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真實的張皇后其實很賢惠,被後世稱為「女中堯舜」

文史磚家 發佈 2020-01-23T08:24:58+00:00

張氏在《大明風華》中被塑造成女強人形象​張氏本名不詳,河南永城人,指揮使張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嫁給時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

文/格瓦拉同志

在歷史熱播大劇《大明風華》中,「女一號」孫若微的婆婆張妍,被塑造成一位豪爽潑辣、言詞犀利的女強人形象。其實,張妍的歷史原型,正是誠孝皇后張氏,不過她的真實形象卻跟影視劇大相逕庭。那麼,張皇后究竟是一位怎樣傳奇的女性?她的歷史形象如何?

​張氏本名不詳,河南永城人,指揮使張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嫁給時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燕王朱棣篡奪皇位後,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氏則被晉升為太子妃。根據正史記載來分析,張氏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不僅為人孝順、識大體,而且很會揣摩公婆的心思,侍奉明成祖、徐皇后時每每周到備至,因此深得他們的歡心。

朱高熾雖有賢君明主之相,但由於他身材肥碩、不善騎射,加之腿部有殘疾,因此明成祖很不喜歡他,數度有被兩個弟弟取代的危險。好在,徐皇后極力維護長子,而明成祖也因為喜歡兒媳婦張氏、孫兒朱瞻基,所以最終沒有將易儲之事付諸實施(「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見《明史·卷一百十三》)。

​朱高熾在位期間,日夜操勞政事,張氏則以皇后身份在他身邊幫忙,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由此讓明仁宗受益匪淺。根據正史記載,張皇后為人恭謹沉靜、老實本分,從不主動介入朝政,也從未有過為家族謀私利的舉動,堪稱一代賢后。所以,《大明風華》對她形象的塑造,根本不符合歷史。

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張皇后上面有兩位兄長,其中長兄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二哥張升官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均為正一品大員。雖然張昶、張升身居高位,但兩人都以淳厚謹慎、老實本分著稱,既沒有干涉朝政的舉動,也沒有通過妹妹謀求私利。所以,《大明風華》中張氏的弟弟行事跋扈,乃至最終被朱高熾所殺的橋段,純屬子虛烏有。

​在張皇后的襄助下,明仁宗革除成祖朝的多項弊政,由此深受朝野的愛戴。可惜天不假年,明仁宗在位僅9個月便駕崩,時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丈夫亡故後,張皇后來不及擦乾眼淚,便扶立長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不僅遵照母親的教導悉心治國,而且侍母至孝,凡是四方有所進獻,一定要先奉送給太后。因此,張太后母子之間關係和睦,堪稱皇室典範。

可惜明宣宗是個「短命鬼」,在位僅10年時間便駕崩,終年38歲,時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由於太子朱祁鎮年方9歲,所以宮中開始訛傳太后將扶立愛子襄王朱瞻墡為帝(張氏共生有3子1女,即明宣宗朱瞻基、越靖王朱瞻墉、襄憲王朱瞻墡和嘉興公主)。張太后聽到流言後,馬上召集群臣到乾清宮,並親手扶立孫兒朱祁鎮為帝,使得流言不攻自破。

​雖然明英宗如願以償地登上皇位,但由於他年紀的確太小,根本無法治國理政,所以部分大臣提出建議,希望張氏能夠垂簾聽政,幫助幼主「掌舵」。但是當奏請傳遞上去後,張氏卻以「有違祖制」為由,予以斷然拒絕(「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引文同上)。

然而偌大的帝國,不能沒有主事之人,所以張氏思慮再三,便任命重臣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五人為輔政大臣,共同參決軍國重事。除此之外,張氏還極力防範、壓制宦官集團(尤其是針對大宦官王振),禁止他們干涉朝政,侵奪輔政大臣們的權力。因此,在楊士奇等人的精心治理下,明英宗初年的國勢得到進一步提升,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張氏精心呵護、教導著孫兒,力所能及地清除所有威脅帝國穩定的因素,為此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油盡燈枯的張氏再也無法幫助孫兒,在留下言辭懇切的遺詔後,便撒手人寰。這個經歷過恁多艱難險阻,在後位上坐了18年時間的傳奇女性,就此走完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張氏去世的消息傳出後,舉國為之悲戚,由此可見她何其深得民心。

張氏去世後,諡號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與明仁宗合葬於獻陵,並附祭於太廟,可謂備極榮哀。縱觀誠孝張皇后的一生,曾輔佐丈夫、兒子開創盛世,又幫年幼的孫兒坐穩皇位,如此功績赫赫,難怪乎被史學家稱頌為「女中堯舜」。

史料來源:《明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