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恐慌,從少看新聞開始!居家隔離應當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上海樂天心理諮詢 發佈 2020-01-27T00:17:50+00:00

1、適量看新聞最近,常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看壞消息看得心慌慌,總覺得自己身體不舒服」、「感冒了,很害怕自己是不是肺炎,每天半夜都睡不著。」

來勢洶洶的肺炎席捲了全國各地。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蹤跡,這使原本喜慶的春節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心理問題常常是伴隨生理問題出現的。很多人因焦慮和恐懼不停刷著消息、搶購物資;有人覺得自己頭痛、喉嚨疼、打噴嚏,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肺炎;還有人無助地哭泣、徹夜失眠。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應對疫情的心理準備,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調整自己。


1、適量看新聞


最近,常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看壞消息看得心慌慌,總覺得自己身體不舒服」、「感冒了,很害怕自己是不是肺炎,每天半夜都睡不著。」甚至還有一位網友,因燙腳體溫升高而疑神疑鬼,懷疑自己得了肺炎。


當負面事件(肺炎)持續地給我們增加壓力,這種壓力又得不到排解時,就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生理上的問題,例如頭痛、失眠等等,而這些生理問題又會進一步地激發我們的恐懼,導致惡性循環的產生。接觸的「壞消息」越多,帶給我們的精神壓力就越大。再加上媒體對於「壞新聞」的傳播和民眾謠言,就會導致我們壓力更大。


關注新聞本身是沒錯的,但是過量的刷消息、看新聞就可能導致焦慮情緒。減輕焦慮,從少看新聞開始。


2、尋求親友支持


在當年「非典」期間,就有諸多心理學家對民眾的焦慮水平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具有較高主觀社會支持度的人更有信心、也更不容易焦慮。


社會支持是指我們身邊的一切支持資源。親友、朋友、同事,這些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支持來源。當我們陷入焦慮情緒時,與親朋的互動是十分重要的。親人朋友既是我們的情緒發泄口,也是我們支持和關注的來源。


在減少外出、減少聚會的當下,我們與親人朋友更不容易見面,而獨自在家的孤獨感與「被拋棄感」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因此,即使是不能見面,我們也要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及時地尋求支持、傾訴情緒,同時也成為親友的「安全站」,鼓勵和支持他們。


請記住,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疫情面前,每一份支持都萬分可貴。


3、保持健康活動


除了戴好口罩、通風消毒外,還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健康:


1)適當運動


運動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也利於我們維持快樂的心情。在家裡我們可以進行一些輕度運動,例如墊上運動、瑜伽或踏步跑。


2)規律睡眠


睡眠對於人身體機能的恢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疫情,保持規律的睡眠有助於維持生活節奏的穩定,也有利於免疫系統工作。在睡前要停止閱讀負面信息,以獲得更高的睡眠質量。


3)規律飲食


規律的飲食能使我們維持機體的健康,為防禦病毒建立一道天然防線。



4、保持好情緒


1)制定居家計劃


如果發現自己陷入了惶恐情緒,無法集中注意力,那就給自己定一個精確到小時的計劃,詳盡的規定自己的吃飯、睡眠、娛樂與工作時間。一個全天候的計劃表有助於我們找回對自己的控制感,消除迷茫和恐懼。


2)設立「快樂計劃」


在生活中尋找「快樂的事」,利用待在家的時間發獃、看電影、給朋友打電話、或者教寵物一個新的動作。執行讓你感到快樂的事,從而獲得一個更好的情緒狀態。


3)正向思維


正確的思維方式能夠讓人將問題看作挑戰,並樂觀地相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多看好消息、向理智、積極地方向進行思考,相信疾病是可以控制的、專家和政府是值得信賴的。另外,要保持對於未來美好的期望。


4)尋找心理醫生幫助


目前,各地都有免費的線上心理服務。在面對疫情時,如果大量殘忍場景超過了人的心理和情緒耐受程度,有些人就會出現心理問題,例如易疲勞、噩夢、情緒不穩定、麻木、恐懼、絕望甚至精神崩潰。此時,要及時就醫,以保障自己健康的精神狀態。


疫情雖然可怕,但是戰勝疫情更需要堅定的心。保護自己、保護親友、互相支持,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希望也會隨著萬物復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