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是怎麼一回事?

後宮地圖三千 發佈 2020-02-09T19:00:25+00:00

日本在經過了明治維新之後,經濟迅速增長,它所推行的軍權獨立政策大大提高了其對外征戰能力,並對周圍相對落後國家,如朝鮮、中國等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動。

日本在經過了明治維新之後,經濟迅速增長,它所推行的軍權獨立政策大大提高了其對外征戰能力,並對周圍相對落後國家,如朝鮮、中國等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動。而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最著名的一次侵略戰爭,因1894年是中國農曆甲午年,因此也稱為「甲午戰爭」。



戰爭前奏

日本早在明治天皇登基之日就頒布了「開拓萬里之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的詔書,確定了日本向海外擴張的企圖。明治維新後的1870年,中日兩國簽訂了《中日修好條約》,條約規定兩國以禮相待,但是在條約特批期間發生了琉球船民事件。

日本政府藉口這次事件,對中國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從而導致《中日修好條約》實質上是在不平等的情況下簽訂的。日本政府通過琉球船民事件徹底看清了清政府軟弱的本質,於是1874年5月,日本軍隊開始在台灣的琅嶠登陸,準備占領這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要地。但這次行動並沒有使日本獲得它想要的利益,因為無論是在國際輿論上,還是在軍事力量上,日本都處於劣勢。於是在經過了三個月的戰鬥之後,日本決定通過和談的方式體面地結束這場勝算很小的戰爭。9月,日本公使來到中國,向清政府表達結束戰爭的「誠意」,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要求清政府給予日本軍費上的補償。清政府為了息事寧人,表示可以考慮對在台灣「被害之人」酌情「撫恤」,等於承認了賠款的原則。

在這種外交的強弱對比下,1874年10月31日,中日簽訂了《北京專約》,約定中將琉球人遇害寫成了「日本國民遇害」,而日軍進攻台灣被寫成了「保民義舉」,中國則以「撫恤」名義,賠償白銀50萬兩。這個條約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據,導致了五年以後日本占領琉球,繼而將其更名為沖繩縣的嚴重後果。清政府的軟弱可欺也為後來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了禍根。

日本在測試了中國的實力後,又對其鄰國朝鮮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活動。19世紀的朝鮮正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當時國內政局飄搖,完全依靠清王朝的支持才得以保持大局。而日本早就對朝鮮虎視眈眈,明治維新後,它開始加強發展其在朝鮮的勢力,並通過外交手段,力爭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成為「獨立國」。但由於沒有足夠的實力,日本的一系列外交活動都沒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在這種情況下,中法戰爭爆發了,中國忙於與法國交涉,沒有閒暇顧及朝鮮的變化。

在中國同外國抗爭的過程中,軍事力量也得到了提高,面對這種情況,日本也開始大力發展軍事,並在日本全國掀起了一場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的以「國運相賭」的軍事增長競賽。到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1894年,日本已經建成了一支擁有6.3萬名常備兵、23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7.2萬噸的海軍,超過了中國的北洋水師。因此日本認為可以對中國採取行動了,現在只差一個有利的出兵契機。

就在此時,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當時清朝政府答應了朝鮮的要求,而日本也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名派了大軍入朝,並在1894年7月25日突襲了中國北洋艦隊,從而拉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

戰爭爆發

1894年8月,日軍突然襲擊中國北洋艦隊的消息傳到了清廷內部,在本來已經風雨飄搖的清廷中又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當年正逢慈禧太后60歲壽辰,為了能夠迅速結束戰爭來舉辦她的大壽慶典,這個女人十分想與日本議和。但迫於當時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據著上風,慈禧一時不敢公然提出。在主戰派的眼裡,隨著多年與外國強敵的斡旋,大清朝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新海軍的建立,這使得主戰派覺得日本不會像其他已開發國家那麼強悍,於是主張戰鬥,並在朝鮮半島以及黃海海域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爭。

朝鮮半島上的陸戰主要在平壤地區,清軍與日軍的軍事力量對比旗鼓相當,雙方陸軍首次展開了大規模作戰。戰鬥從9月15日的凌晨3點開始,通過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三個戰場上的激烈戰鬥,僅6天,在「怕死指揮」葉志超的指揮下,清軍狂奔500里,於21日渡過鴨綠江回國,而日軍占領了朝鮮全境。

在海戰上,中日雙方也各投入了自己最大的海軍力量。9月17日中午,北洋艦隊的10艘軍艦與日本海軍的12艘軍艦聚集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海面,開始了中日雙方海軍的主力決戰。當時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北洋艦隊在開戰後迅速給予了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重創,但是由鄧世昌帶領的「致遠艦」也受了重創,並在準備同歸於盡時受到了日本「吉野」號魚雷的攻擊,200餘人犧牲。在中國軍艦拚死戰鬥的過程中,當日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了戰場,北洋艦隊也受到了致命的打擊,10艘艦船被日軍擊沉4艘,傷了2艘,又逃了2艘,只剩「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還留有基本戰鬥能力,而日軍只傷了旗艦「松島」號。可以說在甲午之戰的首戰中,日本就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平壤之戰、黃海之戰的勝利大大刺激了日本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於是在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期間,日本人又在中國的遼東半島、鴨綠江、金旅一帶展開了進攻戰。10月24日,日軍分別進攻鴨綠江和金旅地區,拉開了甲午戰爭的第二段序幕。其中鴨綠江之戰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保衛戰,日軍借當時駐紮在鴨綠江北岸的2.8萬清軍不服從指揮調度的空隙,一夜便在江上架起了一座浮橋,而清軍竟然渾然不覺。日軍順利地取得了鴨綠江戰役的勝利,打開了中國東北的大門。

在鴨綠江戰鬥的信號彈打響的同時,金旅之戰的炮聲也打響了。從歷史上看,這次戰役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重要一戰。在這次戰役中,清軍對日本的登陸竟然坐視不理,使日本在旅順之戰前幾乎沒有費一槍一彈。在旅順之戰中,清軍將領徐邦道指揮保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但是與之協助的龔照璵、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等竟置諸軍於不顧,紛紛逃往他地,從而使日軍輕易地占領了東北戰略要地旅順。

之後,日軍又先後在威海和遼東地區與清軍進行了激烈的交火,當時共有2.5萬日軍在大山岩大將的指揮下,從榮成龍鬚島登陸,而威海衛港內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26艘。兩者在威海衛地區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掩護炮台全部被攻破的情況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走到了盡頭,隨之威海衛海軍基地也陷落了。

此時中國的政治舞台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軍屢戰屢敗的局面,使得清政府中主和派占了上風,而威海衛之戰的失敗更加大了清政府主降的決心。此時遼東之戰還沒有結束,日本了解到了中國當局的這種態度,於是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連占了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儘管清政府曾調兩江總督以及湖南巡撫等指揮、協助關內外軍事,希望可以挽回頹敗的局勢,但日軍都是奮力拚殺,緊緊扼住戰爭的喉嚨,僅用了10天時間,清朝6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整個遼東地區都落入了日本的控制之內。

面對這種情況,清政府中的主降派進一步加緊了和談活動。1895年2月11日,清政府派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到4月,李鴻章就與當時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簽訂

《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廢除中朝的宗藩關係;中國必須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並且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另外,中國必須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而日本則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條約讓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是當時日本參與的所有戰爭中獲利最大的一個。後來經過俄、德、法三國的干涉,日本將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但中國須付給日本「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這個條約徹底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也使中國在戰後數年都背負著巨大戰爭債務的包袱。

《馬關條約》的簽訂還首開了巨額賠款的先河,從此列強們無不效仿此條約,從中國掠奪大量的財富。而獲得大量賠款,以及割地、開通商埠等巨大利益的結果,是日本在戰爭前以及戰爭過程中都沒有想到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