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記憶·靈川篇」東汾皂隸舞

東南網莆田站 發佈 2020-05-07T21:28:17+00:00

皂隸 8 人,臉戴面具,青面獠牙,口吐帶誇張的紅紅的大舌頭,頭上插著彩色的紙條,身著黑衣紅褲,腰系紅布帶,手持竹棍,腿扎綁帶,足登草鞋。

文化傳說

東汾皂隸舞

黃知岸

  東汾五帝廟位於靈川鎮東進村境內紫璜山上,始建於唐憲宗年間,重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迄今已有 1200 多年的歷史。該廟以供奉黃帝、伏羲、炎帝、少昊、顓頊五帝而遠近聞名,在閩台兩地享有崇高地位。據海內外著名學者考證,該廟在福建、台灣及東南亞等地有諸多分靈,是台灣新竹、台北、高雄等地 200 多座五帝廟的祖廟,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海外信眾前來觀光朝拜。

  自古以來,每年正月廿日五帝郊遊和端午節送王船儀式,均有古樸而神秘的皂隸舞參加表演。

  該村皂隸舞現為莆田市非遺項目,由皂隸、旗牌官、八班和樂隊組成。皂隸 8 人,臉戴面具,青面獠牙,口吐帶誇張的紅紅的大舌頭,頭上插著彩色的紙條,身著黑衣紅褲,腰系紅布帶,手持竹棍,腿扎綁帶,足登草鞋。旗牌官 1 人,頭戴呢質禮帽,身穿長衫馬褂。八班 8 人,頭戴藤製高帽,身穿黑衣紅褲,手持水火棍。樂隊 6 人,樂器有大鑼、嗩叭、小鼓、韻鑼、沙鑼、鈸和嗩吶。其源自於莆田民間行儺活動中的儺舞,原本是遠古時代人們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通過儺戲、儺歌、儺舞來驅除瘟疫,除病消災。後經過歷代演化,已變成了如今的迎神接駕的儀仗和娛神娛人的民間舞蹈。東汾五帝廟的皂隸舞表演由「請牌」「開道」「收牌」三個部分組成。開場時,旗牌官立於表演區,四個「皂隸」和「八班」分列兩側,呈八字隊形。當旗牌官揮動令旗,高喊「開路」時,「請牌」開始,首先由裡面皂隸離開隊列,把燭牌請出,在大鑼、嗩叭的伴奏下,把燭牌放在地上,牌的正面亮出「進香」二字,然後跳回原位。接著,旗牌官雙手揮動令旗,高喊「威乎乎」,眾齊聲呼應,這時紅面皂隸重複黑面皂隸的動作,獨舞向前,把燭牌轉換方位,亮出「參謁」二字。至此,「請牌」完畢。當旗牌官再次揮動令旗,高喊「威乎乎」時,進行「開道」。眾皂隸齊聲呼應,並舞起皂隸擺,按隊列左右舞動,開道向前,直至燭牌前,才轉身小跑返回原地。最後,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傳令「收牌」,這時綠面皂隸獨舞向前將燭牌收回原處,舞蹈至此結束。每當出遊經過各自然村的宮宇以及駐驊入宮時,皂隸都反覆表演三個部分的舞蹈動作。

  「皂隸舞」動作十分簡練,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橫向流動的線條比較多,具有節奏鮮明、動作剛烈、古樸而粗獷,富有造型美的特點。在「開道」時的群舞,動作威武整齊,加上「威乎乎」的吶喊和喇叭聲、大鑼的敲擊,營造了一種「莊嚴肅穆」的威赫氣勢,令人望而敬畏。


來源:今日城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