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里結婚,圖的就是喜慶,「人不鬧鬼鬧」鬧鬧才吉利

大河鄉土 發佈 2020-01-22T21:36:02+00:00

在山西南部的大部分農村,臨近春節,很多人會選擇在臘月結婚,寓意新年新氣象,喜上加喜。同時,外地工作的親朋也都回鄉過年,人多顯得人氣旺,辦喜事講究的就是熱熱鬧鬧。2020年1月21日,臘月二十七,中條山下的一個村莊裡,一戶人家正在為嫁閨女忙碌著,後院裡冒著蒸氣的大鍋蒸著宴請賓客的各種菜品。

上午10時左右,村子的巷道上,一支迎親的隊伍由遠及近慢慢走來,打頭的幾個人舉著紅色的旗子,緊跟其後的是穿著紅色衣服的女子鑼鼓隊,她們演奏著歡快的樂曲,將聲響響遍全村。據了解,迎親的隊伍進村前,要下車在村巷中步行,而在村子裡穿行的路線是提前規劃好的,儘可能多的被村裡人看到,接收更多的祝福。

當地嫁女有很多風俗,比如新郎接親時要拿兩面鏡子,這寓意著把一切壞東西都反射出去,將來小兩口的日子裡沒有疾病、貧窮這些困擾生活的問題,也包含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新郎一起迎親的人,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全人」。所謂「全人」,就是夫妻恩愛、兒女雙全、父母健在的人,跟著「全人」迎親,意味著新人們可以沾沾他們的福氣,婚後像他們一樣把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圖為新郎手中的鏡子。

在村子裡穿行完畢,迎親的隊伍到達新娘家門前。此時,女子鑼鼓隊要進行一番精彩表演,把樂隊的絕活拿出來,把結婚的氣氛渲染到最高點。表演到精彩處,圍觀的親朋好友和村民們會大聲叫好,一曲結束後再來一曲。鑼鼓隊用這樣的形式告訴家中的新娘及親戚們:做好準備,我們來接你了!圖為村民們在新娘家門口圍觀鑼鼓隊表演。

鑼鼓隊表演結束,新郎的小夥伴們就要開始「叫門」。「我們這地方有堵門的習俗,新郎想進門接走新娘,必須拿紅包才行。這時候新娘會派出自己的閨蜜們,與新郎同行的小夥伴們討價還價,談到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紅包價格,就可以放行了。」一位接親的男子介紹說。圖為進入閨房前,新郎的小夥伴在和房間內的伴娘隔著窗戶商談紅包價格。

叫開閨房的門後,新郎除了要給新娘戴花、穿鞋,還要單膝跪地,將坐在床上的新娘「接」到地上。此時,新娘會親手給新郎剝一個雞蛋,讓新郎吃下去,寓意早生貴子。做完這一切,新郎會在娘家人的引領下,來到家中客廳,給他和伴郎各自端上一碗包著酸甜苦辣等各種餡料的餛飩。餛飩的發音在當地話中有完整的意思,吃完餛飩後,所有接親的人就要坐上宴席吃飯。圖為新娘手中的雞蛋。

吃完宴席,在主事人的一聲吆喝下,新郎帶著新娘走出閨房,拜別新娘的父母長輩。這時候,新娘的父母長輩們會送上祝福和紅包,說上一些吉利的話。新娘的母親會擁抱新娘,母女離別,往往是婚禮最感人的瞬間。從新娘家出來後,新郎披著紅色綢帶,新娘拿著紅色捧花,在村子中步行,這是給新娘一點時間,讓她和自己生活的村子做一個告別。圖為新郎和新娘走在村中的巷道里。

在當地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風俗,就是送別新娘時,娘家要準備一些用紅繩捆綁的穀草。「一般是有幾個親叔叔就準備幾把,點燃後,每個叔叔各拿上一把跟在送親的隊伍後面,一直把隊伍送出村子,這樣做是為了辟邪,因為牛鬼蛇神等不好的東西都怕火。」一位老人說。圖為新娘的一位叔叔在爐子裡點燃紅繩捆綁的穀草。

圖為在接親的隊伍後面,新娘的叔叔們拿著穀草棒護送。有著身強力壯的親叔叔們的護送,加上穀草的庇佑,新娘離開父母家踏上了屬於自己的新征程,帶著對新生活的嚮往和憧憬,翻開人生新的一頁。

接親隊伍經過的路上,凡是有石頭的地方,上面都要壓一張紅紙,據說這也是辟邪驅煞。婚禮中的辟邪之說,源於中國幾千年的婚嫁習俗。大喜之時,最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影響新人的一生,所以要用象徵辟邪的紅色壓一壓。這裡的婚禮還有一個講究就是鬧,有說法是「人不鬧鬼鬧」,所以堵門、要紅包、鬧洞房也是由來已久的「人鬧」習俗。圖為路邊壓著紅紙的一個石碾子。

迎親的隊伍出村後,新娘和新郎才能坐上車。在當地,上車俗稱「上轎」、「上馬」。在沒有汽車的年代,新娘或是被轎子抬到婆家,或是騎馬過去,「上轎」、「上馬」一詞故而沿用至今。新娘上車前,新郎會給新娘一個紅包,當地人稱「上馬封」。新娘上車時也很有講究,必須要面朝南。圖為上車的新娘。

新娘離開後,娘家的院子裡就大擺筵席請親朋和鄉親們喝喜酒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喜氣在空氣中傳播,喜悅掛在每個人的臉上。「年前年後是我們農村最閒的時候,一年的活都忙完了,手裡有了閒錢,所以這會很多人家都會辦喜事,大家湊在一起熱鬧熱鬧。」一位吃席的客人說。

「和過去不同的是,從前村裡舉行婚禮,要看人緣好不好,人緣好的家裡紅白喜事幫忙的人就多,人緣不好的就很冷清。但是現在有了婚禮一條龍的服務,辦事簡單多了,有專業的團隊承包了酒席和儀式,主家輕鬆多了。」當地人說,在他們農村這樣的服務非常受歡迎,這也是新舊婚禮的不同之處。社會在變化,婚禮在保留傳統儀式的同時也在與時俱進。圖為婚禮一條龍服務的人員在端盤上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