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的切工的「前世今生」?

珠寶鑑定師張東方 發佈 2020-01-07T05:08:48+00:00

從現存的珠寶首飾推斷,最早的刻面琢型寶石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但真正有其出現的確切文字記錄大約在11世紀。刻面型琢型的演化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人們對鑽石性質的理解的不斷加深,為了最大程度地體現「寶石之王」外觀的美麗,鑽石加工者zoee901的先驅者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從現存的珠寶首飾推斷,最早的刻面琢型寶石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但真正有其出現的確切文字記錄大約在11世紀。刻面型琢型的演化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人們對鑽石性質的理解的不斷加深,為了最大程度地體現「寶石之王」外觀的美麗,鑽石加工者zoee901的先驅者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我們就一起來追尋鑽石琢型的演變發展歷程吧。



一.尖琢型

早期,歐洲流行的都是未經加工的鑽石原石。直到1380年,歐洲才出現了最早的已切磨的鑽石。這種方式以元始八面體作為主要範本,切磨師使用塗有鑽石屑和橄欖油的板子來磨除鑽石邊上的突起和生長痕。

簡單來說只是將八面體的晶面打磨,提高其對稱性、光澤及透zoee901明度,成品琢型和原石相比沒有太大的改變。


尖琢型古董戒指

二.桌形琢型

十五世紀中後期,一個簡單的進步使鑽石之美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桌式鑽石的出現。切磨師將八面體的尖頂磨成如桌面般四方形刻面,下方的尖頂磨出一個稱為底尖小方形,這也符合了當時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貴族的品味。桌式切磨的優點在於大幅改善了鑽石折射、反射光的能力,使鑽石的火彩和亮度有了很好的改善。與此同時,鑽石的形態也更加的豐富,出現了長方形、梯形以及菱形的鑽石。所以十五世紀很多王公貴族所使用的都是這種鑽石琢型。


英格蘭和愛爾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及其珠寶

桌形琢型鑽石戒指

長方形琢型鑽石胸針

三.玫瑰花琢形

玫瑰花琢型開始出現於約十五世紀,但也有人認為出現在十六世紀中葉,這主要是因為對玫瑰琢型概念不同造成的。因為zoee901玫瑰花琢型有一整套系列,其基本形狀有一個平坦的底面和一個拱形的冠部,其上覆蓋著成排分布的小三角形面。


玫瑰式切磨的亮度優良,但火彩不多,它也有過多次的改良,在它流行的三百多年的時光裡面,人們發明了雙玫瑰(也稱滿天星式琢型)。我們現代款的很多首飾裡面,也能看到很多這種滿天星式的琢型,圓滾水滴型,具有三角形刻面,沒有腰圍,狀似拉長形的雙玫瑰式,多做垂掛式的耳環或項墜。


印度貴族的穿孔鑽石,為「雙玫瑰」(滿天星)式切磨

四.圓形琢型(明亮琢型)

到了十七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寶石光學性質的逐步認識,人們又設計製作出了新的刻面型款式。首先出現的是單翻式琢型,而隨後出現的老礦工式琢型和老歐洲式琢型,已經使用了現代標準的58個面的切磨模型,刻面數已經和現在的標準圓鑽完全一樣了。這種琢型增加了鑽石的亮度和火彩,但是外形仍舊為不規則的形狀,而老歐洲式的切磨,是非常接近現代標準圓鑽切磨的方式,它的台面很小,但是形狀更為均勻,我們也稱它們為早期的明亮式切磨。現在仍然有很多小的碎鑽用單方式琢型。


單翻式琢型和幾種方式琢型

直到1919年,波蘭數學家馬歇爾依據光學原理,首先計算出理論上讓鑽石反射最大量光線的切割方程式,當光線到達鑽石上時,能達到完全折射及反射效果。同一時期,美國人亨尼在多次實驗後求得了鑽石切割的完美角度及比例,使鑽石的火彩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這種切法沿用至今,仍是最理想的圓形鑽石切割方式,即所謂的Ideal Cut(理想切工)。在此標準切割下,一粒鑽石無論多大,都被切成57面(或者把亭部切掉尖得到58面),呈三角形狀:


國際權威的珠寶鑑定機構美國寶石協會(GIA)等眾多珠寶專業機構,一致認為標準圓形鑽石(57/58面),能夠最完美地表現出鑽石的亮光、火彩。所以,現在市場上3ct以下的鑽石有90%是圓形鑽石。


明亮琢型


五.花式琢型(新式琢型)

花式琢型的發展其實與琢型的整個發展是平行的。花式琢型最早可追溯倒500多年前,即16世紀,當時出現的多為階梯琢型。隨著加工工藝的不斷成熟,陸續出現了明亮式花式琢型。20世紀50年代以後,各種各樣的花式琢型不斷湧現,極大豐富了寶石琢型款式。當然,這些都與工藝師們的努力和腦洞緊密相連,更可看作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常見的花式琢形有祖母綠切工(Emerald Cut)、欖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墊型切工(Cushion Cut)、雷迪恩型切工(Radiant Cut)、橢圓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等切工。


橢圓形切割

橢圓形切割的標準刻面為69。當從上俯視,寶石呈橢圓形。就橢圓形切割而言,儘管長度與寬度比輕微地取決於不同型號寶石的光學特性,但兩者間的比例約2:1。一枚切工很好,比例恰當的橢圓形寶石可以幾乎與圓鑽形切割一樣光彩奪目,火彩耀眼。



欖尖形切割

欖尖形切割也稱為「紡錘」形切割,其標準刻面數為57,整體輪廓看起來像一個橢圓,但相比橢圓兩邊各向外延伸至一點,由上徑直向下俯看,更像是一枚橄欖球。橄欖形切割的長寬比應為2:1,值得注意的是欖尖形切割不能太淺,否則的話,光線將會穿透鑽石的背部,減弱了其光澤與閃耀程度。



三角形切割

三角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43,這種切割法通常僅需要將原生礦石的角截去,就可以顯示出寶石耀眼美麗的固有本質,火彩光彩奪目。由於各邊相等,三角形切割能很好地呈現鑽石的反射,被視作具有如圓鑽形切割一樣的光澤效果,因此對於那些鍾愛鮮明色彩的彩色鑽石人們,這給便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在三角形切割中,良好的拋光效果有助於鑽石最大程度地展現自身的光澤感與閃爍度。

三角形切割方法的實施,最初產生於阿姆斯特丹,人們根據鑽石原石所呈現的的自然形態的不同以及工匠喜好的差異,在琢磨過程中根據具體條件會做出相應的調整,於是出現了一系列的三角形切割琢型。傳統三角形切割琢型,帶有尖角或者在鑽冠上帶有25個刻面、亭部有19個刻面、以及可能帶有腰部的形狀更圓的的三角形切割琢型等。


梨形切割

梨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71,這是一種結合了橢圓形切割與橄欖尖形切割法優點的混合切割方式,切割成型的寶石的形狀像一顆晶瑩剔透的淚珠。梨形切割法所能獲得的極佳琢型外觀的長寬比約為1.5:1。



心形切割

心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59。心形切割寶石是一種頂部有縫隙的梨形切割方式。總的來說,心形切割寶石的長寬比略微超過1:1,約為1.1:1,長度略大些,但是比例通常不會超過1.2:1。大多數心形切割寶石几乎為圓形,這存在著這樣的優勢:具有幾乎為圓的亭部,能夠產生美麗的光澤。

由於極好的比例是來自於要付出更多的生石基礎上,心形切割寶石必須具有極好的切工,這樣才能使寶石更加昂貴。



祖母綠切割

祖母綠切割的刻面數為50,完成後的琢型由頂部觀察就像截去了角的長方形,有階梯狀的刻面,這些階梯狀角會使其奪目的光輝顯示於鑽石的亭部之上。這是另又種「梯形切割」,它有著多層類似於階梯狀並通常為四角或者伸長的刻面,其之所以稱為梯形切割,乃因其呈同心而寬闊的平面類以階梯。這種切割方法,適合寶石顏色在其美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祖母綠切割過去主要用於祖母綠,以減少切割期間所形成的巨大壓力,從而保護寶石防止出現鑽屑,而現代的切割技術早已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這一技術開始廣泛使用於多種寶石類型。



八角形切割


八角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53。這是另一種對琢型四個角具有一定規格要求的「梯形」切割。這種切割不同於祖母綠切割,其亭部的階梯長度不等,這種切割方式適用於對喜愛彩色鑽石一類的人群。


正方形切割


正方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57,這種切割方式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切割方式,不同之處就在於兩者在邊長比例上存在差異。


公主式切割


公主式切割通常有76個刻面。公主式切割,技術上被稱作「方鑽」切割,只是如具有多個閃閃發光面的圓鑽形切割的方形版本。公主式切割是一種儘可能保留八面體金剛石晶體的重量,具有尖而無截角的「明亮式」(指的是鑽冠與亭面垂直)。鑽石切割方式。其與下面提到的長角古型切割,都可以最大地釋放出鑽石的光輝。



長角古型切割/「枕形」切割

長角古型切割,也稱為「枕形」切割或者「燭光」切割。長角古型切割寶石琢型的刻面數約為64。它與公主式切割一樣,長角古型切割能最大化地呈現寶石的光澤。這種切割方式除了應用於鑽石的切割,對於斯里蘭卡的小刻面紅寶石與藍寶石來說,這是首選的切割法。



蒂凡尼的長角古型切割/「枕形」切割黃鑽



鑲嵌蒂凡尼的長角古型切割/「枕形」切割黃鑽項飾

千禧切割

千禧切割方式作用下的鑽石,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1000個刻面,這是由羅吉奧.格拉卡首創於1999年左右的新世紀之初,而被命名為「千禧切割」。千禧切割的工作量約等於其他切工工作量的18倍。由於亭部擁有624個刻面,台面有376個刻面,在整個切割與拋光過程中,每個刻面必須被碰到過1至4次。涉及的時間量、與設計的特性的結合以及需要精密切割機械,消除了千禧切割成為切割主流的可能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