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社交觀念是怎樣的?

歷史禁地 發佈 2020-01-02T17:07:09+00:00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太祖趙匡胤主張「宰相須用讀書人」其嘗言:「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聯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建隆元年(960),後周武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用武力奪取後周天下而建宋,史稱「北宋」。宋朝立國後,統治者為避免武將奪權,力推「崇文抑武」治國策略。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太祖趙匡胤主張「宰相須用讀書人」其嘗言:「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聯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於是,開始力削武將權力,提升文官在國家中的作用和地位。


太宗趙光義,崇尚儒學,進一步擴大科舉取士的數量,士人爭涌而至。

到了仁宗朝,文人主政達到頂峰,時人蔡襄《端明集》云:「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穀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於是,北宋一朝逐漸形成了一種以士大夫為主體的政治形態,即所謂「士大夫政治」。

那麼,北宋士大夫社交觀念是怎樣的呢?

既然北宋士大夫基本都是儒學出身,那麼他們最根本的一個特性就是繼承傳統的「社交」觀念。而中國傳統的社交觀念就是「淡交觀」。莊子在其著作《莊子·山木》說過這樣一句話:「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禮記·表記》有云:「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禮記·中庸》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厭。」可見,中國早期的社交還是淡交觀。這種社交觀一直延續至隋唐。唐詩云:「終當挹上善,屬意淡交人」、「至白涅不緇,至交淡不疑」、「始信淡交宜久遠,與君轉老轉相親」、「喪志嫌孤宦,忘機愛淡交」等,都在推崇「淡交」的社交理念。


這種「淡交」觀念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受當時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限制,才形成的傳統交往方式,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心理,中國傳統的淡交觀孕育而生。

到了北宋,雖然經歷了混亂的五代,但是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生活方式與社會觀念,還是繼承了下來。

我們可以從當時一些文人的文章中可以略見一二。范仲淹在《淡交若水賦》雲 「君子求友,恬淡為上」,在為王質書寫墓志銘時,他也稱與王的交誼是「以道義淡交者」。


王安石在為李復圭書寫祭文時,云:「交不就利,高明所忌。……厥交淡如,唯正無私。」

宋人鄭俠詩云:「蓋倚羸肩汗滿鞲,晨饔夕宴未曾休。杯盤狼藉君雖厚,仆馬疲勞我亦羞。淡淡交知猶可久,區區口腹不須謀。……」他以「晨饔夕宴」「仆馬疲勞」為由辭謝各種達官貴人的宴會之邀,表達了他不喜歡互相吹捧、酒肉朋友之交,而欣賞那種淡交的心態。

其他很多士大夫也有詩文表達自己的淡交觀,如:「淡交輕勢利,孤達鄙榮遷」、「論髙知峻節,交淡見純誠」、「古人論淡交,君子保常節」、「道義出君子,勢利通小人。有無故所自,甘淡交所因」、「道覺窮方勝,交緣淡更親」、「循吏風聲今慕昔,淡交情味故如新」、「交情淡泊久彌新,吏役縈纏日益紛」……基本都是把淡交看成君子之交,而把輕勢利、重道義、不深昵以及不狎褻視作淡交的基本特徵。


實際上,北宋士大夫推崇這種「淡交觀」,主要是為了營造一種長久不渝的交誼,以及不以榮衰去就的穩定交遊關係。王禹偁《和馮中允爐邊偶作》詩云:「我愛中庸君子心,心與人交淡如水。別有人間勢利徒,一去一就隨榮枯。……澗松陵柏有朽時,我約君心無改易。」

在這些基礎上,北宋士大夫不斷完善其淡交的社交觀念,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獨特淡交理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