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圖書館

都市女報 發佈 2019-12-21T08:03:20+00:00

記者趙世彩 攝影 記者 梁大磊  下午4:50,冬日的濟南,天已經黑下來。  換鞋,玄關處是一個書架,踏進客廳,前後左右都是書架,拐進左側的房間,是書屋。

記者 趙世彩 攝影 記者 梁大磊

  下午4:50,冬日的濟南,天已經黑下來。9歲的羅一嵐蹦蹦跳跳地與媽媽李書平一起進了家門:開燈!暖和氣兒與書香氣一起撲面而來。

  換鞋,玄關處是一個書架,踏進客廳,前後左右都是書架,拐進左側的房間,是書屋。

  穿著毛絨棉拖鞋,等不及脫掉校服,在書架上抽了本書,羅一嵐「窩進」了書的世界。在女兒身後抽了本書,李書平也坐了下來。女兒就勢一歪,躺進了李書平懷裡,母女倆的共讀時光,開始了。

1萬餘冊藏書

  「第13個窗戶!」晚上散步時,路過自家樓下,羅一嵐經常會指著自己家的陽台給李書平看。跟錦繡泉城小區里的很多住戶一樣,這裡是爸爸、媽媽、哥哥、羅一嵐四個人的家,不同的是,別人家的窗戶里透出來的是各式家具,羅一嵐家,是滿滿的書架。

  2015年開始,李書平就把家裡的格局一步步改變,沙發去掉、餐桌去掉、陳設去掉……家裡,漸漸變成了「書」的海洋。

  這個15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被分割成了5個圖書角,每個「角」都以「如何讀書更舒服」進行設置,比如有的鋪設了毛絨地毯,可以坐著或者趴著看書;有的是一排椅子,可以一邊看書一邊記錄;有的安放了幾個沙發凳,可以三五人背對背看書……目前,家裡共有藏書1萬餘冊。

  家裡的每本書,都是正版。每本書,都經過精挑細選。很多書,市面上已找不到,成為珍藏的絕版書。

  兒子念大學,女兒念小學四年級,能把家變成一個圖書館,「你以前是不是從事與圖書相關的工作?」這是記者拋給李書平的第一個問題。

  「我不僅沒接觸過圖書相關工作,甚至,我以前很少讀書,更沒想過有一天家裡會是這個布置。我呀,是個標標準準的工科生。」

  在兒子讀六年級前,李書平與書的緣分,處於平行線狀態:不相交。「自救」「自助」是李書平描述生活里有了書的直接原因。「孩子上六年級時,在學習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孩子不願意讀書,我就想怎麼讓孩子喜歡上讀書。」

「建一個書屋吧」

  一開始,只是找到了讀書的路子,在如何讀書,怎麼讀書上,沒有任何章法。「那就邊走邊試吧。」第一步,先把家裡所有的電器都收起來。為了讓孩子能在學習上集中注意力,遠離電視、電話、手機等各種電子設備,李書平說,家裡帶「電」的只留下了「電飯鍋」。

  隔斷外界干擾後,第二步:帶孩子去新華書店。「開始的時候,孩子就只看漫畫,看他喜歡的一些書。」只要讀就好,對於初步接觸閱讀的兒子,李書平心態放得很平。

  「到了新華書店,孩子看書,我也在看,慢慢地,我倒是喜歡上了看書。」李書平發生了變化,孩子也在發生變化,半年後,孩子愛上了閱讀,此後,學習成績一路提升。「我從大寶的身上看到,閱讀對孩子的成長太關鍵了,它能把孩子內在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調動起來。」

  下午5:30左右,接連有人敲門,門一開,幾個孩子與家長湧進了李書平家裡,孩子們都熟門熟路地抽出自己想看的書,找一個舒適的圖書角,沉浸到書的世界裡。

  「領孩子到這裡讀書的,多是二寶媽媽,第一個孩子嘗到了閱讀帶來的甜頭,就領著第二個孩子來讀。」鄰居張瀟說,帶孩子到李書平家讀書,已經成了她的固定日程,兒子李潤權與羅一嵐,也變成了共同讀書的小夥伴。

  李書平說,每次帶大寶去新華書店,順帶也會把二寶帶上,本來是為了一起照看方便,但她發現,1歲多的女兒每次都會安靜翻看一本本繪本,「或許是薰陶吧,女兒特別喜歡看書。」

  漸漸地,在書店裡,看到兩個孩子撒歡兒般地閱讀,自己再捧上一本書,李書平越來越享受三人的共度時光。

  「乾脆就在家裡建一個書屋吧。」2015年時,李書平開始實踐這個想法。

鄰裡間的「大書房」

  一開始,李書平沒想過書屋能建成多大的規模,也沒想過會有多少冊書,就是先給家人提供一個閱讀的地方。

  一本書一本書地淘,一批書一批書地買,書越來越多,書也從一個書架、一面牆擴大到了如今家庭圖書館的規模。

  越來越多的鄰居、朋友知道了李書平家的圖書館,帶著孩子前來借書和讀書。「後來,我就想,這麼多書,尤其是其中有這麼多好書,也不能只讓自己家的孩子去讀,應該與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分享。」來陪孩子讀書的家長中,有很多在孩子閱讀上非常有想法,李書平又有了「拼書」的念頭,把彼此間的好書進行整合交換,讓更多的書可以在孩子之間分享與流通。「把家庭圖書館做成一個給周邊孩子閱讀的大書房。」

  曲莉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對閱讀特別重視的曲莉,在孩子上小學前就給孩子養成了好的閱讀習慣,不過,在上了小學之後,孩子出現了一些閱讀上的小瓶頸。「繪本之外,孩子上了小學該讀什麼樣的書?是該看經典還是讓孩子隨心所欲?」這都是曲莉面臨的困惑。

  「一嵐的媽媽已經把大寶培養成了大學生,現在一嵐也9歲了,在閱讀上,她非常有經驗。除了她,我在這裡也遇到了其他有經驗、有方法的媽媽,給我提供了不少幫助與建議。」對曲莉而言,帶孩子到這個大書房來讀書,一是可以給孩子就近提供一個閱讀的場所,她也可以從其他家長那「取經」。

  陳玉美與念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也是大書房的常客。陳玉美的兒子在讀書上屬於「不用督促」型,「每天早早起床,自己設定讀書時間並完成。」陳玉美成為大書房的常客,是因為這裡有很多孩子一起讀書,兒子讀書更起勁兒了。

從「讀書」到「互助」

  「很多東西,眼睛看不到,讀書可以;腳步不能丈量,讀書可以;身體無法抵達,讀書也可以。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你都忘了,剩下的,就成了你的素質……」在讀書沙龍中,李書平分享了一段來自孩子對讀書的感悟。

  隨著前來讀書的鄰居與朋友越來越多,李書平把家裡的一個小房間,擺上了一張大桌子,可容納10人左右,把這裡變成了一個可以分享與討論的讀書小沙龍。

  「每次設定一個主題,讓家長們一起討論。」在這個沙龍里,話題也由讀書開始擴展。

  「帶孩子來這裡讀書的,不少都是寶媽,我們彼此之間,也藉由讀書,變成了朋友。」「互助」變成了讀書之外,大書房衍生出來的另一個意義。對家庭關係、育兒、創業、成長等問題進行分享和幫助,互通有無,在帶孩子讀書之外,一幫大人也解決了大人們之間的問題。

  最近,李書平又有一個新想法:在沙龍中舉辦一次「領讀」活動:讓每一位孩子完整讀完一本書,再讓孩子站上台,把他從整本書中所閱讀到感悟到的,作為「領讀者」分享出來。

  「我們也在討論怎樣看一本書能更有效,我覺得可以試試領讀者的方法,從讀書的吸取到領讀的輸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真正吸收一本書的精華。再加上,我們可以邀請讀書界的專業人士來指導,這應該是讓孩子迅速提升的方法之一。」

關鍵字: