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一部融合親情、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美式中國菜電影

奈奈姐姐 發佈 2020-01-21T18:47:23+00:00

其實我一直覺得奶奶是知道或者說是懷疑過真相的,畢竟婚禮上失聲痛哭的兒子,酒後忍不住大哭的新郎官孫子,比莉雖然極盡掩飾但也並不完美的表現,吃了很多藥也不好的咳嗽,可是她還是願意配合大家演出,也許都在給彼此編造著善意的謊言來維持這個表面上的皆大歡喜,一切出發點都是愛,但無論如何,奶奶

就算中西文化有差異,但不變的是我們都愛你。@奈奈姐姐

《別告訴她》是根據王子逸導演的親身經歷改編而來。王子逸是當下好萊塢知名度很高的一名華裔女導演,還被《綜藝》雜誌評選為了2019年必關注的導演之一。本片於2019年7月12日在美國上映。迅速在北美走紅,影片提名了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在北美上映首周末單館平均票房就超過了《復聯4》,成為周票房冠軍,甚至已經有外媒拿影片跟李安26年前的經典高分之作《喜宴》做對比,認為它抓住了亞裔族群的精髓。

而在不久前的第77屆金球獎上,奧卡菲娜更是憑藉《別告訴她》斬獲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成為了第一位亞裔金球獎影后,李安導演也表示 這是19年他最喜歡的電影,爛番茄新鮮度接近滿分,Metacritioc89分。但是這部片子在豆瓣評分卻從最初的8分以上,下降到了7.3,可謂是口碑一路下滑,讓人想到了2018年的《摘金奇緣》也是如此,國外開花,國內卻反響平平。

這部電影本身劇情很簡單,講述了女主角比莉的奶奶因為罹患癌症,家人們都選擇了讓奶奶知道真相,所以編造了一個孫子結婚的理由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家人聚集到了一起,想陪奶奶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見奶奶最後一面,雖然對這樣做法比莉不能理解,但最終也配合家人完成了這場「演戲」。

本劇以是否告訴奶奶患病真相的中西文化衝突為切入點,展現了一個中國大家庭的華人尋根畫面及家庭的溫馨。電影細節很感人,但由於導演王子逸很小就到美國生活,接受更多的是西方文化的教育,所以在對於中國家庭細節的描述上雖然已經盡力還原,但在國人來看,仍然覺得有點符號化,有些對白甚至有點刻意和教條化,這也是為什麼在豆瓣評分一路下滑的原因。對於本片,我將從電影中展現的面對死亡不同的中西文化碰撞、細節分析、戲外中西文化對該部電影的不同理解及電影布景及拍攝技巧的運用四個方法分析這部帶有一點「美式中餐」味道的電影。

01 電影展現的是面對親人死亡的不同方式為切入點的中西文化碰撞

電影從一開篇核心就是圍繞著對於家裡身患重病,被醫生判斷為只有3個月生命的奶奶到底要不要告訴她真相展開,這也是貫穿本片的核心主線。以此為主要切入點展現了中西方文化對於面對死亡不同態度的理論碰撞。

1、中國式的關心:以其讓奶奶一人承擔重病的壓力,不如全家人來分擔她的痛苦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家裡80多歲的爺爺剛好生病,一個月急瘦了5公斤,全家人很著急,想帶爺爺去醫院檢查,但爺爺很抗拒,生怕有什麼不好的結果,那段時間爺爺整天心情明顯不好,擔心自己的病情。

後面終於說服老爺子去醫院檢查,而到拿結果的時候,爺爺堅持要跟隨一起去,因為他怕我們瞞著他,他不想被瞞,所幸之後確診只是普通的甲狀腺炎,大家放下了心,爺爺心情也立馬變好了。

所以我對這部片子真是深有感觸。在中國似乎很多人都習慣於向家裡的老人隱瞞病情,至少在我們家裡也是這樣的習慣,如果老人病了,大家都會選擇隱瞞,讓他放心,和《別告訴她》里的情形一模一樣。記得曾看到過有個數據是:中國約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

正如劇中比莉問為什麼要向奶奶隱瞞病情,得到的答案是:如果我們把病情告訴奶奶,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壓力甩給了奶奶,我們輕鬆了,奶奶卻要獨自承受,但如果我們隱瞞病情,就相當於把這份壓力給分攤了。而這個答案在很多中國人心中無疑是正確的,這也是國人對即將離世的親人一種愛的表現。

在影中,包括奶奶自己也曾經這樣對爺爺,一直隱瞞爺爺的病情,直到無法隱瞞的一天才告訴爺爺真相,希望這樣做能替爺爺減少心理壓力,而她自己卻默默忍受這份痛苦,誰又能說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呢?都是因為愛。

2、西方的關心:讓她擁有知情權,在有限的生命里安排好自己未盡事宜,讓人生不留遺憾

對於從6歲就去往美國,在美國長大的比莉而言,接受更多的是西方的教育與文化薰陶,觀念自然也是西式化。而在美國,對患者隱瞞病情是違法的。檢查結果是要先通知本人,然後他再決定是否通知親朋好友。

例如在2019年的美國電影《患難兄弟情》中就有這樣的場景,醫生就當場告知男主病情不樂觀,需要去做活檢,後來男主又找癌症治療機構再次確認了結果,電話通知也是十分冰冷告訴病情的事實:白細胞數量已經為多少,有幾種治療方案可供你選擇。

這就是美國式的絕症通知,這樣開門見山地談論死亡期限在中國有時候是不可思議的。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比莉,自然一開始也無法接受為什麼不告訴奶奶實情,因為她覺得只有告訴奶奶實情,才是尊重奶奶,能讓奶奶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和親人朋友一一告別,去完成自己還未完成的一切事情,不給人生留下遺憾。

然而當她看到奶奶作為一名本該休息,被大家關注的病人,卻還在關心兒子身體、操心孫子婚禮,牽掛著她的幸福,卻唯獨對她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直態度敷衍,咳嗽也只說是自己感冒沒好透留下的病根。這些令比莉慢慢意識到也許隱瞞病情,讓奶奶看到全家每一個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幸福地生活,才是對奶奶最好的治療藥物。所以在劇中接近尾聲時,奶奶讓別人去幫她取病歷,比莉就馬不停蹄地跑到醫院攔截下了病歷,併到列印店進行了修改,讓奶奶看到一個健康的病歷記錄。

電影結尾是開放式結局,因為在如何面死亡問題上,並沒有原則性的對錯之分,導演也只是向大家展示這一中西方面對死亡區別,並沒有去給出誰對誰錯的答案。片尾出現了導演本人的奶奶的影像,並附上了一行小字:奶奶確診癌症已六年,至今仍然健在。對於習慣了美國死亡文化的王子逸導演來說,這一幕或許也是對中國善意謊言的一種委婉認可,畢竟在隱瞞下,被判斷只有幾個月生命的奶奶,六年後依然健在。

02 對國內觀眾來說電影細節才是打動人心的主要因素,而非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

本片根據導演的真實經歷改編,無疑情感是十分真摯的。無論是比莉獎學金沒申請上、欠著房租但依舊刷爆信用卡買機票回國,還是片尾奶奶目送比莉一家遠去的身影,亦或是日常的晨練、久違的紅包等生動細節,合力將祖孫之間的情感線塑造得極為飽滿與動人。所以對於中國觀眾更多來說,除了整體劇情構建之外,打動大家的反而是一個個感動身受的細節。

  • 過年回家,我們的爺爺奶奶不管多少,總會給孩子包一個大紅包,一直叮囑多給自己買點好吃的,別虧待了自己。
  • 返回的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會在車後面看好久,不願離開。
  • 奶奶和比莉打得電話從頭到尾不停地關心著孫子的點點滴滴,囑咐戴好帽子、不要帶耳環,像極了平時叮囑我們的奶奶。
  • 不停嘮叨著孫兒們的終身大事,工作上的細節,在他們眼中,只有兒孫幸福了,自己也就滿足了。劇中奶奶對比莉的嘮叨讓我不禁濕了眼眶,因為此情此景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發生多少次,但是就因為發生多了,反而覺得習以為常,但放在影片奶奶身患重病即將離世的前提下,這種嘮叨顯得如此的珍貴與感動。

可以說劇中趙淑珍扮演的奶奶雖然是配角,但也是劇中的靈魂,人物塑造是全劇中最為成功而真誠的,台詞並不像大伯教育比莉那樣的刻意,隨時都和大家開著玩笑,為孫子婚宴上是龍蝦還是螃蟹和服務員爭執著,帶領大家在爺爺墓前不停鞠躬,祈願的全是兒孫們的幸福,沒有一句提到自己。演出了處處為孩子們著想,但又有著自己威嚴的奶奶形象,人物鮮活而富有情感,代入感強,讓觀眾們看到這個「奶奶」的時候都會聯想起自己的親人,這也是本片最為成功地方之一。

電影中這一個個細節打動著有著相同感受的觀眾們,從而忘記了本片中西文化的衝突,畢竟不論什麼文化,我們都愛著自己的長輩,他們更愛著我們,這點足已引發共鳴,淚濕眼眶。

03 除了戲裡的中西文化碰撞,戲外,也有著針對這部電影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

這部劇在國內國外有著偏極端的評價,因為在國外的觀眾來看,覺得已經是很好展現了中國家庭的內涵,但中國人來看卻缺少了一點真實。

對於一名華裔導演,她也盡力想向外國人輸出中國的傳統理論和家庭觀念,然後對於從小生活在美國的她,對於一些中國傳統的理解有著自己的偏差。而這些就是引發國內觀眾熱議的地方了。

1、濃厚的西方濾鏡,更符合國外觀眾眼裡的中國家庭

對於國外觀眾來說,導演這樣細膩展現不同文化的衝突,讓人感覺是好奇的、新鮮的,也足夠符合他們對中國家庭的人或者一些觀念的想像,而正是這種符合,讓他們給這部劇打了下非常高的分數。

就如同國人去看中國導演展現國外家庭生活細節的片子,符合我們的想像,感覺就是如劇中所展現,雖然和大家的現實理念有所衝突,但卻讓人感覺很細膩、真實。看到不一樣的生活,自然覺得新鮮,也願意給予高分。

但對於國人來說,卻是完全不同的感覺,雖然感情是真摯的,但在人物刻畫方面卻帶有嚴重的刻板印象,與現今中國的發展和家庭現狀有脫節的地方。

2、對於國人說,電影描述有點過於刻板

導演從切身感受出發,是真正將鏡頭對準了當下的中國,這就是普通中國人生活中的組成部分。但這種「景觀」的堆砌還是讓人覺得有些許刻意。畢竟一個長期從小生活在美國的導演來說,中國家庭生活背後的內涵她也可能無法能夠真正去碰觸和了解。

比莉剛走出機場被「熱情」司機圍繞、城鄉結合部湧現的外形統一的房屋、夜市上隨處可見的小吃推車、裝修得「金碧輝煌」的新酒店、陪大老闆打牌的年輕女郎、婚宴上百無聊賴刷手機的服務員、墓地里「嚎啕大哭」的掃墓者又或者是因知曉比莉海外華人身份而突然熱情起來的留英醫生等等這一些雖然在中國都曾發生過,但是一些刻畫上太過於刻板,讓人感覺時光倒流,展現的是多年前的中國,而非現如今,這種滯後也引起部分觀眾的不買帳。

尤其是電影中孫子浩浩婚禮的布置一幕更是讓觀眾有點不習慣。在中國,喜宴歷來以紅色為主,代表喜慶。且不說在電影中,奶奶心心念念的婚禮看上去布置過於簡單,其中缺少中國人最為看中的喜慶紅讓人感覺說不出來的彆扭。除了迎賓舞獅有點紅色之外,整個婚禮居然是以藍色為主色調。新婚是藍白色的禮服,婚宴頂棚是藍色,賓客座椅裝飾蝴蝶結是藍色。整個格調不符合中國人結婚的風格,讓人感覺不像是婚禮,而像是一場普通的宴會。

如果說這是因為導演想突出奶奶的病情的背景,所以故意弄成藍色的,我也覺得邏輯說不通。因為奶奶並不知情,婚禮也是她一手操辦的,不可能出現缺少中國紅的特色,也許這一點也上能看出中西文化的區別了。

王子逸導演想向外國人輸出中國傳統理論,但確實電影中有一些說教的家長、刻意的畫面讓人感覺對傳統中國的刻畫流於表面化,帶有濃厚的西方濾鏡,這樣的片子在國外人中,來看國內的生活會覺得有新意,而國人看卻會覺得和實際有點不相符,這就是國外高分,國內偏低分數的原因所在。總的來說,雖然這部電影有點美式中國菜的感覺,但我還是更願意看到越來越多向世界展現中國家庭和傳統的電影,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才會把這樣的偏差值減到最小。

04 電影布景與拍攝技巧的巧妙運用,也是這部劇的一大亮點

看這部電影除了細節和演員的刻,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電影成功的兩大拍攝技巧,正是布景與拍攝技巧的巧妙運用,才讓觀眾在電影螢幕前感受到奶奶這個大家庭裡面所有人物的喜怒哀樂,跟隨著走進他們的生活。

1、布景的貼合性,完全符合奶奶這個家庭的大背景

影片既然設定為有兩個兒子在國外,一個在日本,一個在美國,在那些年能出國的家庭經濟條件各方面也不會太差。所以電影中對於奶奶家這個舞美設計定格在了中國老幹部的普通家庭,相信很多人的爺爺奶奶家就是和劇中奶奶家的裝修風格是一致的,而避開了現在中國年輕人所流行的歐美風、簡約風的裝修風格。與劇情中奶奶的家庭背景牢牢貼合,真實而精美。

2、定機位拍攝和深景的運用,讓大家通過寬幅展現,足夠仔細地看到整個家族裡人物的情緒變化

影片採用了拍攝景觀常用的2.35:1幅,配合大量的廣角鏡頭,這樣就能在構圖裡,儘可能囊括更多的家庭成員,讓大家在看到比莉和奶奶對話的同時,也能看到家庭其它成員對這一幕時怕比莉說漏嘴緊張的反應。

而景片也採用了深景深拍攝手法,景深是指畫面中對焦足夠清晰的取景深度。深景深的拍攝手法結合寬畫幅,儘可能拍攝更多的人,用景深站位來展現一個大家庭的所有成員。

這種拍攝手法需要的各角度的攝像機並不多,演員在固定的機位里長時間表演,讓觀眾有充分的時間沉浸在影片的人物情緒里,贏利觀眾的共情。但因為沒有過多不同角度拍攝的攝像機鏡頭借剪輯,所以對演員要求就特別高,要求演員有連續持續的完美表演才能通過,因為後面沒有其它鏡頭來提供不同角度的剪輯替換出錯的地方,雖然要求嚴格,但卻讓影片更容易一氣呵成,增強觀眾的代入感。

總結:

《別告訴她》雖然國內外評價不一,但它卻也不失為一部好的展現家庭的溫情片,在簡單平靜的生活點滴中看到大家庭所凝聚的愛,導演為突出「凝聚」,把家庭成員分散在了中國、日本、美國,他們的相聚一方面體現了對奶奶的關心,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中國家庭凝聚力,哪怕生在異國也有親情的紐帶拉緊著彼此。

其實我一直覺得奶奶是知道或者說是懷疑過真相的,畢竟婚禮上失聲痛哭的兒子,酒後忍不住大哭的新郎官孫子,比莉雖然極盡掩飾但也並不完美的表現,吃了很多藥也不好的咳嗽,可是她還是願意配合大家演出,也許都在給彼此編造著善意的謊言來維持這個表面上的皆大歡喜,一切出發點都是愛,但無論如何,奶奶至今依然健在,如果這是善意謊言的功勞,那我喜歡這個謊言一直延續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