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生命的最後一天:渾身潰爛,僅僅留下8個字,便撒手人寰

刀白眉 發佈 2021-09-18T18:25:56+00:00

全家都對這個出生即自帶光環的孩子,寄予厚望,但他五歲還不會說話,即使尋遍名醫,也不知道具體原因是什麼,這讓大家不免著急。

優秀傑出的思想理論總是能令人著迷,如同上癮一般。

而王陽明所創立的陽明心學,就令後來無數學者為之痴狂。梁啓超就曾說過: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

緣何他會對王陽明做出如此高的評價?這與他所作出的成就,以及他自身的高風亮節,是離不開的。

王陽明此人無論在政治、軍事上還是思想傳奇而又非凡。

自非凡間人

王陽明傳奇的一生從他未出世便開始了,不同於常人的懷胎十月,他是母親懷胎十四月所生。而在他出世前,他的祖母又曾有神女抱著一嬰孩入夢的經歷。

全家都對這個出生即自帶光環的孩子,寄予厚望,但他五歲還不會說話,即使尋遍名醫,也不知道具體原因是什麼,這讓大家不免著急。

終於一次,一得道高僧路過王家,受王家布施之恩惠,他摸了摸王陽明的頭留下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受此點撥,王陽明祖父,將其名字從最開始因為神女入祖母夢,取的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說來也怪,自改完名字之後,他便慢慢開始說話了。

五年間雖未開口說話,但王陽明的思想卻早已萌芽。

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小家境優渥,也許是他從小就接受著良好的教育,也或許是出生時的各種異象,讓他從各個方面都異於常人也優於常人。

在剛收穫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後,他便讀完朱熹所有著作。為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曾對著竹子隔了七天七夜,直至病倒,創造了後世所熟知的「守仁格竹」的故事。

在私塾學堂之上,面對先生「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的問題,學堂之上多半都是回答科舉乃第一要緊之事。

但王陽明自非凡人,且此時他剛經歷了母親離世等挫折,看待問題的角度早已不同。

他以超乎同齡人的心智,看到了當時國家所出現的問題。國內,朝政腐敗;國外,蒙古外侵,甚至擄走一國之皇。

心懷天下、志存高遠的王陽明想到這些之後回答道:天下最要緊的事是讀書做一個聖賢之人。

他以自己的一生在踐行著曾說過的這一句話,為國為民,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不僅自己做聖賢,還教導別人做聖賢之人。

捐軀赴國難

為國,王陽明是絕對的軍事家。

雖是兩次科舉落敗,但他的才能卻很早就顯現了,名聲也早已傳到過朝堂之上。

弘治十二年,王陽明終於因出色的成績而踏入官場,從此開始了屬於他的官場生涯。

上任不久後因觸怒宦官劉瑾,王陽明而被貶貴州龍台,直到謫庶期滿,劉瑾被除,他才回京,至此開始大展拳腳,一番作為。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能力,先後親自領兵討伐大帽山盜賊,利頭盜賊,前前後後斬殺近萬人,平復了數十年盜匪之亂。

王陽明用兵之神至此已傳遍大江南北,以至於在後面寧王發動叛亂之時,大家首先想到的平叛之人也是他。

歷時三十五天,其中整整三天的激戰以寧王戰敗被俘而宣告結束。

雖然因為當時一些複雜的政治因素,王陽明沒有憑藉這次的平叛而受到朝廷嘉獎,但此次戰役之後,他在朝中的威望越來越大,人們也更加肯定他的能力。

隨後,新君上任,他又得到了短暫時間的重用。在嘉靖七年,他又不顧身體之累,接受君王的臨危受命,平定了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悟道創心學

為道,王陽明是絕對的思想家。

不止軍事方面,在思想和理論上王陽明的造詣也很高。

早在被貶貴州之時,王陽明就開始悟道,發現朱熹的格物致知行不通之後,他就研究其他人的思想理論。

他將陳獻章、沾若水等人的思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再結合自身所學,推出了赫赫有名的「陽明心學」。

所得此後漫漫歲月,他與心學相伴左右,這套思想理論不僅影響著他自己,也影響了當時以及後世很多人的行為。

自從「守仁格竹」失敗,沒有讓他領略到什麼實際性的東西之後,他就明白,空想是沒有用的,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解決事情的根本。

時代在進步,思想也不能一成不變。孔孟之道雖是真理,但也需結合實際,做出改變和發展。

此後王陽明致力於推行自身主張,在厭惡了朝堂的爾虞我詐,他數次請辭打算安安心心研究心學。

但幾次都被拒,終在父親逝世後,他不等朝廷批覆便直接回了家鄉。又因為實在是閒不住,便在家裡開辦學堂,為眾人傳道授業解惑。

由於聽說是王陽明開辦學堂,不少人踏破門檻只為聽王陽明一課。

此時的王陽明已經因為常年的辛勞以至於肺病進一步加重了,有時候發作起來連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家人們紛紛勸他靜心養病,但他不聽勸阻,仍然堅持要為學生們講課。

此精神使得慕名而來的學子也越來越多了,基於王陽明做出的榜樣,那些學子大受感動之餘,對待課業也更加認真。

但王陽明確實已是強弩之弓了,在他又一次拖著病體為大家講課時,他一頭栽倒在地,從此臥病床榻。

此後情況愈發嚴重,到了後期他竟全身潰爛發癢,藥石無靈,就連前來診治的醫生都被其病症嚇跑。

醫者告訴王陽明的家人,他並非簡單的肺病,而是肺部分泌了有腐蝕性的粘液,禍及全身,如今無一人可治。

彌留之際的王陽明心裡想的卻還是心中抱負,他把學生叫到了床前,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字便永久地離開了人世。

結語

最後留下的八個字實乃王陽明的人生總結,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奉獻給了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在王陽明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他的一些理念,例如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立志等,直到現在,我們仍在沿用,不得不證明他思想的先進性與實用性。所以他流芳百世,受梁啓超等文人墨客尊崇也是有其道理的。

若我們每個人都能像王陽明一般生而對得起父母,死亦對得起蒼生,直至生命盡頭仍在奉獻自我。

那我們也就不悔來這世上一遭,社會也將因有我們而更美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