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南唐:先主李昪的傳奇一生

小馬大世界 發佈 2020-01-02T21:00:36+00:00

公元937年,李昪建立南唐,這是一個偏安於淮河以南地區的政權。南唐三十九年國運中共傳遞三世、歷經一帝二主,分別為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以及後主李煜。

公元937年,李昪(字音同便)建立南唐,這是一個偏安於淮河以南地區的政權。南唐三十九年國運中共傳遞三世、歷經一帝二主,分別為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以及後主李煜。其國都先為江寧(即今南京),後又遷至洪州(今南昌)。雖於五代十國之中,南唐的版圖曾是最大,但其國力卻在長時間裡處在一個較弱的位置。

李昪的一生極富傳奇。六歲時其父便失蹤在戰亂中,後不久其母親也去世了。成為孤兒李昪並未就此流離一生,反而意外為南吳國大將徐溫所收養,不過他因此而被改叫做徐知誥,這也是他使用了半生的名字。據史書記載,成年後的李昪身長七尺,方額隆準,修上短下,聲如洪鐘,喜好讀書,善於騎射。

隨著其養父徐溫的不斷擢升,李昪的官職也一步步升了上來,當然這也離不開其自身的才能與努力。912年,他因戰功升任昇州刺史,後遷任潤州團練使。徐溫當了丞相後,他也升起任了左僕射。那時南吳的軍政大權盡在徐溫及其養子李昪二人手中,甚至期間楊隆演及楊溥父子於南吳稱王稱帝,全是徐溫等人為日後自己稱帝作的準備。

畢竟不是親父子,徐溫對李昪的扶持與任用還是有所保留的。公元927年,徐溫就派其,子、親生兒子徐知詢到廣陵取代了李昪執掌南吳朝政。不久徐溫病死,徐知詢也曾多次與李昪爭奪控制權。但因失去了徐溫的壓制,最終自然是李昪取得了勝利。後來在出鎮金陵時,李昪被封為東海郡王,不過估計其中自導自演的成分居多。

公元935年,不僅被加封為太師、大元帥等職,李昪還被封為了齊王。其封地為昇州、潤州等,足有十州之多。自此李昪更牢牢掌控了南吳的朝政大權。次年,他在開設大元帥府時,甚至有閩國、南漢等國派出使者前來勸其稱帝。終是於公元937年,李昪在接受了楊溥的禪讓後正式稱帝,並改國號為齊。

兩年後,李昪改回了李姓,並自名為昪。因自稱是李唐皇族後裔,為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他又將國號改成了唐。就此後人所說的南唐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在位早期,李昪尚能做到勤於政事,虛心納諫、變革舊法之下,還頗顯賢明。而且稱帝後的李昪並沒有開疆拓土的打算,而是一心想著守住自南吳承襲而得的國土。

固守舊土而不思開拓,其手下有大臣稱他被大臣為「田舍翁」。公元942年,吳越遭受嚴重的天災。南唐群臣紛紛勸李昪趁虛而入、攻滅吳越,但他卻拒絕了。在他看來,南唐的百姓百業待興,此時更加需要休養生息,而非戰亂紛爭。因此李昪不僅沒有趁機發兵攻伐吳越,反而還派出使者攜帶禮物前去慰問災民。

​在看到連年征戰迫使許多中原百姓流離到江南一帶後,李昪不僅對這些難民進行了妥善的安置,而且還大力推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經過多年的弭兵休戰,以及同鄰國吳越的和洽,南唐境內的百姓過得還算安寧,其國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這使得當時的南唐一度成為五代十國中的強者之一。

然而到了晚年,李昪卻篤信起了道術。他常常吞食一些丹藥,導致其性情變得十分暴躁且極易發怒。最終因為長期吞食丹藥,李昪中毒甚深而背上生瘡。公元943年二月,五十六歲的李昪因病情惡化不治而亡,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