仁、桃核,一年多收入一兩萬元。」村民姚順華說,林地成為不動產後,他打算把自家的林地出租給集體,讓能人來經營。米塬村有山林地1222畝,涉及農戶800多戶。該村黨支部書記米克垠介紹,村上決定通過流轉的方式,把承包戶手中的分散林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用來發展林下養殖、種植產業,做到增綠與增收雙贏。

  與此同時,彭陽縣藉助百萬畝林地,積極開闢「碳匯交易」渠道,與廣州綠石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把儲備的盈餘碳推上國家平台進行交易,通過出售林木碳匯,讓群眾得實惠。

  「彭陽縣緊抓山林權改革機遇,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為推動山林資源生態價值轉化增值、生態效益優化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蹚出了路子。」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有關領導說。(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 文/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